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高度深化认识劳动教育的时代急迫性

2023-02-24邱君捷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邱君捷

(西南交通大学 数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勉励广大劳动者和青少年勤于创造、勇于奋斗。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大、中、小学更是从思想阐述、理论研究、政策安排和机制落实上系统推进了劳动教育这一新时代急迫的工作。关于如何构建我国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体系,教育界与学术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已有不少,包括历史演变、理论逻辑、价值发掘、实践生成和评价模型[3-6]。在普遍共识的认识水平和蓬勃开展的实践能力上,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价值发掘为例证,以国外教育名家的观点为借鉴,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进行了再认识。

一、劳动观念在人类教育历史中的嬗变递进及马克思劳动观的横空出世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恩格斯在这一命题中科学回答了人类如何起源的问题,也阐明了以现实的劳动为基础的历史是自然界的历史与人的历史的内在统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是科学劳动观的逻辑起点和哲学基础,“一旦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7]。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由于劳动的形式主要为体力劳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主要的劳动目的,因此劳动几乎是原始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活动。

劳动教育的结构化安排和要素的落实至近代才被教育人士所认识,如英国早期的经验主义代表弗朗西斯·培根、大卫·休谟、亚当·斯密、约翰·洛克等一起推动了英国的启蒙运动,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首次在西方教育史上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和智育三个部分,并对每部分都进行了系统论述,其中动手的教育体现了劳动教育精神。工业革命浪潮的兴起和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极大地促进了动手型劳动化的工业教育的成长壮大,以满足当时工业资本主义阶段社会化大生产对技能型员工的需求。让-雅克·卢梭与德尼·狄德罗、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法国启蒙思想家也认识到劳动教育在新兴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地位。让-雅克·卢梭的《爱弥儿》是西方第一部完整的关于教育哲学的小说,讲的是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书中提出的自然教育理论创新性地论述了关于体育、德育、智育、劳动教育和美育的教育功能,并认为书本知识是用来培养人的心灵而不是用来培养身体的,只有劳动教育才能培养身心健康的公民。西方早期的劳动教育观具有极为实用的色彩,“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形成后,正确的劳动观才横空出世,也为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南,还为劳动教育赋予了超越历史时空的时代价值,更为新时代正确劳动观的塑造和劳动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哲学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样需要通过劳动的双手去实现,这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关于人文主义的自由教育。

劳动教育观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国劳动教育的建制化安排长期让位于科举取士的官学传统,并长期受困于“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神童诗》)的用人导向及“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劝学诗》)的唯心想象,造成了“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颜元集·学辨一》)的历史尴尬。同时,经世致用的为学要求和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一直伴随着历史长河的奔涌不息代代相传,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仍为富有洞见的文人名士所正视,特别是“实文、实行、实体、实用”的颜李学派的劳动教育思想更是直接将“教以济养,养以行教,教者养也,养者教也”内含的生产与劳动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思想施行于教。与此同时,中华民族提倡“一勤天下无难事”(《勤懒歌》)的豪迈情怀和愚公移山的实践精神,同样滋养了尊重劳动、乐于劳动的淳朴民风,以及耕读传家、勤俭治家的家教传统。曾国藩更是将“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宏奖人才,诱人日进;勤劳而后憩息”列为君子三乐。现代意义上的劳动教育观是伴随着西学东渐进入华夏世界,我国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表明,传统社会的耕读价值让位于近代社会的工读安排,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经世济民的新思想推动了平民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种具有鲜明劳动色彩的教育形式。我国劳动教育的制度安排虽在1949年的教育方针中有所起伏,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一直贯穿其中。

二、劳动教育理论的再深化与挑战的再认识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决定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于劳动教育价值一脉相承的发展与一以贯之的实践[8]。毛泽东同志的劳动教育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就在教育思想上的生动反映,明确要求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政治方向和行动指南。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劳动也是教学,是政治思想课。学生参加劳动,一是必须,二要适当,三看可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并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基础上,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了哲学基础、思想方针、政治方向和行动指南——“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

由于劳动教育的指标体系和量化评价不像学科建设那样已有40余年的经验积累,其挑战不仅在于劳动教育的课程化困难,也在于现阶段劳动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劳动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有待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两个方面进行创新性探索和创造性工作。笔者作为一线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所体会,本文对文理学院中大学劳动教育所面临的深层次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有些状况是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劳育形式化学段趋同、二代少子化家庭结构及教育国际化生源结构。文理学院既不同于农工医等强调动手能力并具有很强实践性内涵的学院,也迥异于音体美等强调表演能力并具有较强的身体协调性要求的学院,其以理论性学习为重点,以逻辑性思辨为特色,重脑力而轻体力,因此为劳动教育的开展带来了更多的挑战。这些状况分析是在劳动教育思想已被全面理解和普遍接受的基础上展开的。

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工作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劳育形式化学段趋同。现代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应该在每个教育阶段都持续地向学生提供进行价值判断的机会,否则就达不到理性的教育目的,劳动教育作为兼具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双重作用,更需要在各个学段一以贯之的进行。由于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法规的时间因素,加之在实践上还存在未能完全厘清劳动教育与劳动、体力、体育等概念的内涵,中小学阶段各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情况差异较大,造成现阶段大学生群体在中小学接受劳动教育的程度不一,再加上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经验有待总结,使得不同学段的趋同化现象成为深化劳动教育的时代课题。开展劳动教育工作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二代少子化家庭结构。目前大学生群体包括研究生群体以“95后”和“00后”为主,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因少子化伴随的优生优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超级晚辈特征”,其中“子劳父代”“多逸少劳”“以体育代劳育”和“重学习、轻劳动”等劳动观念绝非少数。当然,部分原因是源于家长的保护意识,对晚辈劳动受伤的担心甚于对晚辈劳动受累的爱惜。可以想象,目前的二代少子化家庭甚至会出现“孙劳爷代”的现象。家庭教育中对劳动教育所积累的错误习惯在代际传承后亟须通过大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去纠正。新时代我国及时优化调整了人口政策,所以这个挑战具有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特征。

三、从历史自觉和时代主题的角度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劳动教育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文化自信推动劳动教育在各个学段的系统落实,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主要内容、学段要求、落实机制、实施路径、关键环节和监测评价等措施进行科学理解、全面把握。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会劳动的崇高和劳动的价值。“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10]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反映在童蒙教育和家训文化中。家训文化以童蒙教育起始,“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颜氏家训·序致篇》)勤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家训文化中与孝亲、修身、睦邻同等重要的纲目,如“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朱子家训》的开篇之语即是对劳动的要求和对勤俭的敬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劳动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家训文化中也表露无遗,如清代汪辉祖指出:“从古名将相,未有以懦怯成功。筋骨柔脆,则百事不耐。欲望子弟大成,当先令其习劳。”(《双节堂庸训·蕃后·宜令习劳》)这种“习劳”的家训也被曾国藩所推崇:“家中无论老少男妇,总的习勤劳为第一义,谦谨为第二义。劳则不佚,谦者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曾国藩家书·修己篇》)。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成为光荣的事情。

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11]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成为我国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也必将为广大青年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为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让劳动实践真正发生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使人快乐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