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探究与建构
——以辽宁科技大学健美操课为例

2023-01-05赵丹苏庆永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32期
关键词:考核思政评价

赵丹 苏庆永

(辽宁科技大学体育部 辽宁鞍山 11405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报告清晰阐述了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目标,也为教育者指明了高校教学的时代任务与使命担当。体育作为五育之一,是学校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必备内容,高校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对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围绕五育并举的教育格局,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如何进行体育课程的科学评价,全面评价,成为新时代体育课程的新时期课题。随着体育教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呈现出开阔性、纵深性发展的特点,体育课程考核评价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关注点。该文从五育并举的育人格局探讨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原理与原则,内容和方法,建立逐级梯次、多元多维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基于OBE 理论的体育课程评价原理与原则:结果导向与持续改进

成果导向教育模式(OBE)因在实际需求,注重产出,突出能力等方面的优势而在工程教育领域备受青睐[1]。OBE 实质上是一种基于教学目标,关注教学结果,导向教学活动的教育模式。在成果导向教育体系中,完整的教学过程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教学模式的选择与教学考核自始至终关注的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与终点。教学考核评价既是教学活动的终点,也是起点,在体育课程评价中注重持续改进理念,也是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模式取得更好教学效果的需要。在体育教学评价的实际运用中,OBE 主要致力于实现两方面的目标:一是确保学生在离开学校教育系统后具备走向成功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二是构建和促使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体系中获得和最大化这些成果。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结果导向原理即让学生具备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健康知识、体育锻炼能力及其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全体学生的共性,进行标准化培养,使其课程结束后达到课程大纲及课程标准的人才培养要求。遵循从目标、结果出发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以最终学习成果反推学习的内容、方式与方法等原则。

持续改进原理即不断改善体育评价理念、内容与方法,OBE倡导让每个学生都走向成功,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从成功走向成功,提升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体现结果评价原理与原则。根据成果导向教育内涵,成果导向教育强调“成功是成功之母”,学生的进步表现和学业成就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核心标准[2]。教学评价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指挥棒,实行一个标准一刀切的做法,实践证明,这既不能具体反映学生个体的真实运动水平,又不会让学生真正热爱体育,享受体育[3]。教学评价作为体育教学的关键点和落脚点,注重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适用性和发展性,特别注意教学评价中思政育人的滞后性,以及在其课程结束后的浸润性的持续影响。教学评价体现在学生身心不断完善的觉醒能力,学生对身心健康与体育教学,专项技能学习与修身习德,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与持之以恒坚持自律等意识的提高,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在人生中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能够持续从事身体锻炼,促进健康,提升生活质量。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达到及格分,拿到必修学分,保证顺利毕业这样的低级别要求,而要实现教学评价的高级别价值,最大化保持体育教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形成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同步实现全民健康、健康中国战略。

反向设计既是OBE 的四大原则之一,也是OBE 的一大特色[4]。根据时代背景特征、课程发展变化,从末端的教学考核现状与效果出发,反向设计教学的起始端,及时调整课程目标的达成与国家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检视教学目标、内容的准确性和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以及成果的达成度。反向设计,实际上就是从目标、结果出发并进行教学设计,以最终学习成果反推学习与评价的内容、方式与方法等。反向设计能够有效落实持续改进理念,倘若持续改进未能得到实质性落实,则体育课程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的达成度将大打折扣。例如,健美操教学评价中的小组协作创编健美操任务的完成与考核,过程中的职责分工和职能分配,过程所需付出、记录的贡献性等,体现的是对学生的过程评价,从评价结果与评分过程,反向思考评价的准确性、公平性、技术性等显性问题,思考评价的教学指标、考核标准的准确合理性,思考如何避免学生互评的人情分,如何克服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及时的观察记录而分身乏术的问题。基于持续改进的理念,不断在实践中调整修正公共体育教育质量评价改进机制,并在后续教学实践中进行更新与重塑,引入先进设备及现代化信息化技术手段,结合教学实践持续加以落实和改进,完善考核体系。

