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旅游背景下运河城市体育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以江苏淮安为例

2023-01-05詹强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32期
关键词:运河全域旅游

詹强

(淮阴工学院体育教学部 江苏淮安 223003)

推进全域旅游健康发展是指导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理念,全域旅游倡导的是一种以旅游作为优势产业,充分合理地规划利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并有效地和其他产业融合的新模式新趋势。全域旅游更加注重旅游产业的生态性、共享性、创新性和融合性,推动区域内旅游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京杭大运河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祖先留下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和文化符号。作为运河沿岸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和繁盛的见证者,运河城市新时期又承担起推进以运河为特色的全域旅游的发展重任,将我国大运河淮安段作为整体区域,打造成体育旅游品牌产品,是一种创新性尝试,可以让运河的文化和价值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进程中,活起来,动起来,实现文化、旅游和体育间的交融贯通。

与运河城市相关的体育旅游研究,多以介绍其概况及论述其意义为主,而有关其如何规划发展的研究多以宏观为主,为以运河为特色的体育旅游的规划与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指导性建议或对策。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很多研究并没有从微观层面提出运河城市体育旅游发展的可行性路径,这是发展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思维创新,理念引导,思路明确,才能形成可实践的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引领以运河为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的系统性建设。该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结合运河城市体育旅游发展的实践,从全域旅游的视角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探究体育旅游规划和建设模式,以求为运河城市的体育旅游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1 体育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抢抓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追求,以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统领,以建设独具生态文旅水城魅力的长三角地区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水懂我心、自然淮安为生态旅游品牌,大力发展以全域旅游为主导的体育旅游新模式,切实增强旅游产业的驱动力、创新力和竞争力,把旅游业发展成为繁荣区域的支柱产业,宜居区域的绿色产业,安康的富民产业和文明的幸福产业[1]。

2 体育旅游的发展路径

按照全资源整合、全产业融合、全体系覆盖、全社会参与、全区域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全域旅游为主导的体育旅游发展路径,这一创新模式的发展路径主要体现在8个方面。

2.1 创新体制机制

以建设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为契机,探索建立与体育旅游发展相适应的“四个一”发展机制。(1)健全体系。大力推进以“综合协调+专项保障”为特征的体育旅游综合管理体制建设,市、县区设立体育旅游诉调中心,强化体育旅游综合监管能力。推进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改革,加快体育旅游市场化进程。(2)组建集团。整合区域内重点旅游资源资产,组建文旅集团,切实提高文化旅游资源集中、集聚、集约利用水平,将其打造成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现代化文旅集团。(3)出台条例。突出生态运河水城的发展特色,出台具体的旅游条例,切实加强对区域内河湖城林、历史文化、运河遗迹等不可再生体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挖掘,进一步坚定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改善体育旅游业发展环境,规范体育旅游市场秩序。(4)完善制度。充分发挥各部门在合力推进体育旅游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创新体育旅游配套机制,探索建立相应的体育旅游联席会议,涉旅项目体育旅游影响评估,体育旅游规划实施管理,体育旅游产业科学统计,党政干部培训,体育旅游工作考核激励等机制。

2.2 培育旗舰产品

以核心项目建设为抓手,打造运河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产品。淮安作为运河遗址重要节点城市,有着丰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可以重点依托运河之都、漕运中枢历史地位,建成运河主题景区。逐步推进实施体育旅游品牌创建战略,增加体育旅游相关项目和工程的开发完善。例如,打造天泉湖和洪泽湖2 个国家级体育旅游度假区;抢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机遇,提升河下古镇、码头古镇和蒋坝古镇3 个千年古镇的体育旅游项目知名度。通过体育旅游项目开发创建,提高运河特色体育旅游品牌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2.3 带动体育旅游富民

体育旅游的发展依托运河遗迹,不仅要发掘传承运河文化价值,更要让运河体育旅游开发的红利和成果普惠于民,全民共享[2]。(1)发展颜值经济。按照依山近水、情浓韵美的原则,加快改变运河周边原居民相对集中居住的局面,加强运河环境综合整治,实现运河沿线环境的景区化、花园化。大力推进与运河相关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的创建,切实提升乡村颜值。(2)发展过夜经济。大力发展以运河为中心,环洪泽湖、环白马湖、沿黄河故道的“两圈两带”体育旅游集聚区,精心培育蒋坝河工、码头韩侯故里省级体育旅游小镇,形成中国古村落龟山、历史名镇码头等体育旅游民宿集聚区。(3)发展月光经济。完善重点运河沿线的体育旅游区夜间亮化设施,大力发展乡村文旅体验项目,努力让月光留住游客的目光。

