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使命感培育现状及对策

2023-02-24赵文姬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使命感医学生院校

赵文姬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中的人都有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应该承担的责任。医学生作为准医生,承担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是未来人民健康的守护者。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医学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医学界的发展水平。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不仅应该业务能力过硬,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高职院校的医学生与本科生相比,学制短、任务重且基层服务时间长,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职业环境和工作情况,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一、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使命感的培育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由此可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医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其职业更具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立足于专业特色,彰显医学底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民健康需求不断提升,这对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医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还应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坚定的职业认同感。只有医者自我高度认同所从事的职业,才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和解决问题,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现如今,在健康中国战略、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观念的影响下,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突出医学人文素养,强调医患之间有温度的沟通,重在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对患者的爱护之心和对专业的钻研之心,这说明医学教育在不断发展进步。同时,人们对医生的需求也不止于治病,还有人道主义精神和情怀。因此,在职业使命感的教育上,高职类卫生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职业发展趋势,正确对待心理预期与客观现实,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共情能力。但从前期的调查研究与教育效果来看,高职院校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育目标不突出

医学生职业使命感教育应该在培养医学生专业理论、职业技能的基础上,突出对医学生专业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的教育。医学生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丰富的实践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业务素养与专业精神,包括救死扶伤、乐于奉献、人文关怀、爱岗敬业等[1]。近年来,医学类高职院校虽然重视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但与专业课相比仍存在目标不明的问题。由于受众性别、年龄、家庭等因素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对职业使命感的重要性认知存在差异,甚至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有些学生认为职业使命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有些学生明确表示没有接受过这种教育,另一些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虽然比较高,但其从业意愿受到家庭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不太清楚。受众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学校在开展职业使命感教育时没有明确培养目标,只是将职业使命感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在专业课程的讲述过程中穿插相关内容,教育重点不够突出,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因此,加强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教育应与专业课和思想政治课协同推进,紧密结合,明确教育目标,洞悉从业意愿,尊重现实需要,突出价值引导,关注人文素养,强调职业规划。

(二)教育内容不鲜活[2]

在医学生职业使命感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缺乏生动性、鲜活性,影响了学生的接收程度,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首先,教育内容与时代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得不紧密。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教育应该以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为目标。但是在教育过程中,有些教育案例过于陈旧或与现实生活脱节,存在滞后性,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无法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导致学生缺乏积极性与创造性。其次,教育方式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不够深刻。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理论内容体量比较大,缺乏理论与现实的互动,容易造成“空对空”,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教育途径不丰富。目前,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教育以理论课堂为主,以实践课堂为辅[3]。实践课堂旨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实践课堂缺乏创新,多以医学生宣誓、志愿服务等传统方式开展,导致教学活动缺乏吸引力,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使命教育的有效性。

(三)教育模式不多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线上教学已成为传统课堂的重要辅助形式,在开展医学生职业使命感教育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打造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第三课堂,实现线上线下、理论与实践的多维互动。从教育的实施主体来看,医学生职业使命感教育多集中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除此之外,应该发挥实验室、医院等教学场地的作用,将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教育贯穿学生求学生涯的全过程。同时,加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双轮驱动,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紧密结合,做到专业知识技能增长与思想价值引领同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果。

在当前医学生职业使命感教育中,还有一些配套机制亟须完善。目前“三全育人”格局正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阶段,如何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紧密结合,多维联动,推进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是卫生类高职院校应该持续思考的问题。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充分考虑其在学生职业道路规划中的长期性影响和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力量,共同打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培养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奠定基础。

二、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使命感的培育对策

医学生职业使命感教育应该继续探索,不断发力,以加强针对性、时效性为目的,促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良好的道德修养,强化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针对目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目标不清、内容不鲜活、形式不丰富等问题,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夯实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完善教育机制,切实提升医学生职业使命感教育的有效性。

