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视域下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2-12-27闫兰香

关键词:文科融合人才

闫兰香

(河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会计系,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新文科视域下统计学教学改革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新文科建设是学科定位、专业布局、评价体系的全面创新,其切入点在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1]。依据新时代对统计人才能力的要求,基于学科交叉融合与统计人才校地合作培养理念,新文科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主张学科交叉融合理念

互联互通的互联网时代,推动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并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根据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的指导精神,统计学课程教学的跨界融合理念主要表现为:在教育模式上形成中国特色的本地化与国际化的跨界互补培养格局;在知识结构方面统计专业教育要与通识教育及现代信息技术交叉融合;以及与地方业务部门合作,完善全链条协同育人[2]。

(一)教育模式的跨界互补

世界各国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等方面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组成,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中国与域外全面的合作融合关系。因此,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在本土化和国际化之间的相互交融中,肩负着培养青年学生识中国懂世界,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的责任,以适应社会需求。

(二)专业整合下的学科交叉融合

传统文科为了深入研究的需要将整体科学划分为一个个专业狭窄的学科专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专业隔阂,造成了人才培养知识层面上的狭窄,创新力不足。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学科专业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密切,需要不同学科专业跨界交叉融合来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学科之间交叉融合是发展趋势,也是客观需求。

新文科视域下的统计学在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开展通识教育,构建“大类培养”课程体系,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压实专业基础,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深入融合形成统计与数据科学这一新的发展方向,成为统计学科发展的主流趋向,将为学生提供更契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教育。

(三)高校与地方业务部门合作培养

新文科首先意味着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探索统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价值取向,通过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通达到统计学课程教育内容的变革,新文科更加注重统计专业基础的融会贯通,进而达到职业需求的适应性要求。因此,高校统计教育的课程改革,要从培养“专业人才”到“智慧人才”理念的转变,从强调知识的储存转为强调知识的运用,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才能突破学科专业的局限,做到跨专业的触类旁通,获得高于学科专业的见解,科学而创造性的解决各种复杂性问题。以统计专业为例,传统统计专业教学较注重“计算数据”,而忽略数据的运用,把能力的培养演变成单纯地刷题,忽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高于学科专业的综合素养,才能不断获得人才发展的新动能,而这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新文科统计人才的培养通过搭建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科教融合、校地合作和学界业界优势互补,实现全链条协同育人。

二、新文科视域下统计人才培养目标

新文科专业课程建设本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理念设计统计专业培养目标。

(一)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理想

新文科统计人才应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3],专业课教学中要体现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新文科建设宣言》中就特别强调了,要“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2]。统计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手段,统计人才的培养,首先是政治理想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学生造就为有正确政治方向的高素质人才。

(二)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德为才之帅,才华能不能产生正面的效果,都是德所决定的,德才兼备是根本,二者缺一不可。加强道德建设,就在于唤醒大学生的文明、文化基因。目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受经济技术发展及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经济利益深度调整,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着挑战,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客观上对统计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诚信的基本要求,诚信是人的内在道德修养与外在行为准则的统一,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基本要求,是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核心。重信誉讲诚信是统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精髓,统计人员应当怀着对工作敬畏之心的态度,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总体数量进行客观的分析,以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其次要严格遵守统计法律法规制度,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为以后从事统计工作奠定基础。

(三)完善知识构成

“学科是知识分化的结果,规定着学术生产的理念方法,目标和流程”[1]。由此,新文科视域下统计学科的知识构成是专业性、专业优化及人文素养的有机融合。统计学科的专业性是要求学生深刻领悟统计专业基础课程,具备扎实的统计理论基础,这是统计人才创造力的根基,是各行业领域应用型统计专业人才的基本条件。在促进专业优化上,统计学科应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在现有理论知识基础上还应该与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入融合,经过不断的优化统计专业结构,使学生拥有先进的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学科的专业性、专业优化固然重要,但是由此而来的人文素养形成才是关键。除此之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统计行业加速与国外同行展开合作,2015年10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统计机构一起,共同开辟统计信息交流合作,开发建立统计数据交换共享机制。这促使我国高校统计教育进一步走向世界,促进统计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升,培养大量国际化统计人才及统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4],以适应社会需求。

