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 高校生态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

2022-12-17吕光辉

科教导刊 2022年27期
关键词:双一流课程内容研究生

吕光辉

(新疆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在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生态学逐步担负起保障资源环境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两山” 理论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性,强调了环境保护的优先性,明确了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生态学是当前我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循环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支撑。因此,生态学研究及其专业人才培养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生态学由多学科交叉渗透形成,当前生态学理论也在生态恢复、生态工程、生态农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与人类经济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前沿学科[1]。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需要具有创新精神、态度、能力和知识的创新型人才[2]。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已将培养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作为其办学的主要目标[3]。提升生态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将有助于我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生态学专业相关的理论型、应用型、管理型人才需求数量也明显增加,因此生态学专业成为近年来研究生报考的热门专业。而如何使现有专业课程体系适应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是现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所在。

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景观独具特色,一直是开展生态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4]。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推进,人类活动对该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迫切需要致力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层次生态学人才[5]。课程体系的合理、科学直接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是否实现,当前已初步形成了适应区域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

本文结合新疆大学生态学专业课程体系发展实践,对前期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和构建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具有干旱区特色的生态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举措,旨在为地区生态学专业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1 新疆大学生态学专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研究生教育是培育高素质人才和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渠道,是构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基础[6,7]。近年来,面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新疆大学对研究生教学不断重视,将提高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新疆大学生态学专业历史悠久,于1999年获批二级学科硕士点、2005年获批二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2012年建成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该专业2003获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学科,2017年获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峰学科。依托该专业,学校先后建立了 “新疆绿洲生态重点实验室” (2002年)、 “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3年)和 “新疆精河温带荒漠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19年)。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完整的生态学本―硕―博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全国特别是新疆地区输送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生态学专业人才,同时也建立了一支能适应本学科发展需要、教学和科研水平高、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当前,以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为指导,以新疆大学 “双一流” 建设为契机,生态学专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为 “丝绸之路经济带” 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专业创新人才,为国家 “双一流” 建设、自治区教育事业改革建设贡献力量。

2 前期生态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体系设置未适应二级学科发展方向

2016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态学科评议组形成了二级学科方向的设置方案,即生态学下设7个二级学科方向,包括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修复生态学和可持续生态学。新疆大学生态学专业根据自身特色设立了植物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和修复生态学三个方向。原有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没有紧密围绕二级学科方向,专业选修课设置中应用型课程较少,不能满足不同专业方向的多元化培养需求。

2.2 课程内容应与时俱进

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 。研究生课程建设同样可以借鉴该意见,重点是要求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原有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课程大纲的编写主要以课程本身的内容为主,没有融入专业前沿的内容。授课过程中,课程内容也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本身,创新性内容相对较少。

2.3 教师队伍需补充扩大

近年来,在新疆大学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对课程体系设置多元化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原有的师资队伍已跟不上后期的师资需要。前期生态学专职教师的学科背景当中,缺乏微生物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偏重应用研究方向的专任教师,且学缘结构不够合理,本校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的教师相对较多,引入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毕业的博士数量不足。这使得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师资力量不匹配,影响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4 硬件软件需更新换代

研究生教学和科研主要依托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原值3101.57万元,其中,10万以上的仪器42台件,主要有:4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7台套。其中,用于科研教学的硬件仪器设备使用年限10年以上的占50%,5年以上的占36%;用于教学和科研的软件缺乏更新迭代,尤其是配套硬件仪器设备的软件,运行速度慢,获取信息量少,严重落后于目前市场所售的软件;此外,在数据处理软件中,以统计学软件为主,除python、R等统计软件可以开源获取使用,大部分软件受国外限制或价格高昂等原因无法使用。因此,在研究生教学科研软硬件方面需要更新换代。

3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干旱区高校的生态学专业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举措

2017年新疆大学入选教育部 “双一流” 建设高校,对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学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面向新疆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本领、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结合学校 “双一流” 建设方案,生态学专业参考国内外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围绕着生态学发展趋势、国家人才需求等问题制订并修改了研究生培养计划,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举措如下:

3.1 降低最低学分要求,压缩学时

以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所修总学分最低为38学分,在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学校对研究生课程总课时有了新的要求,在2019年培养方案中对最低总学分的要求为29学分。根据整体学分要求,生态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压缩了课程的课时,各门课程由原先的36课时、54课时统一设置为32学时。