(一)守正创新,让教育内容活起来

医学生职业使命感教育既要立足于现实,体现时代发展特征,又要充分吸收借鉴传统历史文化的精髓,彰显历史底蕴和民族特色。一方面,医学生使命感教育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出发,结合时代热点,讲好时代故事。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很多先锋,可以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故事和案例,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感,增强教育内容的亲切感。另一方面,中国的医药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诸多名医典故。前辈先贤们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传承医者的初心与使命,诠释医者的责任与担当。如孙思邈的“上医医国”(《备急千金要方》)表现了医者家国一体的情怀;“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表现出医者立德乃修身之本的操守;“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大医精诚》)表现出医者生命至上的行医准则;等等。这些关于医德、生命、价值观的经典阐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从业者,成为医生前进路上的精神源泉[4]。因此,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职业使命感教育时,应充分挖掘传统优秀文化的医学典故,同时紧密结合学生身边的案例和故事,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巧妙融入新时代的生动实践,确保教学内容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同时,保持民族特色,不失传统底蕴。通过丰富、鲜活的教学案例,向学生传递敬重生命、尊重职业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职业信仰。

(二)因势利导,让教育形式多起来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方式日益普遍。近年来,国内社交平台迅猛发展,因其互动门槛低、操作便捷等优势吸引了大批使用者。大学生作为网络世界的“土著”,活跃于各个网络平台之间。因此,可以利用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关注,引导学生通过视频软件拍摄专业领域内的人物故事。在拍摄和制作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挖掘前辈身上的闪光点。同时,可以将慕课、微课应用于教学,将体现仁爱、敬业、坚守等品质的医学案例,通过图像、视频等方式生动展现出来。这些素材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通过形象化感知加深学生对职业使命感的认识。

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使命感教育时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新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课程安排。一方面,丰富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通过专题教学、座谈会、讨论会、辩论等形式展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案例,案例的选取要贴近学生未来的工作,让医学生从现实中真切感受职业使命感在未来工作中的作用,并加深对职业使命感的认识和理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用现代化的网络工具有效连接以理论为主的第一课堂和以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进而打造第三课堂。第三课堂不同于以教师授课为主的传统课堂,是鼓励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通过参加社团、参与校外实践活动拓展使命感教育的外延。学生由学习到实践是一个逐步吸收转化的过程,要打造实践载体,实现知行合一。学校可以与政府、企业、社区等进行合作,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服务,如定期举行义诊、健康咨询等。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帮助他人,既培养了学生的共情能力,又能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发挥社会价值,提升自身的职业使命感。

(三)统筹推进,让教育机制动起来

高职院校在推进医学生职业使命感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坚持各部门协同配合,打好“组合拳”,完善教育机制,实现多维立体联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应在鼓励发挥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兼顾教学设计与布局,突出整体性,做好顶层设计,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

要形成“三全育人”的格局,一方面需要整合课程资源,将使命感教育有效融入各类课程;另一方面需要营造教育环境。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应有突出医学生医学伦理教育的课程,将医学专业与人文素养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频共振。因此,高职院校对医学生职业使命感的教育应贯穿所有课程,做到课上课下、课内课外全方位协调互动,营造沉浸式的教育氛围,于无形中培养学生对职业、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在环境塑造方面,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当地特色,打造校本资源。比如通过校徽、校训、校歌、院徽、院训等因素,强调医者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楼和学校道路命名时可以着重突出道德、责任等主题[5];学院团委鼓励学生开展医学人文特色活动,如诵读文化经典、开办主题竞赛、文化艺术节等,将医者的使命感教育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所感悟和收获。

高职院校对医学生的使命感教育有效落地的关键在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要结合时代发展,不断拓宽使命感教育的方式,从明确教育目标、丰富教育内容、完善教育机制入手,通过理论—实践—理论模式,建立学生对职业、生命、社会的共情力和责任感,不断提升学生的医德修养和水平。

新时代有新的目标,新的目标需要有新的作为。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其自身成长与国家发展是同向同行的。作为新一代的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好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还应该秉承前辈先贤的优良传统,牢记救死扶伤的使命,充分了解并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科学规划自身的职业道路,自觉将职业发展方向与国家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坚定职业信心,树立职业信仰,并积极投身于祖国健康事业的建设,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6]。

猜你喜欢

使命感医学生院校
中小学教师感知使命感对践行使命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美国青年华人热议十九大:激发强烈使命感
工作使命感:一个正在复苏的研究课题*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工匠精神之责任感与使命感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