(四)提升综合专业能力

综合专业能力的提升首先应该是信息技术能力的掌握,人类已经步入信息社会,具备信息技术能力是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信息能力是对社会信息作出判断和筛选,并查找和利用所需信息的一种后天性技能,这是一种适应社会的能力。进入21世纪,信息成为新的重要生产要素,信息能力也成为一个人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个人信息能力的强弱,成为决定个人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正成为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是新文科统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要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创新创业的尝试,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以适应社会职业需求。

三、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统计人才培养路径

(一)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中的价值引领

立德树人是解决育人中“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5]。习近平明确指出高校的所有要素都要体现立德树人的理念,而在课程这一关键要素上,课程思政角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情怀。

(二)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打造学生全方面发展

教育通过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培养人,课程是实施全人教育的重要媒介[6]。社会学家潘光旦指出,人的教育实际上是培养“至善”境界里的健全与完整的人[7],也就是教育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等教育应在专业化教育的基础上,实行通识教育,达到大学生整体而全面的发展,即实现全人教育。因此,需要全人教育理念来建设大学课程。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学习理解评价与运用,构建“理念—实践—内化”的知识学习过程。

推动新文科教育的发展,要明确整体目标、深化价值导向、推动专业整合、完善课程体系、构建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统计学发展新格局。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更加广博的知识与掌握知识的方法,以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实现大学生整体的发展。在专业整合上,统计学要依据国家发展新需求,积极推动统计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及现代信息技术深入融合。在课程体系上,统计学要紧紧抓住课程这一关键的因素,推进教育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加强新文科统计人才培养,应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三个维度,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以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辨别能力。专业教育要从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辅助课程两个层面上,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专业教学。在专业拓展方面,要将信息技术融入专业课中。人文课程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养成和价值观塑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

(三)模拟统计工作过程情景的实践教学模式

高校要大力建设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模拟统计工作过程情景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模拟实践、认知专业理论和提高应用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新文科统计人才。高校可将统计基础理论知识与统计专业综合技能等环节,纳入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工作过程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中,尝试以模拟情景教学替代抽象的课堂讲授,并借助专业教学平台,课前将教学视频、教学PPT等资源上传到教学平台,课中通过学生的反馈进行针对性讲解,课后利用专业教学平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上传相关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通过教学平台建设一系列的统计专业各项技能情景,组织学生进行统计技能的综合实训。如在统计综合实训环节,用来训练学生网络搜集不同主题统计资料的能力,首先,设计主题调查问卷;其次,通过网络搜集相关信息并展开对信息的整理;再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作出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并进行现象规律性的分析判断,最终形成调查报告。统计专业综合实训,通过设置社会现象情景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质,提高学生的统计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应用能力。

(四)实行校地合作的双导师制度

新文科统计教学能否做得好,还需要学生专业能力的拓展,进行社会实践的验证。目前专业过细的教学体系下,高校普遍缺少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校内专业课教师和校外专业技能指导教师组成专业双教师队伍是解决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缺乏的一个可行路径。结合统计学专业的特点,可在地方统计部门的城调队、农调队选拔具备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的校外指导教师,结合校内专业课教师形成双导师配置,经常开展课程实践,在实践情境中能促进学生灵活理解统计理论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五)统计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融

大学教育不能仅限于对知识的教学与技能的培养,还要将行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生动塑造,构筑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交融的文化校园,浸润到大学的所有专业与各个层面。全方位深层次育人的文化校园,不但要使课堂内外、过去及现在、语言和行为渗透着忠诚、诚信、仁爱、自律与责任等人文素养,还要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本质,全面彰显出大学教育塑造灵魂,文化育人的本质。

新文科视域下学科交叉融合是日益深化的社会变革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新文科统计人才应具备诚信的素养,拥有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知识结构与专业能力,成为新时代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猜你喜欢

文科融合人才
人才云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融合》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