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幼儿天性 科学幼小衔接

2023-03-06江苏张家港市北庄幼儿园

小学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天性幼小幼儿教师

◇陈 芳 (江苏:张家港市北庄幼儿园)

幼小衔接是当下幼儿教学中的热门话题,幼儿阶段的学习是儿童学习的“萌芽期”。在此阶段,无论是从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正是帮助幼儿对事物建立良好认知和培养幼儿优秀的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幼小衔接”对幼儿而言,他们通过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能快速地融入小学学习生活,对幼儿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压力过大,导致幼儿过早地承担学习压力

随着社会各界对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目前,幼儿教师不仅面临来自学校的压力,而且还有来自家长的深情厚望。据调查研究显示,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厚望,而其中绝大多数的家长皆认为“幼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十分看重孩子的教育。而教师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家长的期望,配合幼儿园完成育人工作,在幼儿教学中高标准、严要求,督促幼儿的学习,导致当下大部分的幼儿教学内容更倾向于小学1~2年级的教学,失去了原本幼儿教学的意义,致使幼儿过早地承担起了学习的压力,无论是教师教学的内容还是相应布置的作业,对于幼儿而言都存在着巨大的难度。由于教师面临的压力大,便会直接造成幼儿的压力过大,长此以往,幼儿的天性得不到释放,就会导致其身心疲惫,对其幼小的心灵造成一定的伤害,甚至会造成幼儿对外界事物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对于幼小衔接的认知存在偏差

幼儿阶段是人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时期,“幼小衔接”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幼儿的小学时期的学习打好基础,做好铺垫,更重要的是养成幼儿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而部分幼儿教师对“幼小衔接”的概念理解上存在着一些偏差,认为“幼小衔接”是指提前教给幼儿小学的知识,以此来保证幼儿能在小学的课程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却忽略了幼儿其本身成长发展的规律。“幼小衔接”不单单指幼儿学习内容的深浅,更多的是指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经过学习与熏陶,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如遵守课堂纪律;幼儿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幼儿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如团结友爱、文明有礼、勤劳勇敢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的各项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在真正步入小学时较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三)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幼儿的天性得不到解放

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以活动为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教学的主体内容。在当下的幼儿教育中,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游戏教学的重要性,但事实上,在当前的幼儿园活动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游戏类型不够丰富多样,内容形式过于单一,幼儿显得兴致索然,积极主动性不高,无法真正体验到游戏带来的快乐。久而久之,幼儿会逐渐对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幼儿天性活泼好动,游戏主题的教学其本意是让幼儿享受到游戏带来的无穷乐趣,使幼儿能拥有充足的空间来释放自己的天性。而目前部分幼儿教师并未真正领悟到游戏教学的精髓,同时也并未将“游戏主题”的教学落到实处。还有部分幼儿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守旧,如在画画教学时,教师自己先在黑板上进行描绘,幼儿跟着画,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因此,幼儿教师还应在自身的教学方式上多加琢磨,多下苦功。

二、科学幼小衔接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的教学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教学,教师应注重教学情境的趣味性与丰富性,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通过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使幼儿主动地融入活动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各项能力。

例如,教师在向学生展示“溶解现象”时,先不要急于操作,可以先让幼儿猜一猜糖放进去会发生什么现象呢,部分幼儿可能没有接触过不知如何回答,但也有幼儿喝过糖水会知道糖不见了,但不明白这是什么原理。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将糖放进水里,并进行搅拌慢慢观察发生的现象,他们会发现糖不见了。这时,让幼儿喝一口,感觉水的变化,他们发现水变甜了,接着教师就可以引入“溶解”这个名词,说糖是溶解到水里了,把水变甜了。幼儿通过自主操作和观察,就更容易理解“溶解”这一现象,并加深知识记忆。当幼儿明白“溶解”这一现象后,教师可以对知识进行拓展,向幼儿提问: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溶解到水里呢?幼儿可以寻找身边的材料,用这些材料一起做实验证实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中,教师为幼儿创设科学实验情境,让他们自主投入探究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拓展试验的进行也可以发展幼儿的质疑及逻辑思维能力,为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提供保障。

