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去宛陈莝”理论治疗慢性肾衰竭

2022-12-31王艳文李小会陈丽名

吉林中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水湿瘀血水肿

王艳文,李小会,陈丽名,屈 杰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各种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持续进展的共同结局。疾病早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见轻度乏困、腰酸腰困、夜尿次数增多等不适;随着肾衰竭持续进展,可出现颜面或肢体水肿、氮质潴留、代谢性酸中毒、高尿酸血症、贫血以及全身各系统的功能失调和并发症。CRF 的病因主要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肾小管间质疾病等,近年来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损害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全球CKD 患者6.975 亿[2],我国成人CKD 的患病率为10.8%,但知晓率仅为12.5%[3]。CRF 是慢性肾脏病发展的后期阶段,起病隐匿,病程缠绵,易出现各个系统的并发症,发展到终末期肾衰竭则需要透析或肾脏移植,使患者、家庭和社会承担了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因此,定期体检,尽早发现,及时诊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跟随导师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水湿”“浊毒”“瘀血”是CRF 发生、进展的主要病理要素,运用“去宛陈莝”理论指导治疗慢性肾衰竭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1 “去宛陈莝”的理论内涵

《素问》载:“岐伯曰: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对于“去宛陈莝”的理解,参照《内经》,将“去”视为动词,解为祛除、疏理之意。《素问集注》中讲到“积”者,谓之宛;“久”者,谓之陈;“腐”者谓之“莝”。《灵枢》《素问》中认为“宛陈”是固有搭配词语,不应分开。宛,可作菀、郁、蕴,含义相同,均为阻滞、闭塞之意。宛陈,指瘀血。但也有将“宛陈”二字分开来用,但意思不变。对于莝字的注解,《康熙字典》:“置莝豆其削。”《说文解字》:“莝,斩刍。”“莝”,作动词为割草、铡草之意,作名词为铡碎的草、饲料草之意。张景岳、马莳等将“莝”视为名词,意为草茎、陈草,代指体内郁积已久的废物。综上,原文“去宛陈莝”四字,其字面义为剔除淤积陈腐的碎草,可比喻为去除人体淤积陈腐的物质,如水湿、浊毒、瘀血等。

1.1 祛除体内郁积之水湿 张景岳在《类经》中认为:“去宛陈莝”为去除体内陈积的水气,就如斩草一般,渐渐除去。唐·王冰参照全元起注文作“草莝”,而解作去除留滞已久的水物,就像草茎不能久留于身中。两者观点一致。“水为至阴,其本在肾;水化于气,其标在肺;水惟畏土,其制在脾”,说明水液的代谢是以肺、脾、肾三脏为中枢协调完成的,具体表现在肺之宣降水湿,脾之运化水湿,肾之温化水湿,即依靠肺的通调,脾的运化,肾的开阖[4],经过肾阳的蒸腾气化,使下输膀胱之水湿分清泄浊,清者上输于肺以宣发布散周身,浊者化作尿液从膀胱排泄[5]。若肾气肾阳亏虚,开阖失司,则水液聚集于体内,泛溢肌肤而致水肿。结合“去宛陈莝”原文,“微动四肢”,运脾气也。“温衣”,暖肺气也。“开鬼门”,发表汗也。“洁净府”,泻膀胱也。陈莝去,都腑洁,则五脏浊气,方可疏涤[6]。具体而言,运脾气,暖肺气,发表汗,利小便,均是为了促进水液代谢。如汉·张仲景治疗水肿,从腰下肿者,则利小便,腰上肿者,则应发汗。在此皆体现“去宛陈莝”之利水渗湿法,上以宣肺利水,中以运脾化湿,下以利尿消肿。

