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充满探究色彩的活动氛围

2023-03-06福建尤溪县文公幼儿园

小学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幼小探究幼儿

◇张 艳 (福建:尤溪县文公幼儿园)

在目前的教育事业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走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之路,要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重视对幼儿的探索性训练。此外,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积极学习的能力,鼓励幼儿进行协作和共享。幼儿教育中还存在一些关键的问题,需要父母与教师的指导与帮助:第一,要意识到,最好的老师是兴趣;第二,教师要为幼儿做榜样,为他们树立好的榜样;第三,在这个多元空间中,要构建一个开放平台为儿童进行科学探究提供条件,应注重对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技能的培养。

一、幼小衔接对幼儿的影响

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过渡,是幼儿适应新生活,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所需能力与素质全面培养的关键阶段。幼小衔接涉及幼儿入学准备、入学适应、教师教学、社会活动等多方面因素,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的关键环节。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阶段,是幼儿知识结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等各方面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形成良好品行、促进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教师更应该做好幼小衔接中相关问题的研究以及创新教学实践。

二、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幼升小对于每个幼儿来说都是极为关键的,要想让幼儿更好地接受和适应小学生活,就必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包括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根据“幼小衔接”“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内容,幼儿园应重视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未来发展。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培养,是指通过不同学段课程目标的学习任务要求,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究习惯,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引导幼儿认识并掌握一定的概念和表达能力,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师应当结合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来组织和实施工作,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让幼儿在小学一年级就有一个好的适应过程,可以避免其遇到挫折时产生不良心理,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

三、注重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

幼儿教师要在幼儿进入小学之前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使其在进入小学之前就能够适应新的生活需求,做好各项前期准备,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幼儿园阶段是幼儿的一个十分重要且具有长远意义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从幼儿心理发展的角度出发,改变幼儿身上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其一是在学习中可能出现惰性等问题,其二是情绪与行为表现问题,其三是在家庭环境中也可能出现学习目标模糊的现象,例如幼儿可能对小学感到厌烦不想去上学等。这些都会妨碍幼儿进入小学的学习。因此,幼儿教师在工作中要转变观念,从长远角度考虑儿童的发展需要。

四、营造充满探究色彩的氛围

(一)提问式教学促思考

1.发散幼儿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从各个层面上进行分析,以达到学习的目的。例如在“拯救小生物”的科普节目中,教师向幼儿展示被冻结在冰里的小生物:“怎么拯救它们?”有人说:将冰放入凉水中;有人说:将其浸泡于温水中;有人说:将其置于手掌中,让冰消融;有人说:将其置于火焰之中。这个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思辨和探究能力,而发散式的发问,则有助于幼儿思维和想象力的深入发展。

2.深化幼儿的理解

维果斯基指出:教育必须先于发展,才能成为优良的教育。可见,发问要有层次,首先要从幼儿的基础开始,然后层层深入。例如在观看蜗牛的过程中,幼儿用不同的方式捕捉到蜗牛,用不同的方式去喂食,教师就会问:蜗牛是怎么进食的?幼儿按照自己的猜测,从家中拿出各种各样的食物给蜗牛吃。教师还特别地问:蜗牛爱吃什么?最终,通过小组的食物试验,幼儿了解到,蜗牛最爱的食物是甜食。这两个问题逐步在幼儿认识的原有层次上进行深化,反映出问题层次性。当问题层层递进时,启发幼儿从实践中找到问题,并进一步深化,不断拓展他们的思考能力。

(二)生活化材料促探索

1.投放生活化材料

选用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能激发和保持幼儿探索的愿望。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易于感知的素材,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例如,益智区的教师会给幼儿准备空瓶子和豆子,幼儿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瓶子上,然后把豆子放在瓶子中,让它们在瓶子中来回摆动。但慢慢地,幼儿对空瓶子的好奇心也就没有了,他们被玩具柜里的各种盒子和瓶子吸引住了,教师让他们使用这种材料进行实验,结果他们把同样的东西放进不同的瓶子里,就产生出了不一样的声音。

