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23-02-04程鹏飞庞靖宇

大学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双一流背景

程鹏飞 庞靖宇

[摘 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随着“双一流”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需要进一步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培养更多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高质量专业人才。文章结合河南大学多年的尝试和探索,探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和实践成效。

[关键词]“双一流”背景;拔尖创新人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0-0118-04

继“211 工程”“985 工程”“2011 计划”之后,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一流本科教育、一流人才培养,关键是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拔尖创新人才。这要求高校必须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促使高校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改变“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理念,努力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别要做好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的实践教学改革。

为此,项目组结合创新人才培养与“双一流”建设的要求,積极优化和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课内课外实践育人改革,对河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尝试和探索。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

(一)优化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增设创新实践专项学分

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及工作准则。学校结合新一轮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目标,首先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分构成等源头层面,调整并加大实践创新教学环节的学分(学时)比重,使人文社科专业和理工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分别不少于总学分的18%和25%;“明德计划”实验班、“卓越计划”实验班(含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教师、卓越法律人才等)培养的教育试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30%。

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大课程整合力度,优化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关系,倡导学术讲座与学术交流进课堂。同时,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实践专项学分,涵盖学生的学术论文、发明制作、调研实践、专业竞赛等创新实践成果,构建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结构与体系。此外,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尝试把“第二课堂”纳入常规教学计划,开设社会实践必修学分。制订科学严谨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大纲,并提出相应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学生毕业时,其学籍表中会生成创新实践专项成绩单,详细记录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科研、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情况。

(二)改革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

为了让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型、综合型高级人才,项目组尝试拓宽专业教育口径,探索并构建相应的通识课程体系。在新的培养方案修订和教学规划设计上,同时兼顾学生在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保障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项目组设计与建设了“信息技术基础”“艺术类课程”“科学技术新进展”“国学”和“河南大学校史校情”五大模块的通识教育课程。每个模块均开设数量不等的校选通识课程供学生选择,并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习一定数量的通识教育课程学分。

(三)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开办“明德计划”和“卓越计划”实验班

为了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建好一流本科教育,我校积极探索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河南大学关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并结合我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建设,启动实施了“河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开设了“明德计划”“卓越计划”和“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项目”3类实验班。实验班秉持“学生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培养理念,遵循“因材施教、重点培养、注重创新”的培养原则,构建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教育平台,促进拔尖创新人才顺利成长。“明德计划”采用独立的培养方案,单独设班组织教学,由专家名师讲授主干课程,实行导师制和学分制,实施“五个一”支持计划(入选实验班的每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完成:①参与一项由导师负责的省级以上科研项目;②发表一篇专业学术论文或撰写专业性调研报告;③完成一项国家、省级或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④参加一次省级以上本学科领域学术会议;⑤参加一项校级以上学科专业竞赛或社会实践活动)。经过前期设计与实践,目前我校已开设了生物科学、化学、金融学等10个“明德计划”实验班,临床医学、法学等9个“卓越计划”实验班,另外还开设了1个“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实验班。

针对实验班学生的培养,我校在人文社科艺术类专业中开设现代科学技术导论、学科前沿讲座、西方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史、逻辑学基础、管理学概论等课程;在理工学科“明德计划”实验班中开设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基础、科学研究方法、逻辑学基础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和学科视野,强调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让不同专业知识产生交叉碰撞,为学生创新灵感的产生提供成长的土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数据统计显示,与非实验班学生相比,“明德计划”实验班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读研比例更高,人均发表科研论文和参与学科竞赛获奖的数量更多,总体表现更加优秀。

二、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强调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