2.4 融合产业发展

激发“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活力。立足“一域一品”,引导乡村体育旅游区完善配套、规范建设,推出一批乡村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产品,打造风景链、财富链。加快创建古淮河等4个省级自驾游基地,满足越来越多的个性化、自主化、定制化自驾市场需求,以打造自驾游品牌目的地,推动体育旅游的发展。通过“体育旅游+”形成综合新产能,发挥体育旅游业对农业、教育、文化等优势资源产业的拉动、融合、催化、集成作用,以体育旅游产业带动区域实现全产业链的提质增效和创新升级,形成泛体育旅游产业引导下的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新常态。探索“+体育旅游”产业延伸路径,如加快盱眙天泉湖翡翠谷和白马湖养生体育休闲区建设;推进金湖三河湾、白马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发展,开发与体育旅游相关的水利工程景区化建设。通过“+体育旅游”为全域旅游发展注入具有运河特色的内容和生活要素,形成地方经济消费新燃点、旅游业态新模式。

2.5 完善公共服务

构建体育旅游集散体系,提升体育旅游道路通达能力,加快高铁建设进程,完成机场改扩建工程,推进省道、内环高架等道路建设。完善道路旅游标识指引体系,用旅游风景道的标准提升体育旅游道路景观,打通淮安体育旅游环线,重点打造沿大运河、沿古淮河、环洪泽湖、环白马湖等体育旅游风景道。优化集散服务能力,高标准建设高铁站、环湖区域2个市级旅游集散中心,沿途增设体育旅游服务区等设施。提升交通运输能力,开设各集散中心至主要景区(点)的体育旅游专线、体育旅游直通车,优化体育旅游公共交通设施,打造体育休闲类服务体系。建设智慧体育旅游体系,设立智慧体育旅游指挥中心、信息大数据中心;完善并及时更新体育旅游网站、体育旅游公众号;全面打造体育旅游度假区的智慧管理和智慧体验体系,完善无线网络服务设施,实现体育旅游景区、智能导游、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全覆盖[3]。

2.6 提升旅游要素

(1)做好食尚名片。利用淮扬菜发源地的优势,创新开发各类特色餐饮、农家菜和私家菜等系列饮食,做大淮扬菜特色餐饮品牌。(2)做全夜宿文章。打造个性化休闲城市客栈,扶持发展特色民宿、自驾车营地,培育多元住宿产业结构,形成多样的体育旅游接待方式。(3)做好乐购品牌。重点开发大运河和河下古镇等以传统手工艺、地方小吃为特色的步行老街,在各重要景区新增体育旅游商品商店。(4)做活愉悦文章。在大运河遗址、红色旅游景区,开发面向大众的文体活动,丰富体育旅游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

2.7 推广品牌形象

(1)办好体育精品赛事。结合城市推介,持续运营推广国际智力运动联盟精英赛、淮安马拉松、清江浦半城马拉松、金湖半城马拉松、淮安市大运河龙舟公开赛、淮安大运河铁人三项赛等国家级或省级体育传统赛事活动,鼓励地方以市场为导向,举办各类体育旅游赛事活动。(2)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打造运河文化游等主题体育旅游项目;推介生态体育旅游品牌,提升区域内各类体育旅游品牌形象,建立多层次、全产业链的体育旅游品牌体系,变体育旅游产业优势为品牌优势。(3)构建体育旅游全域营销格局。建立行业、企业、媒体、公众等参与的营销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体育旅游推广营销中的作用;整合利用各类宣传营销资源和方式,强化公共媒体广告营销,组建体育旅游联盟等推广合作平台,加快推进景点景区数字化,鼓励景区运营方和旅行社入驻电商平台,建立共享导游联盟,大力推广搜索类、平台类和新媒体营销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市场推广格局[4]。创新精准营销模式。借助大数据分析,提高体育旅游宣传营销的精准度、现代感和亲和力;发挥综合媒体优势,将体育旅游与周边景区等资源组合营销,以民俗风情、特色美食、田园风光为特色,扩大体育旅游市场。

2.8 保障旅游权益

推进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强化体育旅游质监执法队伍,建立公安、工商、物价、文化、旅游等部门联动执法机制,严肃查处损害游客权益、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消费维权服务站,健全消费纠纷快速和解机制,加强体育旅游投诉举报处理,丰富受理渠道,形成线上线下联动、高效便捷畅通的体育旅游投诉受理、处理反馈机制。加强全行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和体育旅游从业人员专业和素质培养,不断提高体育旅游行业服务水平,显著改善“看不见”的软环境。通过文明志愿引导、文明旅游黑名单等形式,切实提高市民和游客的文明素养。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强化旅游、文化、交通、食药监等有关部门安全监管责任,确保安全责任无死角、监管涵盖全过程。