2.投放幼儿感兴趣的材料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幼儿设计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兴趣活动,是幼儿进行探究活动的先决条件。在“帮助水宝宝回家”科技项目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不同尺寸的杯子、汤匙和碗,让幼儿自由挑选自己喜欢的器具,将水宝宝从小的容器里放到大的容器里。他们有的用勺子,有的用碗,将水宝宝从一个小的容器里成功地放入一个大的容器里,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三)探索性环境促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是积极的探究者和发现的主体,要想极大地激发他们与生俱来的敏锐感和好奇心,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首先,教师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充满探索性的环境;其次,在幼儿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地观察,如发现幼儿遇到了难题,教师要提供适当的帮助,推动幼儿探索的继续进行,这对保持并发展幼儿的探索欲极为关键。

1.营造适宜环境

要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各种科学探究,教师就必须创造出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为幼儿提供充分学习的物质条件。轻松融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幼儿自由地发挥他们的思想,勇于创新,这是幼儿积极进取、勇于探究的重要先决条件。有时候,幼儿的看法和爱好往往与教师的意见和爱好相异,而接受并赞同他们的意见,则会让他们感到安心。“别动”和“不对”这些语言都会影响幼儿的学习热情。所以,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支持和激励。

2.适当给予帮助

在幼儿的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袖手旁观”,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发现问题,实现资源整合。教师要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知识,实现发展。当幼儿有需要的时候,教师要主动地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还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激发出幼儿更强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

3.总结归纳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大部分幼儿都会进行小组探究。但是,在探究过程中,幼儿对小组的探究过程、方法和成果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教学机会,就小组探究的成果和方式组织交流与讨论,通过简报、成果交流、样品展示等方式,在小组之间进行传递和交流。这对于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会起到重要的强化作用,有助于他们实现更好的发展。

4.观察有趣现象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有意思的事物和现象,让幼儿发现并感觉到他们所处环境中存在的有趣现象极为重要。例如,一个幼儿在脱掉他的上衣时,听到“噼噼啪啪”的响声,他感到一阵疼痛。另外一个幼儿说:有时候我脱掉了也会觉得疼,而且夜里可以看到一丝亮色!另一次,当我为一个女生梳理头发时,她的头发都被梳子吸住了,这使她感到非常奇怪。因此,我把各种材料分批次地投入科学区,让幼儿借操纵来感受“静电”的存在。第一次,我用纸屑、塑料玩具、积木和钢笔,让他们试着去吸收纸屑。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幼儿发现,如果把笔杆放在衣物或头发上摩擦,或用双手不断地与笔杆接触,它就能将纸屑吸起来。对这一点,我并没有立刻否认,只是扔了几根小铁棒,一个不锈钢盖子,一个积木等等,让幼儿自己动手做,自己找出问题。在发现并不是一切物体在摩擦之后都会产生吸引力后,我适时地为幼儿解释了关于静电的一些常识,解答了他们的疑惑。接下来,我把不同大小和质地的纸片放在一起,如绉纸、蜡光纸、纸板、塑料纸等,并设定问题:用摩擦可以把纸吸附住吗?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更好地感受静电和材质之间的联系。

5.掌握科学方法

通常情况下,科研活动包括以下四个阶段:提出设想、实践、记录并总结、表述和沟通。例如,在“如何使泡沫板下沉”的游戏中,幼儿会从自己的经历中做出假定:“往上放一块石头”,“用沉重的磁性物体按压”,再做试验以证实自己的观点。最后幼儿发觉石块会滚,无法将其压住。在这个基础上,幼儿再做一个新的设想:“将一块石头用一条带子捆在一块泡沫板上”,然后做试验,发现它仍然漂浮着。在对其进行了剖析之后,幼儿又做了一个假定:“多放一些小石子。”然后,幼儿会把他们在试验中看到的事情(其中就有他们自己的解题方法)写下来,他们发现,如果把沉重的石块放在水中,那么泡沫板就会下沉。最后,幼儿将他们的探究成果和他们的伙伴们进行沟通。事实上,在科学活动中,问题的解决就是这样一个程序:找到问题、提出设想、做试验、最后得出结果。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能促进幼儿操作有条理性,而且能让他们掌握和运用科学方法进行问题的探索与解答。

幼儿的未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因此,在今天,我们要不遗余力地促进幼儿的个人发展。探究式学习是一项内涵丰富的活动,对于幼小衔接这一阶段极为重要。它是儿童积极体验周围的世界,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探索、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教师要从儿童的利益和需求入手,使探究活动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趣味性,为幼儿提供简洁和通用性的资料,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为幼儿提供灵活、高效的指引和帮助,从而实现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幼小探究幼儿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