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特征、困境与发展路径

2023-01-05

湖北体育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体教后备竞技

陶 涛

(湖南体育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实现单一追求竞技体育成绩向全面发展培养理念的转变。2019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体育强国建设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为目的,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推动竞技体育更好、更快、更高、更强地发展。体育强国建设需要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当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教体结合”培养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和新的机遇。然而,目前我国“举国体制”下三级训练网培养模式仍存在训练不科学、忽视文化教育、退役后无法适应社会等问题。2021年,由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出台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其中从学校层面对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做出了明确规定,全方位推动我国的体教融合事业,促进我国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同时,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全面发展。因此,基于体教融合政策背景,审视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特征,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路径,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建言献策,助力我国体育强国建设。

1 体教融合背景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特征

1.1 从单一追求竞技体育成绩向全面发展培养方式转变

党的十九大以来,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正推动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同时,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彰显的以人为本理念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当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正顺应国家体育事业的需要,已呈现出由体育部门单一管理向体育与教育互相补充的局面。具体表现为:其一,从单一的“垂直型”管理培育向“扁平化”管理培育转变,打造了“学、研、训、赛、产”五环相扣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行政体制改革推动下,体教融合的进一步实施推动竞技后备体育后备人才竞技与教育相结合,培养方式正不断转变,已有单一结构向培养手段、培养主体以及后备人才培养行为的耦合结构转变,从由体育部门为主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向体育与教育部门为头转变,并促进形成了社会全面参与、市场有效参与的“学、研、训、赛、产”的扁平化的培养结构[1]。其二,体育部门管理权力由“无限”向“有限”转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方式开始更加全面。目前,体教融合背景下突出的以人为本理念,由体育部门单一培养后备人才的传统方式开始转向注重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协同培养,通过不断完善举国体制的运行结构,进一步优化政府职能。与此同时,围绕不同的运动项目,现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结构,训练机制、竞赛格局等多方面、全方位也已深入改革,体育与教育部门正不断完善长期规划谋篇布局,从而用于改变过去依托国家体育开展举办的竞技体育赛事结构。其三,从体育部门管办合一的“独轮驱动”向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双管齐下”转变,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培养主体的改变将竞技体育内部培养人才的工作移交,取消、清理了由体育部门为主的理若干行政审批事项,推进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改革和赛事审批制度改革,促进各项重大赛事进校园,政府部门办体育逐步转变为全社会共同参与办体育,初步形成了体育办与教育办相结合的竞技体育体制结构[2]。

1.2 从要素驱动向制度创新驱动培养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受到政府治理下的“举国体制”影响,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制定、经费保障等行为才能合理组织并引导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诚然,在此过程中政府虽不断推动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但无疑是通过消耗大量资源,如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核心要素所得,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成本大、培养周期长,收益低等问题,使得传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活力不足[3]。体教融合背景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已由过去的粗放型培养向集约型、内涵式培养转变,其在培养过程中凸显的创新性以及自主性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未来的社会之路开拓了空间。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推动培养模式有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通过教育系统对后备人才综合能力的提升,打破过去依靠体育单独培养的单一竞技能力,通过提升自身素养、规范言行等系列手段,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产出率,推动后备人才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教育部门的协同培养,发挥制度创新优势,推动竞技体育后备体育人才的培养方式由过去注重人数的粗犷型发展向注重全方面能力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体教融合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注重协同发力,从竞赛体系、项目协会以及职业体育等多层面的组织结构进行制度性的保障,通过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奥运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体育竞赛裁判员管理办法》《国家队训练管理质量评估实施办法》《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发展规划》等系列政策[4],利用制度创新激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引导竞技体育不断走向内涵式发展,初步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创新驱动型后备人才培养方式。

