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生活化教学实效性

2023-03-06江焕庆王金亮孙富强山东泰安市岱岳区范镇埠东小学

小学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生活化科学

◇江焕庆 王金亮 孙富强 (山东:泰安市岱岳区范镇埠东小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入,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科综合能力。而生活化教学方式的运用,是新课改背景下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彰显了科学学科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鲜明特征,对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极大帮助。基于此,如何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应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值得科学教师认真思考。

一、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首先,应用生活化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科学所涵盖的抽象知识点较多,如概念、性质等知识都较为枯燥,若教师仍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有效增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拉近学生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距离,更易于学生理解科学知识,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有重要帮助。

其次,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小学科学是一门集理论、思考、实践及探究为一体的学科,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虽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学生也无法做到学以致用,更不会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而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能深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引导学生从生活角度思考科学问题,这不仅能有效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二、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首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应遵循契合性原则。契合性原则,即生活化教学的开展应与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相一致,如果教师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不遵循契合性原则,只为了“生活”而“生活”,那么不仅会偏离新课程教学的标准,同时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毫无意义。因此,开展生活化教学时应坚持契合性原则,契合学生的认知特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这样,就能保障生活化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顺利进行。

其次,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应遵循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开展生活化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它是指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并将书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场景相关联,通过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科学,学习科学知识,并从中受到启发,从而促使学生不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促进科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强化生活化教学的实效性

(一)开展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想要通过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来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和了解,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最为关键的方式之一就是与生活现象紧密结合,以此拉近学生与科学知识的距离,有效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小学生受年龄因素限制,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且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还缺乏深刻的了解。这就要求教师详细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兴趣爱好,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切入点,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为学生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以青岛版《种子发芽了》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明确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及营养等条件,了解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包括水分、空气、温度等。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引入生活中的现象,来开展生活化教学。首先,为丰富实验的生活元素,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课下准备一些植物的种子,如玉米、花生、豆子等,在开展实验前,让学生展开讨论,阐述各自对实验的认识。之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抛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如“促成种子发芽的条件是什么”,让学生进行思考。而因为这一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所关联,所以学生基本都能回答出正确的答案。然后,为进一步验证学生的观点,教师就可将本节课实验的目标、方法及内容呈现出来,并将实验向课外延伸,让学生认真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并及时向教师汇报实验成果。在整个过程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结合生活化现象开展教学,不仅能充分激发起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同时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组织生活化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是一门集理论、思考、实践及探究为一体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时,教师就可组织相关的科学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科学实践,并不断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相结合,有效开展生活化的科学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真正地认识和了解科学的本质与意义,进而达到事半功倍、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以青岛版《土壤里有什么》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知道土壤的成分构成,能运用多种方法及感官认识土壤,了解土壤与动植物之间密切关联,从而愿意走进大自然,与土壤亲近。在教学过程中,为有效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并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为此,教师可以依托学校的环境,并利用学校的空地组织实践教学,向学生布置对土壤进行观察的实践探究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操作,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构成,以此强化学生的科学实践体验,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在学生参与并完成实践活动后,教师指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和分析,并制作成表格,明确土壤中主要成为包括水分、空气、黏土、沙砾、腐殖质等物质。最后,继续针对学生的实践结果,向学生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土壤中会有这些物质?”“它们的存在是否会影响土壤和植物的生长?”这时学生就可以立足于自身的生活实践,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水分可使土壤保持湿润”,“沙砾可使土壤松软、透气”。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组织实践活动进行教学的方式,不仅拓展了科学教学的维度,拉近了学生与科学知识的距离,同时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观察能力,促使学生运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实际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三)设计生活化作业,夯实学生学习基础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高效地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为学生设计并布置生活化的作业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作业设计是教学中的重点环节,对于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有重要帮助。诚然,仅仅依靠课堂的生活化科学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此外,为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教师更应在学生的作业上有所创新。因此,科学教师可采取设计生活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于生活实践,通过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以青岛版《我们周围的动植物》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动植物的基本特征,能依照不同的标准对动植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语言或者图画的方式,将所观察到的动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在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学习需求以及认知能力,为学生设计并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或者亲子合作的方式,进行一次有关动植物的生态调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小组或者亲子记录小区内动植物的生长状态,并找出它们的生活区域以及生长条件方面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对动植物的科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以这种创新的作业设计模式,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作业内容,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致充分点燃,同时能夯实学生的探究基础,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充分体验探究的乐趣,不仅能拉近学生与科学知识的距离,还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于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发展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是一门与学生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知识的奥秘,并有效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探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新路径,通过结合生活现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组织实践活动强化教学效果,以及设计生活作业夯实学生探究基础等方式,强化生活化教学的实效性,以此为学生构建高效的科学课堂,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生活化科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蜗牛看牙医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点击科学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科学大爆炸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