第一,根据加强基础、注重创新的实践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我校拥有的高水平国家、省(部)、学校等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院所)的教学科研平台环境及师资队伍优势,通过政策引导,加大科研实验室开放和资源共享力度,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等实践教学工作,确保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践项目有良好的资源条件支持和高水平的教师引带。第二,倡导并实施以问题研究式教学和课题研究式教学为重点的实践教学方法,使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能够真正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展开。第三,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在每年立项的教学改革项目中设置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改革项目。对于实验教学,学校一方面继续推进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工作,努力提升实验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项目转化,当前已产出了以“多酸羰基化合物的单晶制备及其催化应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为代表的实验类“金课”成果。目前,我校正引导各学院积极开展“创新实验”项目建设,并鼓励把成熟的“创新实验”项目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对于实习教学工作,我校一方面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及时修订管理办法,保障实习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设立专项基金,开展“优秀实习基地”评选活动,对实习效果好、实习质量高的实习基地给予奖励和支持。同时,针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我校一方面通过购置毕业论文防抄袭检测系统进行全员论文(设计)检测,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提高原创成果的产出率;另一方面要求各学院强化过程管理,严格把关,做好开题、中期进展、毕业论文撰写/毕业设计、结题答辩等环节的教学管理工作。我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河南大学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见图1)。该系统获得了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现已在全校进行推广应用,是我校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的一个经典案例。

此外,学、研、产结合也是培养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校通过不断拓展实践教学渠道,建设了一批数量充足、稳定高效的实践教学基地,尤其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尽可能地使学生的科研课题和毕业论文(设计)来自社会生产实际,真题真做,形成学校与生产企业相互联动的实践育人新机制。让学生通过参与生产实践“边学边练、边学边研”,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三、 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管理,构建“课内—课外”相互补充的实践育人新体系

(一)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课外实践育人新举措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和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看,仅限于课堂上的实践创新训练还远远不够。

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实践性环节的开展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从2009年开始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该项目中,由学生自主选题,指导教师把关,每年以设立项目的形式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开展。历年的实践证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训练与提升的必要补充。

近年来,我校在国家、省、校和院四个层面广泛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产出了一大批由学生自主研发的创新型研究成果。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刘杨发表在《文艺理论与批评》上的《如何深化十七年文学研究》,曾被《新华文摘》文艺评论板块头条全文转载;化学专业刘雅潔同学发表在SCI一区杂志Crystal Growth & Design上的《五例纳米级的高核镧系离子取代的杂多钨酸盐》文章等,形成了课堂与课下相互补充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二)设立大学生创新与科研基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

在保证并逐步增加基本教学业务经费的基础上,我校设立了“河南大学大学生创新与科研专项基金”,用于资助、奖励大学生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社会实践、创新性实验以及学科专业竞赛活动。该基金来源主要由学校划拨和社会捐赠,每年80万元左右。对于学生获得的高水平创新型科研成果,按照《河南大学科研奖励办法》,给予与教师同等级别的创新科研奖励。为使学生的创新科研成果能够进一步延伸、孵化,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我校筹备建立了河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并在开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校市共建了汴西新区大学生创业园,搭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创业就业实践的教育平台。

(三)加强学科竞赛管理,规范课外实践育人新手段

学科专业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又一个重要手段。为了让学科竞赛能更好地对学生起到锻炼作用,学校编制了《河南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手册》和相关的学科竞赛管理办法。一方面对竞赛进行分类分级管理,组织专家遴选出一部分赛事质量高、业内影响大、参赛范围广的学科竞赛活动,并给予重点资助;另一方面鼓励各学院积极承办高质量竞赛活动,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赛事,让学生在参赛过程中进一步熟练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竞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主动学习。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又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科竞赛活动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又一重要育人途径。

四、结语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改革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并将之最优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改革永无止境,改革正在途中,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逐步达到最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才能更加有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勇于探索和自主创新等好习惯。同时,强化创新人才培育的教学平台建设,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增加创新型、综合型实验比例,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打造团队意识好、学术氛围浓、创新意识强和创新能力高的育人平台,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不断改革和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好、用好课外实践育人平台,对“双一流”背景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广大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清泉.地方高校加快创建“双一流”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0(Z3):55-57.

[2] 黄毅,林鸿章.“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综合改革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21):36-37.

[3] 高航,张琤,李卫国,等.新书院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9(17):49-51.

[4] 李桢.探索“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8(21):31-32.

[5] 吴小波,曾志将,颜伟玉,等.“双一流”背景下养蜂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6):193-197.

[责任编辑:苏祎颖]

猜你喜欢

拔尖创新人才双一流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论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养成
高校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