1.3 从服务国家的单一价值向满足社会需要的多元价值结构转变

价值作为突显事物发展的具象化表现,用于衡量评价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过去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价值较为单一,主要作为服务国家崛起的重要标志,通过竞技成绩来塑造我国的体育形象。随着我国迈向全面小康社会,体教融合背景下竞技后备人才价值结构单一的政治职能已无法满足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过程中表现出的休闲、娱乐、健康促进等功能的多元需要,结构功能性改变使竞技体育人才展示出全面发展这一体育促进社会发展的综合作用。由此可见,当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职能更加全面也注重发挥综合效能,其社会价值明显增加。一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快速发展推动当前经济社会的不断前行[5],当前体育赛事表演、体育电视转播、体育健身娱乐业正飞速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产业的支持,因此,人才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体教融合背景下培养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通过全面发展理念能进一步挖掘竞技体育的竞技价值,促进竞技体育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助推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二是体育竞赛向人们展示了强大的精神素养,进一步促进当前竞技体育的人文价值。竞技体育人才作为当前社会的公众性人物,其通过比赛、训练等方式能向人们展示中华体育之精神并讲好中国故事,通过现身说法、言传身教等方式能生动形象地将竞技体育中顽强拼搏、不怕苦、团结协作的精神进行宣扬,为社会营造了良好氛围。

2 体教融合背景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困境

2.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主动融入教育的内生动力亟待优化

体教融合政策自推行以来,当前竞技体育发展已经向体教融合战略看齐,并步入了“两个发展”时期,在此情况下,体育发展不仅需要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短板进行变革,还应推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综合能力。因此,需依托体教融合战略,助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育综合能力的提升[6]。然而,长期在举国体制机制的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缺乏主动融入教育的活力,效率低下,直接导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融入教育的内生动力不足,致使教育短期无法更好发挥其相关职能,体教融合战略落实陷入瓶颈。一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自我实现的内部驱动力不足。马斯洛需求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自我实现是自身价值体现的最高层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综合性知识较为薄弱,内部组织的学习缺乏活力,出现对学习疲倦、厌烦等情绪。同时,其自身的根本驱动力受限于自身认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认为竞技成绩是决定自身发展的重要指标,体教融合虽已打破这一理念,然如何提升其自身学习动力成为根本性痛点。在发展方式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教育主要依赖学校教师与校园氛围等核心要素的强推动,短期内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学校的教育行为依旧是外延式与粗犷式并举的发展方式,社会、家庭参与力度不够。发展动力维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育方式根本上仍依靠体育部门专门制定的行政指令,对指令运行,教练、培训员很大程度都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国对体育事业采取的社会化运作、实体化改革都不够深入,学生就读的出路还不明确,体教融合实行的“自上而下、横向互动”的内部结构不强,学校与体育部门共同主办方式尚未完全形成。二是后备人才融入社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效能并未显现。由于过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均是为推动国家不同时间段的战略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导向,强调其担负“工具性”角色。脱离国家战略以及相关政策,其很难融入社会,无法满足地方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没有全民健康就无法实现小康,竞技体育人才超负荷的训练量无法运用于国民。因此短时间内,学校对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相关措施不够完善,使其难以融入学校,导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

2.2 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结构还未形成

随着体教融合战略落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赖以生存的社会性大环境已出现根本性改变,原来在训练场进行训练的日子以及只与训练打交道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迎之而来的是需要与身边同学和教师们互动。当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主要还是服从于体育部门的管理,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体教融合倡导的多元主体培养局面尚未形成。首要原因是由于竞技体育的特殊性,成绩、金牌至上的发展方式使一大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训练上,社会与家庭的参与度不高,而体教融合战略实施以来主要还是调配资源优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对引导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性方面作出的举措不足。二是家庭、社会与校园三者间共同参与的机制不健全。竞技体育主要依靠上传下达的方式进行指令传输,社会主体参与力度不强,而学校也是短时间内承办部分比赛,其内部的人才培养模式尚不健全,导致当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小政府、强社团、大社会”发展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三是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培养模式与学校体育培养模式的结合不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矛盾主要体现在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矛盾,体现在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运动员和教练员之间,而学校体育的矛盾产生为老师与学生之间,主要学习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之间,学与训之间。因此,在体教融合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政府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治理模式还需进一步探索。