1.2 消除体内积聚之瘀血 《太素》中对“去宛陈莝”的解释曰:“宛陈,恶血聚也。有恶血聚,刺去也。”即脉络中若有瘀血积聚,可用针刺除之。《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用针者,……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宛陈则除之”与“去宛陈”同义。“去宛陈”,即祛除瘀血。“孙络水溢则有留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7],说明恶血阻滞于脉络,则血流不畅,血中津液外溢,聚集于肌肤组织间,形成水肿;反之,脉外水液过多,水湿内停,引起组织水肿,使脉管受压,继而血行不畅,甚则淤滞成瘀。水和津液属同一物质,津血同源,水血互累,水湿、瘀血存在于整个病程中,两者既能致病,又是病理产物。治疗上,若单用利水法,则利水后瘀血仍在,水湿亦难尽去,临床疗效不佳。须配用“去宛陈莝”之活血逐瘀法,以促进血液流通顺畅,使瘀血去,水亦行[8]。“去宛陈莝”在此为祛除体内淤积已久的恶血,恢复和促进血流运行通畅,达到祛瘀活血之效,从而消除肌肤水肿。

1.3 排除体内积久之浊毒 张志聪说:“腐者谓之莝,……夫肠胃膀胱受五藏浊气,名传化之腑。陈莝去,都腑洁,则五藏之浊得以疏涤矣。”“宛陈者,陈莝之物宛积于肠胃之内”,明确其病位是肠胃、膀胱;病理是腐秽之物郁积日久。“浊毒”指体内水谷精微等代谢失常产生的具有污秽、胶黏有形的病理物质,进一步可化生为致病因素,加重脏腑亏虚。其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紧密。六淫邪气侵袭肌肤,阻滞卫表,宣发肃降失司,通调水道失职,水液上泛于肺,加重病情。禀赋不足、暴饮暴食或情志失调,致中焦受损,水谷运化受阻,留滞脾胃而不能升清降浊,水谷不化生精微则积滞血分而淤生浊邪,秽腐酿毒[9]。禀赋不足、久病多病、年老体衰等均使肾气亏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下焦气化不行,开阖失司,不能分清泌浊,水湿内停,继而化热,生成浊毒。浊性黏滞,毒性暴烈,浊与毒相合,阻滞经络,闭塞气机,日久难愈则化热损伤阴精,壅遏气血。血浊淤滞,日久酿生内毒,浊毒相合,则阻滞气血,循环往复互为因果。水湿同体,湿聚化浊,浊酿成毒。若浊毒日久不去,毒瘀湿热相互结合,深入血络或伏藏体内,则耗损脏腑经脉之气血[10]。浊毒与体内水湿、湿热、瘀血郁积日久相关,其通过气血运行,游走全身,内致脏腑,外达肌腠。治疗当“用逐陈莝之法则,而予夺之也”。浊毒位上焦以宣为主,停中焦以运为则,行下焦当以利、泄为法。临证中常用大黄,尤其是大黄炭,取其通腑泄浊之性,折其苦寒伤胃之弊,增强活血化瘀、降浊排毒之效[11],或配以白术、冬虫夏草、黄芪、附子等药物以扶正祛邪,截断浊毒来源。

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

根据CRF 的表现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学的“关格”“水肿”“癃闭”“溺毒”等范围。其病因多是由于素体亏虚,复因外邪侵袭、饮食与过劳所伤、房劳不节以及水肿、淋证、消渴等病迁延不愈,或因药物因素损害肾脏,终致脾肾亏虚,水湿瘀血浊毒内蕴。其病机在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是脾肾亏虚,标实是瘀血、湿热、水湿、浊毒等。肾藏精,司开阖,为生命之根,内藏元阴元阳;脾能将水谷精微运化至各脏腑组织,以化生气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说明脾虚是疾病发生的最原始因素。而脾乃后天之本,肾乃先天之本,肾藏精,先天之本需要后天之本的不断充养,故脾虚日久可致肾脏亏虚[12]。段光堂认为脾健运不足,肾开阖失司,水液代谢失调,泌别清浊失常,清阳、浊阴升降失调,湿浊、浊毒停滞三焦,湿浊内蕴,久而化热酿成湿热,湿热之邪弥漫三焦,三焦气机受阻,气机不畅闭阻肾络,以致瘀血内生。慢性肾病迁延不愈,耗伤正气,气不足则无力行血,致瘀血渐重。故水湿、浊毒、瘀血既来源于正气虚损,又阻滞气血的化生而加重正气虚衰,如此进入恶性循环,贯穿疾病的整个进展过程中[13]。因此对于本病的治疗主张补脾益肾、温阳益气、活血化瘀、清热利水、通腑泄浊排毒等。