生态学属于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也具有环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的交叉内容,研究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8],但学科交叉内容繁多,生态学研究生在理论学习中涉猎知识广而不精,浅显科普的教育并不能更好地适应目前的教育需求,随着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快速迭代,需要将学习内容精简化、专业化和高效化,能够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更多实践,减少无关紧要的课程内容,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学术性硕士研究生阶段,对于知识的自主挖掘和深入了解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对于缩短课程方案和课程学时,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隆斯管理学院对于管理学、工程学、工程管理学硕士主修课的课程学时,可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和未来职业需求自主安排[9];我国的华中科技大学以该校的交叉学科课为例 “代谢与疾病基础研究实验技术” ,课程设置在40学时,均为实验课程,这样能够在实验操作中选拔除创新型人才[10]。因此,对于缩减课程学时能够推动学生课余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2 优化课程体系,满足多元化需求

进一步调整了 “基础学位课―专业学位课―跨一级学科课程―专业选修课” 模块中的课程设置,兼顾二级学科发展方向,充分考虑了课程的难易程度、逻辑关系,增强课程间的承接。例如,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中,将 “现代生态学” “宏观生态学研究方法” “微观生态学研究方法” 和 “生态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列入了基础学位课,整合原有基础课中的 “实验生态学” 和 “计算数学” 课程,兼顾了宏观、微观生态学不同组织尺度的教学与研究需要,同时又体现了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在专业学位课中,按照三个二级学科方向,分别在方向一设置了 “植物生理生态学” 和 “进化与保护生物学” ,方向二设置了 “土壤生态学” 和 “流域生态学” ,方向三设置了 “微生物生态学” 和 “生态修复原理与技术” ,各方向设置的课程满足了方向需求,同时也体现了区域特色。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将原有4门课程扩充到了9门课程,经过细致研讨重新设置了 “植被生态学” “全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 “分子生态学” “湿地生态学” “生态水文过程” “生态系统管理” “生态毒理学” “污染生态学” 和 “生态工程与生态系统恢复” 等课程,以充分适应研究生多元化的选择需求。

3.3 培养方案明确科研与学术活动要求

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研究生应开展和参加的科研与学术活动内容。在参加科研活动方面,研究生必须参与至少一项导师课题研究,完成所分配的科研工作量,并且根据分工对课题研究做出实质性贡献,导师也应该针对研究生的工作态度、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工作能力等写出评语。在参加学术活动方面,导师需定期召开组会,认真听取研究生研究进展汇报、开展学术讨论和布置工作任务等。研究生还应该积极参加其他各类学术活动,例如完成学院或其他院校科研院所同一学科领域组织的学术讲座每学期不少于5次,以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学生自己也需要在研究期间内公开开展学术活动不少于1次。

3.4 更新课程内容,突出学科前沿

理论课程参考教材的选择要重视前沿性和普及性,在此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要进行阶段性性更新,在鼓励和提倡课程内容体现实用性的同时,要紧密与学科前沿相结合。课程学习是研究生获取专业知识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所以课程内容对于研究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研究思路的扩展至关重要。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更新课件,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同时,要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成果积极融入课程内容中,培养社会亟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11,12]。结合生态学学科特色,将全球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与健康、生物安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等热点领域问题融入课程内容,同时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两山” 理论、绿色发展国家重大需求,使生态学研究生课程内容与专业热点问题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为培养适应新时代的生态学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3.5 积极引入优秀博士夯实师资力量

生态学学科积极改善师资队伍二级学科分布、学缘结构,近三年从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引入优秀博士12人。同时细分专业教师现有的专业方向,确定各门专业课程的主讲老师,加大资助力度培养教学名师和教学能手,推进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构建优秀的基础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的授课团队,重视学科队伍建设,建立结构合理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科骨干、优秀青年教师组成的学术梯队,引入应用生态学和微观生态学方向的专业人才,促进生态学专业各方向的均衡发展,提高整体师资水平。

3.6 建立信息数字化实验室,打造科研创新平台

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有良好的科研基础软硬件设施设备,对实验器材和软件更新换代,同时建立信息数字化实验室,打造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理化实验室及其设备的预约,可以让学生通过网页端或手机移动端APP学习实验安全教育、实验方法以及各种型号仪器的使用方法[13],还可以在信息数字化实验室管理的基础上增加对实验室的风险等级评分,根据各种仪器设备和实验所需的试剂危险程度来进行评级打分[14],保障学生实验安全,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通过以上改革举措,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生态学专业优化了现有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强化了师资队伍,立足于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提升研究生的基础技能和科研创新水平,培养适应于当前生态学学科发展和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生态学专业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双一流课程内容研究生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