APP下载

面向高质量就业的“五个融合”创新工作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3-03-21陈作聪曲明鑫

大学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专业教师市场需求就业

陈作聪 曲明鑫

[摘 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就业指导工作中缺乏创新性和前瞻性、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不相适应、课程实践与就业指导工作脱节、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笔者构建了面向高质量就业的“五个融合”创新工作模式,即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要求相融合、大四就业与大三实习相融合、专业课程调整与市场需求相融合、“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就业指导”相融合、毕业设计答辩与就业指导相融合的模式,推动学生就业工作开展。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该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就业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就业;市场需求;人才培养;課程设置;专业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4-0137-04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58万人,相比2022届增加了82万人[1],但是实际的工作岗位却难以满足如此庞大的就业需求,导致大学生就业率不断下降,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面对如此复杂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2023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2]。但是,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就业指导等方面与市场需求脱节,为学生提供的实践平台和实习机会相对有限且专业性不够强,导致部分大学生专业技能缺乏、相应的实习实践经验不足,就业质量不高。大学生是国家与社会重点关注的就业群体之一,提升其就业质量能在较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一流高校建设、稳定社会经济发展[3]。如何创新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当下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对各行各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然而,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还是采用传统教育固有的思维方式,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原因:一是一些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时间的安排上也未能与市场需求准确对接;二是一些学校教学方式上还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过于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未能形成一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创新性和前瞻性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还存在着缺乏创新性和前瞻性的问题。传统的就业指导往往只是针对学生的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政策、如何择业等方面进行培训,对于如何适应职业发展的变化、如何发现和把握就业机会等更具前瞻性的指导却少有涉及。在就业服务方面,一些学校仅仅注重当届学生就业的情况,没有从工作的延续性和系统性来通盘考虑全体学生的就业问题,且过于依赖传统的就业方式和渠道,如招聘会、线上招聘等“撒网”模式,未能向学生讲授一些新的就业工作形式如兼职就业、自由职业等,无法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和选择。例如,海南省正在全力推进自贸港建设,也出台了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发布了一批紧缺人才岗位,但是一些学校没有针对这些人才优惠政策和岗位需求进行研究和向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这些情况容易导致学生在职业规划、就业选择等方面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容易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失去竞争力。

(三)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不相适应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政策及各行各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但是大学的本科教育一般是以四年为期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往往较为固定,一些高校的课程更新较慢且手续复杂,专业在方案执行的过程中也没有灵活处理人才培养标准与就业市场对接的问题,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需要进行二次培训等问题[4]。如《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贸易等为重点发展信息产业,一批信息技术高科技企业入驻海南,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极大。但是一些高校相关的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又未有相关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与企业的需求,造成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岗位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使得学生容易因没有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而求职失败。

(四)实践课程与就业指导脱节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的重要教学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而且还对相关的工作流程、职场规则及行业动态与趋势有了具体的了解。但是一些高校对如何很好地实施实践教学并没有进行仔细思考,对于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性没有做具体分析,造成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没有实现融合,使得学生毕业阶段在实习与设计之间不停地切换,两方面的工作都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同时,实践教学与就业指导也缺乏有机结合,专业教师与就业导师“分离”,学生在实习和实训过程中没有得到有关实际工作环境、实践技能、就业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性指导,导致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无法很好地应对,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积累。

(五)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不足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要把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然而,目前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仍然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职就业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一些学校的就业指导教师以就业处的工作人员和兼职辅导员为主,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非常少,而根据教育部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要求,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应不低于1:500,这个比例是一些学校难以达到的。二是教师的就业指导能力不足。由于辅导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平时工作比较忙,事务较多,难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就业理论与就业实践工作进行研究。美国国家劳工局1997年制定的《职业能力声明》中提到,职业咨询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能力:职业发展理论,个人和团体咨询技巧,个人和团体的分析能力,在信息和咨询方面具有项目管理和运作的咨询、会诊能力,咨询人群多样化分析能力,道德和法律方面的知识,调查和研究评估技术[5]。而这些知识是一些高校就业指导教师所缺乏的,只能凭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使得就业指导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比较窄[6]。三是指导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一些辅导员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对于专业技能要求不够了解,同时也缺乏相关的资源和就业信息,无法及时了解相应专业的就业市场变化和就业形势发展,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针对上述的问题,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一直以来不断拓展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构建了面向高质量就业的“五个融合”创新工作模式,在学生就业工作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要求相融合

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学院通过走访企业、往届毕业生等,对企业的人才需求、用人标准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研。根据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理念,针对企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和工作时间的安排等问题,构建了“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三年主要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最后一年根据个人未来的职业意愿选择职业技能实训课程进行企业项目实训。学生在校内完成半个月至一个月的企业岗位课程实训后,就进入企业完成相关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没有明确的划分,实践时间长达一年,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实习时间过短的问题,又大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二)大四就业与大三实习相融合