3 “去宛陈莝”理论在慢性肾衰竭诊治中的应用

“去宛陈莝”理论治疗CRF 主要用于攻逐邪实方面,针对CRF“水湿”“浊毒”“瘀血”等的病理特点,以利水渗湿、降浊排毒、活血逐瘀为治疗大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功效的药物配伍,以发挥清热、通腑、益气、温阳等作用。病轻者常用当归、鸡血藤、牡丹皮、泽兰、赤芍等活血和络药,以小剂量为宜;病久者常用桃仁、红花、益母草、牛膝、乳香、没药、三棱、莪术、川芎、三七等活血化瘀药。临床上用黄芩、黄连、黄柏清上、中、下三焦之热,以大黄、蒲公英、土茯苓等解毒通腑化浊,以大剂量生黄芪配泽兰、桃仁、红花、益母草等以补气活血利水,用附子、肉桂配水蛭、乌梢蛇、地龙、土鳖虫等温阳搜风通络利水。顽疾可配用虫类药,以深入血分,破血逐瘀,如僵蚕、全蝎、地龙、水蛭、蜈蚣等,在临床实践中配伍应用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也充分体现了“去宛陈莝”理论指导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灵活之处。

3.1 清热利水渗湿 阳晓等[14]认为湿热内蕴贯穿CRF 整个病程中,其形成与体内水湿蕴久化热、前期激素及免疫抑制剂长期应用、反复感染等因素相关。湿热久蕴可生火生燥或夹有血瘀,临床多表现为消化系统疾病。因湿热困阻脾胃,使中焦转运不利,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可见纳呆、恶心、呕吐、口中秽臭、口干口苦等,且上述症状的轻重能够反映疾病的轻重。治疗上以祛邪为主,王自敏[15]以和胃降逆、清热利湿为法,方用黄槐温胆汤加减,药用茯苓、白花蛇舌草、半夏、陈皮、竹茹、制大黄、生槐花等。加减应用:瘀血者,见舌质淡紫,舌下络脉曲张,脉涩加丹参、鸡血藤等以活血化瘀。方中半夏与竹茹合用可燥湿止呕,是治疗CRF 的常用药对。傅兴圣等[16]研究发现,大黄能够调理胃肠道、保护胃黏膜、利胆消炎,保护肝脏、肾脏,从而较好地改善早中期CRF 患者出现的消化系统症状。临床研究也发现,清热利湿药能够减少肾脏免疫炎症的发生,缓解蛋白尿,控制原发病慢性肾炎的活动,且配合活血化瘀药可以延缓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17]。

3.2 活血化瘀通络“久病入络,久病则瘀滞”。瘀血的形成有多方面因素,CRF 患者因长期精微物质外泄,或常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期会出现气阴两虚。气虚则行血不畅,阴虚可生内热,致津液耗损,无法顺利载血,终致血行迟缓,出现瘀血;或湿热壅滞,气血运行受阻,致脉络气血阻滞,形成瘀血。故CRF患者常出现高凝、高黏滞状态,瘀血阻络,临床多见患者面色晦暗或黧黑,肌肤不仁,皮下有瘀斑、瘀点,舌暗或有瘀斑,脉结涩代等。叶任高[18]用中药“肾衰方”治疗,药用党参、白术、黄芪以益气养阴,丹参、当归、赤芍、大黄等以活血化瘀,治疗后能够缓解患者的高凝、高黏滞状况,延缓肾衰病程进展。临床也常配合活血化瘀中成药静脉滴入,如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肾康注射液等。肾康注射液的主要组成是黄芪、丹参、大黄和红花等。其中大黄可以消除水肿,减少蛋白质分解,促进人体对尿素氮的重利用;而丹参能减少血小板聚集,增加肾脏血流量,通过调节血管的通透性来适当提升肾小球滤过率[19];黄芪能够消除血瘀,促进微循环;红花则能缓解高凝状况,减少血栓形成。CRF 患者存在肾血流量减少、微循环障碍。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物具有促进微循环、扩张肾血管、调节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肾血流量、抑制肾小管的萎缩和纤维组织增生等作用[20-21]。

