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与融 创建“混合式学习空间”生态课堂

2023-03-06田津瑗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空间信息技术探究

◇田津瑗 (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实验小学)

信息技术包含着变化无穷的数据、动画、音频、视频,学生却没有感受到乐趣。而在周围,各个学科的整合、周边的“碎片化”资源,如何利用好当地的这些带有乡土气息却有巨大价值的资源?当文化与课堂教学相联系,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趣味横生。虽简单,但稍加修饰便充满乐趣。我们的课堂,经过实践与技术的结合,可以让学生乐在其中。

一、审视: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空间”的教学现状

(一)弥补型——教师主导,依赖“学习空间”,亡羊补牢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因为学生有书本、机器而产生依赖心理,总认为小学生的学习空间可以通过口头讲解再操作的方式弥补教学时间的不足。这种弥补型的“学习空间”就像“夹生饭”,教学效果微乎其微,学生对知识没有理解透彻,即使再用其他时间恶补,也无济于事。

(二)应付型——海量练习,弱化“学习空间”,以偏概全

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对于机器人、物联网这样的知识,自己也没有弄透彻,就通过大量的题目,让学生自己看书、练习。这也许有些教学效果,但是有的教师不管练习质量,整节课都在机械地重复,学生苦不堪言,毫无兴趣。用练习来构建信息技术的“学习空间”,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异化型——依葫芦画瓢,篡改“学习空间”,李代桃僵

教师教学形式传统,题目固定,学生习惯于“依葫芦画瓢”,听从教师的安排,甚至模仿教师的操作步骤,在确定自己的主题活动时,不去思考。即使有一两个学生有要求,也很少得到同伴的响应。这样的“学习空间”课堂,缺少了“创”,学生的思路受到了限制,毫无生机和活力。

二、追寻:“混合式学习空间”的教学价值

(一)“混合式学习空间”是课程创生的舞台

“混合式学习空间”,可以让教学不仅仅拘泥于教材,而是更加关注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在综合实践课中搜集素材,尤其是秸秆画、手工作品,强调平台分享的效果,形成一个多维度的教学组织形式,增加教学媒体的作用。同时通俗易懂,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在规定时间内学生能够完成操作。

(二)“混合式学习空间”是催生素养的沃土

对于混合式学习知识,教师可充分寻找身边的可利用资源,将这些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资源进行整合。大自然中,玉米皮、麦秸秆、树条等植物资源都是良好的课堂教学素材。利用这些可利用资源来探究学科教学中的关联,让学生体验学习。

(三)“混合式学习空间”是资源共享的平台

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让学生的发展方向多维度,实现动手和动脑的结合。将生活中的素材进行编织、电脑绘画,上传、下载,让学生在这样的空间中发挥创造性。学生对这些可以动手实践的课程,操作欲望强烈。在实践课程中,教师不再教授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资源共享,查漏补缺,找到原本该有的活力。

三、探究:“混合式学习空间”构建聚融互促的生态课堂

(一)纵向聚焦,“混合素材”在生态中获取

1.从被动接受转向自主的学习意向

利用多种数据收集方式探索“混合式学习空间”,尤其是综合当地实际资源与已有素材,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结合,教学形式要多样。在开放的“混合式学习空间”中,应该积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打开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尽量保证课堂有效时间的充分利用,深度钻研,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因为课程的相关性,在知识和技能层面有较多信息教育内容,例如,我们结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随机开展“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我们身边的物联网”等探究活动。如,学生对草编非常熟悉,在家里搜集各种编织素材,将大量的材料聚集起来,统一使用。在学习《用WPS美化图片》时,将这些草编作品的图片作为WPS插入图片的素材,学生从被动式接收到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生自行确立主题,在每周二之前,由各小组搜集主题,通过筛选方式,在信息课之前两天,告诉学生学习主题,让学生有充足时间查找资料进行准备。

2.从生态环境到获取有机的资源

在这种混合式的学习空间中,素材多从生态环境或者其他学科素材中选取。

例如,可以利用的生态有机资源有树叶、秸秆;可以利用的学科素材有科学课中的湿度、温度传感器;等。在实验之前,激发各个教师对于综合实践、科学课等课程与信息科技课新的思考,不再觉得这些不参加考核的科目可有可无,而是应该更加精彩。

