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告心理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

2023-02-24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公益广告心理学思政

张 霞

(广东财经大学 人力资源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广告心理学主要研究广告活动在与消费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1],设置该课程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的理论修养,强化学生的理论思维和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广告鉴赏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推进“广告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这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本文对“广告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探索,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渗透到“广告心理学”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成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课程思政实施理念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结合课程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要求,创新提出“一个中心”“两个结合”“三个坚持”的课程思政实施理念,即:以课程育人目标为中心;将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在教学评价策略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坚持形式多样、注重互动的教学方法,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渗透融合的方式,坚持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教学导向。

二、课程思政的教学思路与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3],而广告本身承载着广告创作者的意识形态和基本价值观念,广告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既可以创造和引领社会潮流,又可以塑造和影响民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广告心理学”课程教学中,通过广告特别是公益广告的形式,将课程思政教学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显得尤为必要。

在《广告策划的心理依据和方法》章节中,介绍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通过交通安全、保护环境、慈善等主题系列公益广告表达了当今青年人对求知、审美、自我实现等需要的渴望,并宣传了真善美的理念。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一般的情况下,人类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高层次的需要,但是也存在特例。因此,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自然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介绍《广告说服的原理和方法》章节中的“态度”时,选取2020年“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系列公益广告作为案例,引入“最可爱的人”冲锋一线的真实故事,引发学生对爱国、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另外,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牢固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担当。讲授《广告说服机制》的相关知识点时,通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主题系列公益广告,引导学生认识公益广告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的角色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另外,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启发引导学生认识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学生要为祖国的繁荣强大而努力学习,成为栋梁之材。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与反思

在教学评价策略上,形成性评价应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考勤签到、课堂表现等是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学生的小组汇报作业和期末考试构成总结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课程思政内容学习效果的考核,通过评价提高学习效果,以考核体系督促学生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以此保证除教师在课堂讲授知识外的思政元素的渗透,课后扩展相关的内容资源,促进思想政治内容的学习与吸收。平时成绩考核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和小组汇报作业,其中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课堂互动情况和上课的认真程度。根据教学安排给学生布置一些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辩论,提高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体验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小组汇报作业要求学生对公益广告进行广告心理学分析,自选主题,借助参考教材、文献资料,结合广告案例深入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做成PPT进行小组课堂汇报。通过公益广告这一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最后,利用教学反思,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着手,对每学年的教学情况形成动态反思机制。

四、课程思政的教学特色与创新

(一)多方法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保证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专业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将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融入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实现课程思政在教学环节的全覆盖。

1.讲授法。教师通过课件、视频等形式,讲授广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将思想政治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讲解,学生掌握了广告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会了用广告心理学的原理解决广告设计、广告策划、广告制作中的问题。

2.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比如,在介绍《广告诉求决策及其心理依据》部分——“人类的需要”时,通过“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张桂梅的事迹,引导学生认识到,张桂梅始终没有放弃梦想,毅然投身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最终把别人眼中的不可能变为了现实。她终其一生,用生命践行使命,用情怀抒写担当,她的理想与信仰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尊敬的。

3.启发式教学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结合不同类型的广告作品,如平面广告展示、广告视频演示,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学生的理论思维和艺术思维,提升学生的广告鉴赏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4.讨论探究法。围绕教学的中心问题,指导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发表意见、探索未知,进而培养学生用广告心理学的理论原理去解释广告实践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广告活动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互动,通过创设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互动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能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有助于其深入理解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授《广告说服机制》的相关知识点时,安排专题讨论“广告说服与‘讲好中国故事’”,讨论前提供相关材料和广告案例,要求学生查阅资料,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广告心理学分析。

(二)采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渗透的融合模式

将广告心理学专业知识作为显性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则隐性渗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例如,讲授《广告诉求决策及其心理依据》时,以人类的需要和消费动机为显性教育内容,宣传真善美的文化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则通过隐性方式渗透其中。讲授《广告说服原理》时,以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作为显性教育内容,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敬业情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讲授《广告说服机制》时,以广告说服的理论机制作为显性教育内容,将“讲好中国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隐性的方式渗透其中。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渗透有机结合,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要深入课程和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开展精细化课程思政设计,要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另外,可以通过广告特别是公益广告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中,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并外化为自觉行动。比如,在学习《广告引人注意的原理和方法》时,以2020年2月《人民日报》的公益广告为案例。广告主角是白衣天使,既有大幅人物肖像,也有特写,广告画面强势突出,版面设计简洁,标题娓娓道来,令人过目不忘[4]。将医护工作者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爱国、敬业精神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勇担社会责任的伟大理想。

结语

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5]。

专业教师既是落实专业课程思政理念的直接践行者,又是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力量。专业教师应秉持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理念,主动挑起思想政治教育的担子,在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底蕴、打磨实践技能的同时,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岗位职责[6],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在学生心中。

猜你喜欢

公益广告心理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公益广告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