2.3 竞技体育多层次、多途径培养后备人才与学校体育组织培养不协调

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总量与体育强国建设的要求不适应,表现为新兴奥运项目人才欠缺,项目人才发展不平衡。一是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和民间组织的后备人才培养间缺乏协调。目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体育体系,培养结构过于单一。由于运动员文化素质落后,大中小学“一站式”培养人才的连贯性模式并未成熟。同时,学习与日常训练方面出现了结构性矛盾,进而产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难就业、运动员社会化培养不足等现实问题。二是人才培养的本土化、学院化、社会化组织架构衔接不明显。系统连贯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包括一整套从准入到准出的筛选方式,具体包括为体育部门主导的运动员选材、专业训练等,教育部门主导的教育行为、专业职业规划和关乎毕业去向的社会保障、配套法规等多个核心要素。然而,当前我国所实施的仍然是以体育部门为主的准入到准出的培养方式,对于精英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以“一站式”培养方式为主,教育部门、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团共同培养后备人才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民间组织、体育协会以及体育俱乐部等主体双向沟通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没有建立起来,利用大中小学培养后备人才的方式尚未在全国普及,导致不同层级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建立。同时,国家队的组建方式也较为简单,选拔本土化、大学化、社会化人才的组织架构尚未形成。三是运动员选拔形式单一,体育专业训练与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并未建立,相关的组织架构缺失。当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体育训练与教育学习融合不够。以各级体校为依托,以大中小学为基础的“三级训练和三级竞赛体系”没有建立,依然还是通过国家强制性的手段与制度展开。目前,只有55.4%的基层体校实现了体育与教育的结合,竞技体育人才的成功率仅为6%[7]。文化教育水平低下,严重影响了运动员的升学、就业和退役安置,制约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3 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路径

3.1 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竞赛体系,发挥服务社会的多元价值

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所打造的学训结合的培养模式是体教融合所要求的核心内容,通过此形式培养出的后备体育人才,将通过能服务于社会多元价值的、自上而下的竞赛体系提升后备人才的综合素质。因此,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竞赛体系,首先需要完善校园内的竞赛组织结构,推动教育、体育以及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打造出多层次、不同水平的体育竞赛体系。其次是省、市、县应根据自身情况,联合学校建立起常态化的校园竞赛组织体系,打通各级之间的双向流通渠道,开拓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空间[8]。其次,为优化校园内学校体育竞赛组织结构,形成校园—区域的、以点带面的、学校体育发展方式,定期举办跨区域的综合性学生运动会,充分凸显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能力优势,在提升校园内的体育文化氛围突显个人价值。在竞赛举办方式上,可以实行全国、选拔性竞赛、校际以及校园内的四级比赛机制,从而打造出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最后是提高社会力量的参与力度,体教融合背景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拓宽学校竞赛资源的来源,为其打造良好的平台,并将体育与学校、社会结合起来,形成学校、社区和俱乐部共同办赛的机制,为后备人才的培养打造出多渠道、多形式地新格局。

3.2 优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组织结构,构建教育、体育与社会共同培养体系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体教融合政策实施背景下意味着参与主体多元,培养形式多样以及空间开拓。由此在多部门参与的格局下,优化后备人才培养组织结构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协调好教育、体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明确三者的职责分工。在此过程中,政府主导协调好各级学校资源,引导学校的相关资源向其倾斜,保障其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在升学、就业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体育系统在此过程中需要及时跟进,对其参与的赛事直接负责,做好不同层级间的转化工作。社会组织应通力协同,使用投入方式多样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培养综合素质强的高质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主要方式为完善各大中小学校园的四级联赛制度,通过科学合理的分层竞赛,将国家队的选拔机制下放至学校,从而建立起国家、省市、地方联动互通的人才培养方式,推动形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长效机制[9]。三是依托当前市场经济发展方式,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文化教育保障与市场、社会保障相结合。协调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关系,建立“体教结合”的文化教育监督机制,根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成长特点,将竞技体育与教育、冠军有机结合,建立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中心”的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帮助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升学习成绩的同时,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习训练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3.3 健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培育能力均衡的体育人才

体教融合背景下,应健全学校对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本要素,灌输以人为本理念,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综合素质,培育出能力均衡协调的后备体育人才。首先,完善出入分明的选拔与学业完成制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因其专业技能突出,区别于一般学生,有时不得不延缓学业而参与比赛。因此,对其进入学校的要求应有明确的规定,例如必修课程的规定,学习时间的安排等。而对其学业制度又需要因项目、因人而异,因此学校的相关学习制度要根据运动员的优势与弱势科目作出相应调整,对于必须要打造成为的优势科目要进一步优化配置,在教学资源、教学条件予以重点扶持[10]。其次,充分发挥竞技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体育文化,塑造良好的健康文化价值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能充分展示其所练习项目的魅力。通过在校园中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能更好地向其他同学推广中华体育精神,激发民众勇敢、激昂、吃苦的精神品质,为校园内普通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的意识提供良好的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体教后备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花与竞技少女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