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锚定课堂作业,实现数学学习活动效益最大化

2023-03-14郑静

新教师 2023年12期
关键词:课堂作业学科融合作业设计

郑静

【摘 要】课堂作业是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设计课堂练习,以提升学生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益,达到效率最大化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作业 作业设计 学科融合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课堂作业作为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其设计要面向符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式、育人模式,并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深度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巩固新知,发展内化迁移能力

多年来,小学数学课堂已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数学课堂活动不仅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还应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自觉、主动地建构知识。学生对知识个性化的理解要经历知识的传授、生成与生长的过程。教师通过设计适宜的课堂练习,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以此带领学生将探究过程和内化过程相结合,从知识本位走向理解本位。

根据《课程标准》对于运算律的教学要求,教师设计第一组连加连减练习题234+34+66、234-66-34。该组题目的设计主旨是构建新知、巩固所学,而大部分学生都会运用运算律进行运算。设计第二组加减混合题234-34+66、234-66+34。该组题目的设计目的有两层——诱错与提升。在完成课堂练习时,有学生被误导,直接将算式演变成234-100;也有学生表现出惊人的数感,他们利用线段图呈现出对加减法意义和运算律的创造性理解(如图1、图2)。诱错和提升的目的是让不同学力程度的学生都在作业中完成各自的成长,并尽可能地挑战潜能,将知识内化迁移,直至到达自身最大能力区间。

二、强化方法,发展综合应用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典型性习题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促使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展开剖析,多中选优,得出解题规律及最佳解法,既强调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的综合与巩固,又可培育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和解题技能技巧。

六年级毕业总复习时,教师设计一道习题:小明从家到学校步行要用1小时,如果乘公交只需要18分钟。一天,小明去学校的行程如图3。小明这一天从家到学校共需要多少分钟?学生首选解题路径是工程问题和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得出解一和解二,解二中将路程设为步行和车行时间的公倍数是方程解的变式。根据速度一定,时间和路程成正比的原理,解三和解四中又有了分率和倍率知识的应用。学生应用比例解的方法在解五之外还有其他多种列式。

解一:1小时=60分钟,(1-[160]×10)÷[118]+10。

解二:假设小明家到学校路程是3600米(10和18的公倍数即可)。1小时=60分钟,步行速度:3600÷60=60(米/分钟),汽车速度:3600÷18=200(米/分钟),(3600-60×10)÷200+10。

解三:1小时=60分钟,18×(1-[1060])+10。

解四:1小时=60分钟,60÷10=6,18÷6×(6-1)+10。

解五:设这一天小明乘汽车用了x分钟。60∶18=(60-10)∶x或10∶60=(18-x)∶18

一题多解,殊途同归。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实现了对相关知识体系的梳理,关联成知识网络,让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并得以得心应手地运用。

三、蕴伏生活,发展观察反思能力

从教学目标出发,在习题中糅合客观世界的元素,再基于学习需要进行分段式的切割,使一道习题变成了一串习题。教师通过同一问题的不断追问引发学生新旧认知的碰撞,驱动学习、探究的过程,促使学生在观察反思中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

《课程标准》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达一节中要求学生能从各种媒体中获取所需要的数据,读懂其中的简单统计图表。以人教版五下“折线统计图”为例,学生要学会用折线图呈现相关数据,解释所表达的意义。教师先显示2011~2014年的数据和已有的折线统计图,并提问:“你们能预测未来四年該旅行社的收入情况吗?”学生做出预测后,教师再呈现2015~2018年的数据。接着,教师出示学习任务:请你接着绘制折线统计图。然后,引领学生预测及绘制2019~2022年的折线统计图,促发学生思考这四年收入锐减的现实因素是什么?

学生渐进绘成完整收入情况统计图,发现2018年以前稳步上升的数据未必昭示着未来的数据将一路上扬。学生渐渐领悟要辩证地看待统计数据。十多年的数据记载了总体经济形势向好,但也留下了三年疫情的印记。在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对2023年的收入情况预估做出稳中有升的良性判断,体验了数据的现实意义。

四、关联学科,发展融合学习能力

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跨学科学习是课程改革和教学变革的重要趋势之一。基于学科关联点,找寻互补元素,发挥各个学科特点,设计学科融合型练习题,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学生在探究中感受题目的新鲜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教版科学和人教版数学两门课都在四上编排与速度相关的学习内容。科学课倾向于体验,重在感受运动的快慢和速度引发的能量。数学课侧重于厘清速度、时间和路程间的数量关系。两节课彼此相关、互为促发,教师为学习活动创设了4个情境,开展跨学科融合学习,使得学生对速度的认知有理有据,形成闭环。

(1)科学教师编辑相同时间对比路程长短,相同路程对比时间长短的两段赛跑影像。学生感受到运动的快慢是由速度决定的。

(2)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科学课程中与速度有关的实验,学生利用塑料管、计时器、卷尺等工具测量并记录液体通过50厘米路程所用的时间,测量并记录在10秒内液体通过的路程,用计算器算出液体每秒通过的路程。通过实验及数据对比,帮助学生认识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数学教师蕴伏三个教学点设置问题:路程与时间各不相同,也是通过速度比快慢;一个单位时间(每秒、每分钟、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叫作速度;速度是个复合单位。①小晓家到图书馆的距离是360米,大林到图书馆距离是180米。两人约定一起到图书馆看书。小晓走了4分钟,大林走了3分钟。他俩谁走得快?②张华骑行2小时的路程为16千米,他每小时骑行多少千米?③飞船在太空5秒大约飞行40千米,它每秒飞行多少千米?

(4)学生观影体会运动的物体有能量,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大,冲击力也越大。并从科学和数学的角度阐述以下问题:一条限速80千米/小时、长度为180千米的路段,张叔叔能不能在2小时内通过?

以上紧扣知识点设置的情境问题,横向上关联了科学和数学两个学科的相同主题,纵向上逐步促进学生对速度的深层建构,两个学科都完成本学科学习的适当进阶。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洞江小学 责任编辑:宋晓颖)

猜你喜欢

课堂作业学科融合作业设计
高中地理课堂作业的有效性研究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漫画课堂作业选登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关于优化小学语文作业的教学探讨
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设计策略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漫画课堂作业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