3.3 通腑泄浊排毒 CRF 患者脏腑亏虚,膀胱气化无力,分清泌浊失职,浊毒由水道排出受阻,使大量代谢产物蓄积体内。若单纯益肾利尿难获佳效,此时宜另辟蹊径,因势利导,清泄阳明大肠之腑,给浊邪以出路。通腑泄浊即是用导泄之法将内生浊毒随大便排至体外[22]。于艳等[23]用桃核承气汤联合中药大黄保留灌肠治疗CRF 患者50 例(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达90%,观察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均显著改善,其作用优于单用桃核承气汤组(P<0.05)。桃仁作为活血化瘀的要药可改善肾脏血流量,抗凝抗血栓,且其润肠通便之效可促进浊毒瘀血等毒物排出。临床上常用桃仁与中药大黄灌肠方配伍治疗CRF,既可加强活血化瘀之力,又能润肠通便以通腑泄浊排毒。大黄灌肠方治疗CRF是模仿腹膜透析原理,利用弥散和超滤功效,在肠内细菌酶的活化下,汤药中大黄的蒽甙被还原成蒽酮(或蒽酚),使肠黏膜受刺激后充血,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得到改善,促进氮质物质等到达肠腔内,减少钠离子转运,大肠蠕动变快,以达通腑泄浊排毒之效,使CRF 患者血肌酐、尿素氮等毒素减少,改善肾功能[24]。

3.4 温阳益气降浊 CRF 患者病久伤及阳气,可见脾肾阳气亏虚。肾阳亏虚则气化不行,脾阳亏虚则水湿运化不利,脾肾阳虚致水湿内停或溢于肌肤。病轻者表现为排尿不利、面浮肢肿、肢体困重、畏寒肢冷等,治疗常用真武汤、济生肾气汤、五苓散、实脾散等方加减。因CRF 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浊之邪内蕴为标,且浊邪蕴久易化热,形成湿浊与热毒互结之象,浊毒蒙蔽三焦,出现各种并发症。病重者表现为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口气臭秽,周身、口中闻及氨味,大便干结甚至闭塞,舌红苔垢腻,脉弦滑或沉滑。治标之法是运用化浊药物,从大便以及皮肤等不同途径促使血肌酐、尿素氮等浊毒排出体外,并抑制蛋白的分解及尿素、肌酐的合成,有效提高血清必需氨基酸水平,减轻肾脏负担。然化浊药物多以苦寒清热为主,用之易伤脾肾阳气,犯“虚虚之戒”,因此在临床辨证论治中常用温阳与降浊相伍,以延缓CRF 患者肾衰进展。吴佳武[25]应用温阳清浊汤治疗CRF 患者,方由炮附子、杜仲、巴戟天、竹茹、生大黄等组成,临床疗效显著。魏恒法[26]在对症治疗同时加用温阳降浊汤剂(附子、黄芪、煅牡蛎、蒲公英、益母草、大黄)灌肠以帮助浊毒排出,结果患者血肌酐、尿素氮及血尿酸水平得到有效改善。