(二)充分发挥游戏优势,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游戏与幼儿教育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游戏是幼儿成长的主旋律,在幼儿群体中,游戏的受欢迎程度不言而喻。因此,幼儿教师应充分利用游戏教学的优势,细致地规划、科学合理地编排游戏内容,让幼儿尽情地徜徉在游戏的世界中,收获到成长的快乐。

游戏类型多样,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注重考虑游戏的实效性与可行性,并不只是一味地让幼儿在游戏中玩耍,而是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加探索摩擦起电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大胆猜想和验证,为幼儿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首先,教师要准备好游戏材料,为幼儿提供多种纸片、盘子、百洁布、水彩笔等,然后让幼儿思考怎样才能将白色盘子中的纸片移动到蓝色盘子中,接着可以让幼儿自己动手实践,探索出成功的办法。幼儿经过多种方法的尝试最后找到正确方法:可以将水彩笔在百洁布上不断摩擦,摩擦后的水彩笔可以将纸片吸住,轻松地将纸片移动到另外一个盘子中。此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摩擦起电的知识,告诉幼儿此种现象即为“摩擦起电”。幼儿在游戏实践中,不断尝试,最终通过大家的互帮互助和自己的坚持不懈收获了成功。可见,教师科学合理地安排游戏,不仅能使幼儿获得满足感与喜悦感,还能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地尝试,逐渐形成思考、探索的优良品质,与此同时,还有效地锻炼了幼儿的学习能力,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与探索性,为幼儿走进小学生活提供良好的学习基础,使其在面对小学生活与学习困难时不胆怯,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

(三)亲历科学实验过程,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在幼小衔接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幼儿教师更倾向幼儿传授知识,如数学的数数、简单的加减法,语文的拼音字母等。可想而知,幼儿对于这些内容的学习显然是力不从心的。幼儿教师应尊重幼儿本身的成长规律,从幼儿的角度来安排教学的内容。例如,唱歌、跳舞、画画等学习内容就十分符合幼儿阶段的学习。基于此,幼儿教师便可让幼儿在艺术课程上解放自己的天性,同时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例如绘画教学,就可以引进蛋壳的艺术,让幼儿在鸡蛋上画画,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幼儿绘画艺术,还能让幼儿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明白蛋壳与醋发生反应后的现象。首先准备实验所需材料:玻璃杯、鸡蛋、醋、蜡笔、开水,然后教师讲解相关实验步骤,让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将鸡蛋放入盛满醋的玻璃杯中,并要注意醋要覆盖住鸡蛋,使鸡蛋完全浸泡在醋中,放置两天后再拿出来让幼儿观察,幼儿会发现鸡蛋变软了。这时,教师可以把鸡蛋发放给幼儿,让幼儿在鸡蛋上自由绘画。幼儿完成绘画后交给教师,教师将鸡蛋再次放入醋中浸泡几个小时后拿出,清洗干净,幼儿会发现自己的画还留在鸡蛋上。此时,教师就可以设置疑问,大家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吗?以此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经过教师的指导,幼儿最终明白,原来在鸡蛋壳的碳酸钙与醋发生反应后,鸡蛋会脱钙软化,而蜡笔中的蜡对鸡蛋壳起到保护作用,进而使大家的画可以保存下来。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很好地保护幼儿的天性,让他们在了解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幼儿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能真正发现美的事物。教师要引导幼儿亲身经历,这样,幼儿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才会更加丰富,从而提高自身对美的感知力,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三、结语

总而言之,“幼小衔接”教育是需要幼儿教师不断引导渗透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走好整个学习生涯的第一步。

猜你喜欢

天性幼小幼儿教师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