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建设影响下的高校美育课程改革思辨

2023-02-24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科美育育人

康 宁

(长春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2021年3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根据新文科建设的目标任务形成了《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新文科以破除学科壁垒为目标,以学科融合为主旨,以人文精神价值为引领,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创新人才培养为重点,最终达到推动现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新文科理念为高校美育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学科美育的交叉融合,凸显了各学科跨界融合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和社会担当[1]。

一、新文科视野下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的价值

(一)高校美育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追求在不断提高。美育作为一种以欣赏美和创造美为基本手段,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健康心理素养及审美和创造能力的社会活动,具有陶冶性、渗透性、愉悦性与创造性。美育的核心在于对情感、精神、审美、创造力及批判性思维等人文素养的关注,而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应受到关注。

(二)高校美育课程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需求

新文科视野下的高校美育教学与当前素质教育理念有良好的契合性,各高校应在美育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上与时俱进,积极创新。高校美育通过艺术化的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能够从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及生活美等方面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文化结构,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2]。

(三)高校美育课程是拓宽大学生视野的有效途径

就目前高校美育实践成效来看,在新文科视野下,高校美育提倡中西文化交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浓厚的民族情感,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新意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美育文化活动,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环境,加强艺术教育与科技教育的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提升,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新文科视野下高校美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育人政策的规划对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美育工作迎来了黄金时期。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将其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予以落实;从中观层面来看,地方政府应积极推动相关工作,然而目前高校美育实施的总体状况和国家的重视程度并不一致,我们要客观地认识美育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从而助力美育的科学推进[3]。

(一)对新文科理念理解不到位,美育体系不健全

面对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高等教育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为适应这一变化,新文科应运而生。然而,新文科这个跨学科理念在我国提出的时间并不长,各大院校对它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还不够深入,目前尚未得到普遍的认同,导致新文科的总体观念较为落后。

新文科理念强调打破学科界限,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内在交融,促进学科间的交流,构建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育人评估体系,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创新型人才。这些新理念凸显了新文科视野的前瞻性,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然而在实际教学环境中,推行具有新文科视野的学科美育无疑会遇到很多困难。对于学科美育来说,这种主张突破传统美育的局限性,反映了具有新文科特点的育人模式,不仅需要大量的经费,还需要有意识地突破学科壁垒,用更加开阔的眼界与使命担当构建体现跨学科特点的学科美育人才培养体系,并以科学的方法在顶层设计方面做出规划,从而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4]。

(二)缺乏跨学科融合的美育课程,美育教学模式单一

新文科理念不应拘泥于一方的革新和突破,要用开阔的思维进行多重交叉式的渗透。而美育对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当前,高校美育的实施形式以艺术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基地体验等实践性的方式为主,但是多为课堂外的体验方式,这和新文科的跨学科融合的思想有一定的差距[5]。在特定的背景下,艺术教育是逐步发展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有效方法,但这明显与各学科的深度融合有差距。而从本质上看,课堂学习是学生最具规范性和最常规化的学习方式,也是最主要的育人渠道。因此,新文科视野下的美育仍需借助课堂教学实现其基本目的。

(三)缺乏对美育价值的引导,没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

新文科重在知识形态再建构,重在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重在塑造民族时代精神,这一切归根结底应落脚于美育的价值引领与培根铸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我国教育的伟大使命,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美育同这一目的有相通之处,但是要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实现知识的升华,提升人生境界,从而实现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因此,在美育实践中,体验美育的知识化、思辨化、理论化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当前的美育实践体验模式单一,学生更多的是停留在课外自我想象与感悟,缺少及时而深刻的课堂启发与指导,育人效果不足。新文科理念使我们认识到,美育不仅是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更是在哲学思辨中发挥着价值引领的作用,因此,美育应积极与各学科课程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四)缺乏现代技术与美育的深度融合,教学改革创新力度不够

在新科技变革的大环境下,新文科理念的出现引发了高等教育的自我革新和高质量发展。这种新的发展态势,迫使我们必须主动进行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要促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当今,应用于教学方面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已不仅是多媒体技术、视频剪辑技术,还包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VR等前沿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美育资源,逐渐引起了更多的关注,这些技术对优化美育课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应用前沿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与美育进行深度融合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方面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6]。

三、新文科视野下高校美育课程教学的革新路径

(一)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引,创新美育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高校美育对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与责任担当。美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发挥其作用。当前阶段,高校美育提质增效和攻坚破题的关键在于学校党委承担主体责任和顶层设计,以及有效强化组织保障。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必须把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学校党委的主体责任,强化组织保障。

新文科视野下的高校美育实践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培元和以新思想铸魂育人的原则,从价值、内容和路径维度遵循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以实现其育人功能。高校要做好切合自身特点的美育方案顶层设计工作,同时要设立美育工作专班,明确美育共建单位的主体职责,强化单位之间的合作;设立美育专门行政机构,调整全校人才培养方案,将“大学美育”定为全校通识必修课;加大对学校美育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扶持力度,引进美育专门人才,划拨学校美育专项经费,保障资金充足;强化学校美育资源和社会美育资源共享的协调配合,积极引进高雅艺术和艺术家入校,加强各学科的有机融合,助推美育课程的有效开展。

(二)实施美育品牌工程,创建大学美育“金课”

秉承“金课”意识,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创设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系列“金课”,已经成为大学美育发展的趋势。高校必须从人才培养体系上健全美育课程体系和实施特色美育,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定位专业方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以学分制管理的方式将“大学美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并邀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就课程建设举行论证会。

(三)促进美育教学改革,加强现代化技术在美育中的深度融合

当前社会科学在知识生产、知识创造和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着深度的整合,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智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整合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这对高校美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以创新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内容及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创新能力。在科技更新迭代的过程中,智慧教室以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优化教学、增进良好交互、提升学习体验为目标,以服务教学活动为目的,成为美育的重要教学手段。智慧课堂的建设,改变了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使知识的传授由教师单向输出变为学生主动性的探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美育平台建设中,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为主线进行平台设计,采用“复线式教学”模式,将线下作为传统美育课堂的主阵地,并以线上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补充。在线上重点开发和建设“金课”、精品课、共享课等课程资源,并联合多类型高校共同打造互动式的课堂平台,集合多媒体课件、多层次教学视频服务资源,将分散的资源系统化,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服务。出版纸质图书+虚拟互动等多层次配套教材,形成静态文字与动态学习相结合的新形态教材。

四、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各高校应注重将美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强化各学科的有机整合,做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积极突破学科界限,扎实开展美育课程。依据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特点与专业能力的素质要求,结合自身优势与跨学科特征,面向学生美育的现实需求,探索建构注重审美与人文素养养成、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以及艺术经典教育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同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这一根本目标,构建完善科学的高校美育体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在大学美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强调美育与高校优势学科相融合,发掘不同课程中蕴藏的美育资源,引导设计教学案例,促进新文科视野下美育的高效实施。鼓励各高校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探索和打造富有时代特征、校园特征、学生特色和教育特质的艺术实践形式。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微课展示活动,培养和打造一批优质美育精品课程。加强高校艺术社团的建设,增加对艺术社团成员的发掘、选拔和培训,引领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学校的艺术实践活动应使多数的学生参与并乐在其中。

结语

新文科视野下的高校美育教学应从时代大局出发,以“十四五”高等教育体系的整体构想为基础,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引,落实教育部关于美育改革的重点要求。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实行以美育人,结合高校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把握机遇,积极探索新课题,发展新文科美育战略,以美育助力高校发展,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夯实学生在思想方法、知识技能、生存生活上的基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文科美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豆文科作品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孙文科
美育教师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