积极推进大四就业与大三实习一体化工作机制落地,把两个年级的就业工作进行通盘地、系统地考量。如每年五、六月,学校都会召开各类招聘会,学院也会多方联系,邀请各类企业到校招聘,不仅要考虑到大四学生的就业,还要把大三学生的实习也纳入招聘范围,鼓励大三学生投实习简历。按照这种模式,每年七月,当大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同时,也会有一批大三学生获得实习的机会。为了解决学生的实习时间问题,学院要灵活处理学生九月份的校内企业实训课程,对于一些经过学院论证而且质量有保证的实习,经学生提交材料申请,学院审批通过后,可以将其七、八月的暑期实习置换为企业实训成绩,学生不必返回学校学习,可以继续在原单位实习,保证了学生实习的连续性。这些配套政策既能够让学生安心实习,又打消了企业的顾虑。

(三)专业课程调整与市场需求相融合

为了解决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滞后于市场需求的问题,学院实行部分专业选修课程与企业实训课程随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趋势而进行动态调整的机制。在人才培养中,一些课程可以不设具体的课程名称,而是以类别来进行命名,然后根据市场的需求安排课程内容。例如,目前各类企业对网络安全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针对这种情况,学院及时调整了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开设了网络安全相关课程和企业实训课程,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了提升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许多学生在奇安信集团、绿盟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著名的网络安全企业获得了合适的工作岗位。

(四)“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就业指导”相融合

为了解决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学院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实行“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就业指导”一体化就业工作模式,实行导师负责制,由校内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全程负责指导与监控。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特长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帮助学生联系单位、落实毕业实习内容及毕业设计选题。由于导师和学生长期接触,比较了解学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为了解决指导教师职业指导能力不足的问题,按照职业咨询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参加培训。

学生在开展毕业实习的同时进行毕业设计,可以根据工作项目选择合适的题目进行毕业设计,并由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和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实现“真题真做”。一些有考公、考编等计划的学生,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可能与本专业相关度不高,针对这类学生则要求其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指导教师共同探讨、拟定毕业设计选题。例如,有的学生在政府扶贫办工作,就要求其根据工作流程设计“扶贫信息管理系统”,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个人业务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有的学生还把自己毕业设计的软件提供给单位使用,其专业技术能力得到了单位的认可,从而获得了就业机会。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还要确保学生就业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准确化。负责统计学生就业信息的辅导员通过“一日一报”的形式发布学生的就业信息情况,确保指导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可以及时与学生沟通联系。在指导教师与辅导员的相互配合下,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五)毕业设计答辩与就业指导相融合

毕业设计答辩是学生毕业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要充分利用好学生毕业设计答辩环节。在工作过程中,可以将毕业设计答辩与就业指导相融合,学生的毕业设计答辩小组即为学生的就业指导小组,学生在答辩过程不仅要进行设计答辩,而且要将自己的就业情况向答辩小组教师进行汇报。已经就业的学生如果了解到公司有人才需求,可以在答辩会上发布。答辩教师可以和参与答辩的学生共同研讨,解答学生在工作或就业中存在的困惑,提供就业信息等,这样的模式针对性更强、效果更显著。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一起进行充分的交流,学生可以在交流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就业信息。

三、实践效果

经过多年的实践,学院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全体专业教师都参与了就业指导工作,教师的职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指导服务更具专业性、针对性。学院的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保持较高水平,专业对口率也得到不断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同时,学生在企事业单位中表现出色,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总体较高。学院《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学院2022届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3.02%,在对学院毕业生工作的满意度调查中,有93.33%的学生表示满意,对教师指导工作的满意度达96.02%,对毕业设计指导的满意度高达98.02%。用人单位对2022届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为93.44%,91.80%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能够在六个月以内适应岗位工作。

四、结语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学校的就业工作创新模式是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关键。一方面需要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推动校企合作;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全体专业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各个工作环节的融合,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前瞻性和整体性,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践能力,为实现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机会。

[ 参 考 文 献 ]

[1] 赵博宇.明年迎来1158万毕业生  教育部多举措促就业[N].北京商报,2022-11-17(4).

[2] 徐瑞.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视域下大学生就业培训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23(10):37-39.

[3] 胡耀飞,胡净.当前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困境与路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3,14(3):62-69.

[4] 李偉光,肖萍萍,颜萌.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5+0.5+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23(5):7-10.

[5] 王慧.试论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36.

[6] 衣方丹,单译.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教育,2015(23):139-140.

[责任编辑:苏祎颖]

猜你喜欢

专业教师市场需求就业
麻纺标准紧贴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不旺 红枣行情暂稳
全球磷肥市场需求减少
提升中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实效性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利与弊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