2 基于课程思政的体育课程评价原理与原则:融合育人与过程关注

过程与结果作为课程教学的两方面,二者缺一不可,片面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合适的,课程教学中需要做的不是非此即彼、厚此薄彼,而是合理处理二者的关系。在实践中应根据现实需要对二者进行选择性应用,择善而从,同时更多情形下需要的可能是如何有效结合二者加以综合应用,既重过程,也重结果,在相互协调、有机统一中,实现二者的殊途同归,相得益彰[1]。OBE注重结果,而课程思政注重教学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在体育课程评价中体现的学生成长的过程评价,评价体系和内容中的思政指标,使得评价效果更加科学、全面而客观,具有主观与客观评价、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特点。

OBE 强调行为方面的成果,易造成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德等内隐性成果的忽视。理想、信念、态度、价值观、体育品德等的形成与滞后性特点对学生的整个生命周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些内因性成果既是学生所必需的,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在体育课程评价中既要注重OBE的实践应用,也应注意对情感、态度、价值观、体育品德等思政元素的关注,可以通过在体育课程中增加思政教育来弥补OBE 在这方面的不足。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勇于挑战,克服困难,超越极限的体育品德,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友爱公平,尊重对手,遵守规则的体育美德,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公德品质,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在体育课程评价技能评分及小组协作完成任务时,教育学生辩证、客观地看待胜负结果和分值高低,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关注过程获得,实现立德树人指向下的个人成长。

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各高校仍沿用以前的体育课程评价方式,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的“五个坚持”(立德树人、问题导向、科学有效、统筹兼顾、中国特色)基本原则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对当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成效难以进行有效评价[5]。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要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为原则,在传授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品德、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在课程思政初期的实践探索和学习反思中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分析,包括评价指标、行为调整和理论升华等,关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效果,指向过程性评价与定性评价,帮助学生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收获快乐的情绪,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完整的人格,使学生身心和谐统一,成为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时代新人,不断完善新时期体育教学评价势在必行。

3 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径

教学评价是对教与学的全过程、全指标、全人员、全方位评价,教学评价指标不能是单一维度、简单数值、传统指标、一考定终、教师独占的体现,教学评价成果的取得应是多理论支撑,多层次评价指标,多级别评价内容,多评价主体,多变量交互共存的结果。因此对大学体育基于成果导向教育和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应注重构建多元评价内容与指标、多级梯次评价方法、多重评价主体、动态评价标准和思政元素权重分配等,OBE理念下考核项目的阶段性、考核评价的动态性,课程思政下考核指标的设置赋分、思政考核实施的始终性和思政效果的滞后性,结合大学体育课程成果导向教育和课程思政目标,构建大学体育教学多元评价内容、多维评价主体、逐级梯次方式、数据标准评量方法及融合过程性与终结性的评价体系。

3.1 体育课程多元评价内容与指标

传统体育课程评价考核内容侧重技术和能力的考核,偏重数据性定量性评价,评价较客观公平,但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态度、课程思政元素指标、体育品德、人格塑造、体育精神培育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发展缺少必要的评价,对学生身体素质及其专项技术缺乏阶段性、过程性评价。因此,应创设多元化的“融合”评价内容和权重指标,对学生的教学成果达成和思政效果的育人功能全面评价,兼顾身体评价、技能评价和思政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能无法对每一名学生在健美操技术技巧和动作的掌握程度上有详尽的过程了解和阶段评价,仅以最终的考核成绩作为教学目的和结果,对一些进步较慢的学生形成心理上的打击,教学目的产生严重的偏移[3]。新时期教学成果评价内容涵盖身体素质提升,耐力素质、速度素质、力量素质等,1~2项专项运动技术技能,体育理论知识,科学锻炼、竞赛规则等。以政治素养、体育品德和社会责任三方面结合的思政元素,课外体育锻炼、线上学习任务以及学生成长等多元评价内容和指标,能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质水平、身心健康、体育品德、合作交流、运动参与、情感表现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校准育人效果度量尺,符合“五育并举”指导思想的要求和以五育并举统领课程思政的目标。