4 病案举例

穆某,男,62 岁,2020 年4 月7 日初诊。患者因“尿检异常12 年,双下肢水肿1 年余,加重1 月”为主诉入院。12 年前发现蛋白尿、血尿,诊断为肾病综合征,行肾穿刺活检术,病理类型为“Ⅱ期膜性肾病”,先后应用强的松、环磷酰胺、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等治疗后,尿蛋白维持在2 000~3 000 mg,血肌酐波动在120~220 μmol/L 之间;1 年前出现双下肢水肿,困重无力,休息后缓解。近1 月来水肿加重,持续不能缓解。证见:面色㿠白,倦怠乏力,畏寒怯冷,双下肢呈对称、凹陷性水肿,夜尿2~4 次,尿量正常,食纳少,大便调,夜休可,舌暗红、苔白滑、边有齿痕,脉沉细、尺脉弱。既往高血压病史2 年,最高血压达200/80 mm Hg(1 mm Hg ≈0.133 kPa),现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日1 次”“酒石酸美托洛尔片12.5 mg,日2 次”,血压控制不佳;入院测血压201/92 mm Hg。完善检查结果如下。肾功能:BUN 15.81 mmol/L,UA 504 μmol/L,Cr 275 μmol/L,eGFR 32.79 mL/min;肝功能:TP 58.5 g/L,ALB 31.9 g/L;尿常规:PRO(+++),BLD(++),RBC 29.5/μL;24 h 尿蛋白定量2 400 mg。西医诊断:1)慢性肾功能衰竭(CKD 3 期);2)肾病综合征 Ⅱ期膜性肾病;3)高尿酸血症;4)高血压病3 级(极高危)。中医诊断:肾衰病(脾肾阳虚,水湿浊毒内蕴)。西医给予降压、利尿消肿等基础治疗;中医以温肾健脾、祛湿化浊、活血通络为法,方以肾气丸加减:黄芪40 g,黑顺片10 g(先煎),山药24 g,党参20 g,土茯苓15 g,虎杖15 g,桃仁15 g,苍术15 g,茯苓15 g,泽泻15 g,山茱萸12 g,肉桂10 g,川芎10 g。14 剂,水煎300 mL,分早晚温服,日1 剂。2020 年4月22 日2 诊。双下肢水肿减轻,下肢稍感麻木,全身乏力减轻,稍感腰酸痛,夜尿2~3 次,食纳可,大便2 日1 行、偏干,舌暗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根部略腻,脉弦细尺弱。复查24 h 尿蛋白定量2 100 mg;肾功能:BUN 11.45 mmol/L,UA 465 μmol/L,Cr 255 μmol/L;肝功能:TP 60.7 g/L,ALB 34.3 g/L。原方去肉桂,加怀牛膝、菟丝子各15 g,大黄6 g(后下)。14 剂。2020 年5 月10 日3 诊。肾功能:BUN 10.23 mmol/L,UA 382 μmol/L,Cr 237 μmol/L;肝功能:TP 66.5 g/L,ALB 38.1 g/L。后续按此方随症加减,上述症状均明显改善,血肌酐稳定在180 μmol/L 左右,嘱患者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定期复查。

按:本例患者久病经年,脾肾亏虚,健运失司,气血生成乏源,不足以充养四肢百骸,出现肢体无力;脾肾阳虚,失于温煦,可见畏寒怯冷;固摄失司,精微从小便排泄,出现蛋白尿;脾气亏虚,精微化生不足,聚为湿浊毒邪,浊毒入血致血尿素氮、血肌酐等毒素增多;脾肾两虚,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停聚,泛溢肌肤,则见双下肢浮肿;水湿内蕴,则见舌苔白滑、边有齿痕;久病生瘀,故见舌质暗。本证病位在脾肾,病机为脾肾阳虚,气血不足,水湿浊毒内蕴,夹有瘀血。治宜健脾温肾为本,辅以利湿泄浊化瘀,方以肾气丸加减。方中黑顺片、肉桂、山茱萸温补肾阳,收敛固涩;黄芪用量最大,功在补气升阳,利水消肿;党参、山药、茯苓、苍术益气健脾,燥湿利水;土茯苓、虎杖清热活血、利湿解毒,泽泻利水渗湿降浊,川芎、桃仁活血化瘀。诸药配伍,共奏温肾健脾、祛湿化浊、活血通络之功。2 诊患者水肿改善,稍感腰酸痛,大便偏干,原方去肉桂,加用怀牛膝、菟丝子以补肝肾、强筋骨,并引气血下行,大黄通腑泄浊化瘀。3 诊患者诸症明显缓解,继续上方随症加减稳定病情。

5 结语

CRF 起病隐匿,病性复杂,病程单向进展不可逆,临证时应紧紧抓住“水湿”“湿热”“浊毒”“瘀血”等病理特点,根据患者脏腑气血功能的虚损、病邪的性质等灵活选用利水渗湿、清热利湿、降浊排毒、活血逐瘀等治法综合辨证治疗,充分发挥《内经》“去宛陈莝”理论的指导作用,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猜你喜欢

水湿瘀血水肿
不同部位的水肿,可能是不同疾病的征兆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中医教你识瘀症
我不胖,只是有点肿——妊娠水肿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好事近·中秋感怀
水肿是怎么回事,该怎样消除水肿呢?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