在实践操作中,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合理的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众多问题,要求学生不断思索,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寻找创新解决办法,提高创新能力。在访谈学生的对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因为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创作源于学生自己的兴趣,从而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想自己动手操作,就要认真地追随教师上课的脚步,所以,学生作品的完成度明显提升。

(二)因势利导,“混合空间”在教学中滋润

1.从零散个体到息息相关的群体

学科之间或多或少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在新颖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像物联网、机器人这些最新的技术,学生可以在科学课中,用简单的铁丝、芯片做实验,自制机器人,而不是从古板的视角去分析、思考。传统的记录形式,仅仅通过笔、本子或者是打字记录法,让人觉得枯燥、无趣。信息技术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小组交流与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资源的共享与分享的过程,有问题先自己思考。

每个学科都有其特殊性,数学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的画法,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Scratch编程画图形,有着其共通之处。利用学科整合资源,学生主动去学习,不再强调知识的框架式建构,而是更加注重学生操作、创造性技能的培养。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强调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也改变了传统的交流方式,通过一个平台或者服务器后台的方式,将学生在网上进行分组,小组通过“晒”作品的方法,完善创作,使得创作能够多角度或者多方位地得到开发。

2.从学习参与到学习设计的主体

学生通过在实体空间线下实际操作,动手开发、动脑思考,在与其他学科多维度、全方位的混合中,将学习素材经过实体空间创造性加工、制作、完善,并通过相机和录音、录像设备的记录,收集学生自己创作的素材,传至网络学习平台中。学生在学习空间中进一步开展线上学习交流,下载这些已经上传的实体素材,加工制作,前后递阶,激发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网络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学习平台,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地点需求,跨越界限,实时、快速地了解所需要的素材资料,并全方位、多角度地查找。通过网络资源的上传,让学生的作品得到及时、公开的评价。另外,微视频、专题网站的开发,多维度地扩充了校内外力量,线上线下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加系统地查阅文献,自由地选择所需素材。

班级42名学生分为10组,每个组选一名学生当组长。前30分钟课堂时间,是学生进行制作和探究的阶段,最后10分钟,制作好作品的组可以到教师这里领取照相机。组长用照相机将自己组成员的作品拍摄下来,新建一个文件夹,并将其以班级名称命名,将学生作品按照作品名(小组名)的方式重命名保存至班级文件夹中。在班级文件夹中,能清晰地看到每个小组的作品。学生为其起了响亮的名字,有劳作图、脸谱图、童趣图、幸福生活图、运动最快乐图等等。这些图画栩栩如生,记录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努力制作过程。

(三)横向延伸,“混合空间”在碰撞中茁壮

1.从思维禁锢到打开学习阀门

科学教研组的“感知生长—数字农植园”项目,利用温度、湿度传感器,远红外摄像头等先进设备,监测、记录植物生长各类数据,并通过网络将农植园的相关数据发送到学习网站。在小学信息技术中,六年级教材的“物联网”单元,学生通过物联网对农植园植物及生长环境进行实时观察,进行光照、灌溉等远程控制,查看实验进展报告等,实现了学习空间的不断拓展。

在混合式学习过程中,主要采取的形式是“主题性”专题探究和随机切入式教学探究,以激发学生兴趣。除此以外,还有一些集中性的知识科普以及试题情境设置等渗透形式。学生在学习空间中进一步地开展线上学习交流,下载这些已经上传的实体素材进行加工制作,前后递阶,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探索问题。整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由单一的教学到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2.从提取要素到建构发展模型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对于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观察概念之间的联系,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相互联系的整体,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的体系化。在“混合式学习空间”中,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从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活动、教学媒体四个角度,考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师和学生按照教学设计的规划,把教学中的各个要素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以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方式,创造多样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将几何思维运用于小学信息技术学习,数学教研组的“几何图形的认识”: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的特点,与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的电脑绘画、五年级的Scratch中的作图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几何视角下,涉及程序的编写、模块建构,它们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联,从简单的“点、线”的学习过渡到复杂的“面”,让整个思维由易到难。通过“几何视角”,从多方位探究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形式。

混合式学习方法,用自己的素材,整合不同学科教学,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前熟悉了知识。两个空间的混合,加强了学生实践探究能力,提升了学生对于两门课程的兴趣。学生亲手尝试、体验,熟悉了其中的步骤、方法,也加深了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在实践教学中,混合式学习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在网络平台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线上与线下空间的混合,让学生真正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猜你喜欢

空间信息技术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空间是什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创享空间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