3.2 体育课程逐级考核方式与数据标准评量方法

课程考核确实能改善学风,也能改善教风,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视,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效的查摆,使教学评价回归其对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利用课程之初成立小群体分组协作模式,建立逐级梯次评价法,如由组长负责主导分级测评法,在小组内进行每月的身体素质项目测评记录,身体素质项目选择大学生体质测试标准的测试项目及本专项课的专项身体素质,如俯卧撑、纵叉等,教师以仲裁身份监督指导。专项技术教学测评采用期中测评和期末测评的梯次测评法,逐级梯次测评。改变以往一教到底,集中突击的考核现状。考核前移,督促学生时时跟进,段段掌握,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提高期末考核成绩。现场考试和过程性考核改进了设计理念和难以重点破解的问题,现行考核评价标准主要采用绝对评价标准,如身体素质项目中的800m、50m、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及平板支撑等项目采用数据标准评量法;个体内差异评价标准基本采用梯次考核方法,记录个体间的差异、变化程度等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开放教学评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3 体育课程多维评价主体:综合评价与师生总评

扩大评价主体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评价主体要扩展到学生骨干、小组全体成员、体育教师等,由各个评价主体对考核项目进行独立评价。不同评价主体要从学生操化技能、编排能力与艺术表现,参与学习,情感与认知的发展,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健康行为的养成等多维度实施评价,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倡导教师与学生等利益相关者以平等的关系参与评价过程,突出评价过程中的协商构建,从而提升反馈、促改的针对性[6]。一直以来评价主体单一、恒定,缺乏动态性调整,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主体,教考分离也是教师群体作为考评主体,而学生并没有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考核评价环节。学生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接受方,更要成为教学的验收方,既要学会,还要超出所学,设法完成会评。倡导学生参与部分项目的评价,如完善健美操课小组协作集体操化演练的考评,每组学生选派1~2名代表参与师生考评小组,打出操化技术分,各组全体成员针对创编操化打出艺术表现分,在本小组演练考核时,采用回避机制。师生协商构建考核指标项,明确评分标准,考试流程,核分办法,任务分工,各司其职,教师负责各组总评,所有得分由核算组完成最后得分,全过程、全员参与。创设情境性健美操比赛考核现场,引用信息化设备,摄录、回看、研究小组操化演练全过程。从评价结果呈现健美操竞赛的评分,角色互换,引导学生体验教师的职业感、体育项目执裁的专业知识能力,要求学生恪守职业道德,保证评判规范标准、准确公平。在完成考核评价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师生群策群力的协同作用,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引入师生综合性评价和总评。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考核评价的完善,同时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

3.4 体育课程融合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

疫情常态化时期,通过网络化测试提交的学习平台考核内容,如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的练习打卡,健身气功、健美操的视频上传等,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发展变化,参与范围,进步程度,并进行多次评价、多元化评价,最终成绩的获得源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坚持。

对学生个人进步度的客观性成绩及文字性描述的科学设置,体现在课程评价的过程性评价得分中。过程性评价得分标准占课程总评价的30%~50%,期末现场考核、测试等得分标准占50%~70%,二者融合形成100%的终结性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能力的评价,主要考核目标是学生的临场反应能力以及课后自我学习能力[7]。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非认知方面因素的发展,如学习态度的积极性。一方面,需要教师跟踪记录与细致观察;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在小组学习态度、组内职责分工、完成贡献等方面进行自评与互评。将学生利用学习通、乐动力等平台记录的课内作业、课外锻炼参与次数,以及教师检查练习时的描述性质量纳入定性评价,最终根据不同评价主体所占的权重算出最终综合性评分。引入过程性评价,形成终结性评价,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满足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

4 结语

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推动高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体育教学评价反向助推教学效果。思政教学融入评价结果,实现人才培养的育人作用与持续改进,难度最大,实践操作更是一线教师的痛。目前,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即应该让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的全过程,然而在实践中,由于课程体系的复杂性、综合性以及高校的科层化特征等原因,导致这种全参与模式流于形式[8]。应持续加强和丰富对体育教学评价的全面研究,在促进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成长成才,积极促进体育教学评价改革,提升本科体育教学质量,推进高校五育并重,协同育人的教育新功效。

猜你喜欢

考核思政评价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内部考核
思政课“需求侧”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