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教育着眼于“心”

2023-03-14肖川

新教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光明内心生命

肖川,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团队负责人,北京生命教育科普促进会会长。出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方向与方法》《有“我”的教育学》等20多部著作,在全国各地讲学2000余场,受到广泛的好评,是我国生命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人有三重生命:自然生命,它有一个长度的问题;社会生命,它有一个宽度的问题;精神生命,它有一个深度与高度的问题。一个生命的阔大程度便是“长、宽、高”的乘积。我倡导的生命教育,特别强调人的精神生命的发展,强调精神生命的深度与高度。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心的世界”的广博与深厚。

01

人生,本质上是自己的心理建设。

建筑一个十分丰富而纯美的“心的世界”,最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的习惯,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的日积月累,终会成为别人的望尘莫及。

还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一切都不改变,每一个人都可以变得更好。

丰富、深邃、纯净、温润与热忱,是一个人内心光明美好的五个标准。

人们都无一例外地生活在自己的“心的世界”中。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你有什么样的内心,就有什么样的生活。

忽略内心,本质上就是忽略生活,违拗内心就是和自己过不去,搅扰内心就是践踏生命的安宁……

02

建构“心的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就是从人类创造的卓越的精神文化成就中汲取营养,喂养我们的格局,滋养我们的灵魂。

学无止境,一点不虚。

学什么呢?学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趣味与妙曼的内容:了解并熟悉名著、名曲、名画、名诗、名文、名歌、名胜、名人、名言、名剧、名菜……就是一个十分巨大且其乐无穷的事。

今天资讯的发达,为人们了解这些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当然,欣赏名画最好能去卢浮宫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名胜,最好能实地游览;名曲,最好去音乐厅一饱耳福;

名人,多阅读他们的作品与传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名歌,多听,并学着唱;

还有名菜,尽量尝尝;

至于名诗、名文,最好能够背诵;

而在某一领域内及相关领域的名著最好是精读、研读,尽管所有的名著都去读,是不太可能的;

还有那些著名的、堪称经典的电影,值得看多遍;

名言,可以尽量多地品味与背诵;

名剧,包括歌剧、舞剧、话剧,以及中国戏曲中的京剧、豫剧、粤剧、越剧、川剧、湖南花鼓戏、安徽的黄梅戏……

用这些“名扬天下”的精神宝藏构筑起来的内心世界一定是光明的、辉煌的。

03

各个领域、各个行当,都有一些精品。

比如木雕、石雕、砖雕;比如漆器、竹器与银器;比如西方建筑中金碧辉煌、气势磅礴的教堂、城堡与王宫;比如湘绣、苏绣、粤绣与蜀绣;包括东北的二人转、京津地区的相声、湖北说唱、河北梆子、北京京韵大鼓、天津快板、华北评书、陕西秦腔与陕北酸曲、蒙古长调、世界各地的民歌等都有一些不俗的精品。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棄涓流才成壮阔,人只有不断地学习与探索,不断地积累与总结,才能垫高自己遥望江山沃野的视界。

当我们有着饱满清丽的“心的世界”时,那真的就可以笑傲江湖、睥睨天下了。

04

生命教育之所以要着眼于“心”,理由就在于:首先,生命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帮助学生进行自觉的人生建设。而人生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建设——无论是接受现实,还是悦纳自我,还包括“三观”的提升或重建、排解焦虑与乐观性格的形成,都直接或间接地关涉心理建设。其次,因为所有人的生命,其实是寄寓、栖居在自己的“心”中——心在哪里,人们的生命就在哪里。倘若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体征还存在,但“心”已经死了,人就成了植物人或行尸走肉。正是“心动”“心生善念”“心绪不宁”或“心潮澎湃”,表征着人们生命的活力与灵动。第三,正是在我们的心房里,在我们的心田中,在我们的心扉上,充溢着我们对世界的爱恨情仇,生发着我们的希望与理想。一个人美好的生命姿态一定是源于“心的世界”的“丰盈与蓬勃”,源于意义感、成就感、亲密感、归属感、安全感、自豪感的厚实与笃定。

05

我们大体上可以确认: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我们的专注力在哪里,哪里就最容易收获“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正是发现带给我们惊异感与会心的惊喜,欣赏之情便油然而生;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各种各样的爱里,都会有欣赏——人们很难去爱自己厌恶、憎恨或满不在乎的人、事、物,欣赏,本质上是彼此照亮;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因为爱是积极情感的投射,爱的对象在我们的心中总是光华闪耀、熠熠生辉,美就变得明亮而汹涌;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美是自由的象征——所有的禁锢、束缚、压抑与钳制,都是对美的摧残与践踏——美是生命自由的绽放;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当无数的快乐得以积攒与沉淀,幸福就变得唾手可得、如影随形——当一个人拥有了幸福,那他就什么也不缺。

06

在当下,我们如何在客观、冷峻的社会批判与高扬生命的热忱及快乐生活之间保持一个好的平衡,是一个大智大慧的问题。我们如果因为看到了现实的灰暗于是内心就变得灰暗,对自我而言是得不偿失,对社会而言也无丝毫利好,尽管我们会感到暂时的沮丧与气馁。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吾心自有光明月”,永远都不会因现实的黑暗与残酷而遮蔽内心的光明与温暖。让人们有一个光明、澄澈、纯净而温暖的内心世界,这是生命教育最为理想的追求。

这是极其灿烂、敞亮、厚重与雄阔的生命状态——“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王阳明)。

(责任编辑:林彦)

猜你喜欢

光明内心生命
遇见光明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黑暗中的光明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侨爱执灯 复刻光明
走向光明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一块生锈的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