3 体育旅游发展的保障方式

3.1 健全支持性政策体系

出台相关规划或政策,将体育旅游业定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且在编制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时,将体育旅游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在实施“多规合一”中充分体现体育旅游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出台促进体育旅游发展的综合性高质量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以及支持体育旅游发展的相关专项政策文件,制订配套实施方案,并与生态环境、文化、农业、水利、林业等规划深度融合[5]。集成政策红利,对分散在各相关部门的关于促进体育旅游发展的激励政策进行整合汇编,对尚未覆盖的、不够精准的、执行不到位的在新一轮政策修订中及时研究,形成统一规范、重点突出、不重不漏的一体化激励政策体系。建立政策落实责任制,促进政策落实。

3.2 完善相关规划体系

制订体育旅游示范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创建工作进度和部门任务分工,配套督办考核措施。按照规划引领、规划先行的原则,制定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公共服务、营销推广、市场治理、乡村体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专项规划、实施计划或行动方案,形成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规范有效的规划体系。结合地方体育旅游发展实际情况,建立与体育旅游规划相匹配的督查督办、考核评估机制,以提高规划实施成效。

3.3 创新财政金融杠杆

设立体育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体育旅游发展项目建设,统筹各部门资金支持体育旅游建设。建立体育旅游公共项目贷款政府贴息优惠政策。加强与银行金融机构联系,加强金融机构对体育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援,引导金融机构将低成本金融资源向全域旅游产业链内中小微企业、扶贫产业龙头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倾斜,创新开发体育旅游信贷品和模式。探索以体育旅游资产证券化、收费经营权质押、资产抵押等模式引入各类资本,积极开展景区经营权质押、门票收入质押贷款等业务,拓宽体育旅游多元化融资渠道。

设立文旅银行,用好大运河文旅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推进优质体育旅游资源与社会资本高效对接,着力培育充满活力的现代体育旅游市场主体,拓宽体育旅游资金筹措渠道。创新投资融资模式,推行股权融资、金融租赁等新型投融资方式为体育旅游发展筹措资金。成立体育旅游投融资公司,推动体育旅游产权改革,盘活体育旅游资源。加强重大体育旅游项目招商力度,力争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投资体育旅游大项目,动员社会力量及人才、资金,全域打造体育旅游产品和业态,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再升级。

3.4 加强土地保障政策

创新土地供给政策,采取点状供地、增减挂钩、长期租赁等方式,有效落实体育旅游重点项目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同时将未利用地或废弃地优先安排,新增体育旅游用地计划指标。出台体育旅游用地支持政策或意见,针对不同的用地性质采用招标、划拨等多方式供地;盘活工矿企业存量用地、农村存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其他产业用地进行体育旅游化综合利用等。统筹保障体育旅游发展的旅游用地需求,年度土地供应量应适当增加体育旅游业发展用地,探索研究体育旅游用地差别化供应。

3.5 优化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人才强旅、科教兴旅,举办体育旅游专题培训班,加强涉旅部门、行业、企业全员培训,另外通过人才引进、挂职锻炼、校企战略合作等形式,多渠道提高体育旅游人才专业化水平和技术技能,进而提升体育旅游人才的层次与质量,培养多层次、复合型、新业态体育旅游人才,全面支撑体育旅游产业升级和服务高效化,助力体育旅游发展[6]。加大对文体创意、乡村体育旅游、新技术新业态等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相关高校优势,支持校企联合建设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坚持把体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纳入重点人才培养计划,制订出台培养方案或政策文件,同时加大体育旅游人才引进力度。加强智库建设,成立体育旅游发展专家智库,充分利用高校等旅游智库资源为体育旅游发展出谋划策,提供智力支持。完善体育旅游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健全体育旅游志愿服务保障体系,推动体育旅游志愿服务活动科学化、制度化、专业化发展,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推进体育旅游的良好氛围。

3.6 严格督查考核机制

将体育旅游发展工作纳入科学跨越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加强对体育旅游发展综合成效的监测、评估和考核工作。依据合理有效的方案,定期对重点项目建设、重大品牌创建和存在主要问题进行督查和通报,推动体育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4 结语

全域旅游是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方式,也是旅游产业升级转型的指导方向。运河沿线城市依托大运河遗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价值,科学规划和开发体育旅游产业,能够拓展全域旅游的发展空间,促成全域旅游新的增长点,建构全域旅游的创新体系,催生全域旅游新的消费热点。抓住旅游业发展转型的新机遇,在全域旅游资源开发中,实现运河文旅价值的再升值,走出以大运河为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运河全域旅游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