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赋能2025 年全运会: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

2022-12-14周良君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全运会粤港澳大湾

孙 铭,周良君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当今,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与举办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对推动城市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赛事承办地政府迫切需要规模庞大的赛事来提升城市的形象。全运会是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对于举办地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强大的助推作用。2021 年8 月,国务院同意广东、香港、澳门承办2025 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成功举办2025 年全运会是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功能地位、推进大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重大契机。在当前科技创新不断升级的背景下,以科技创新赋能将成为2025 年全运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本文从科技创新赋能2025 年全运会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科技创新赋能全运会的作用机制,并提出有效的实现路径。

1 科技创新赋能全运会的重要意义

1.1 推动全运会成为科技创新赛事典范

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发挥其科技创新优势,将推动2025 年全运会成为以科技创新赋能的赛事标杆,打造高科技、高质量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典范。一是全运会将培育联通全球的科技创新应用市场,5G+4K/8K 超高清直播、5G+热成像技术、AI、大数据等将为全运会提供全新的场景和体验,彰显全运会科技创新自信,突显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为全球范围内更多大型体育赛事的数字化应用做出积极贡献,成为科技创新赛事应用典范。二是以科技创新赋能全运会将打造高水平的数字化载体和平台,优化全运会资源配置,推动全运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赛事平台典范。三是以科技创新赋能将推动全运会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高新科技资源,构建全运会科技创新交流联动格局,建设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全运会科技创新体系,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跨境流动的政策举措,打造科技创新赛事交流典范。

1.2 助力全运会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程度

与国际接轨是我国举办或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通行做法。在全运会的举办上,我国不仅在赛事运行方面大量借鉴国际通用规则和经验,还在赛事项目设置上全面接轨奥运会,不断寻求提升全运会国际化程度的方式。同时,我国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通过诸多具有改革性和创新性的举措提高全运会赛事体验和吸引力,为全运会提升国际化程度做出有效的探索和实践。例如,2017 年第十三届天津全运会面向海外华人华侨运动员开放,成为全运会迈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铸就了一届由全球华人共筑中国梦、共创未来和共享发展的全运会。在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背景下,以科技创新赋能2025 年全运会是进一步提升全运会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科技创新赋能将为全运会提升国际化程度提供新动能和新机制,打通全运会与全球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流动,优化全运会科技创新营商环境,建立全运会开放型科技创新体系,以此实施更多具有改革性和创新性的举措,提高全运会的国际影响力。

1.3 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以科技创新赋能2025 年全运会,是粤港澳大湾区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粤港澳合作、推动粤港澳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大湾区在充分认识和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港澳独特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的背景下,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途径。一是拓展大湾区发展新空间。借助全运会的影响力,以科技创新赋能将推动深港科技走廊、广佛科技走廊和珠澳科技走廊进一步深化,通过信息流动加强前海、南沙、横琴三个自贸片区的联系。二是打造大湾区发展新动能。科技创新赋能全运会有助于加强粤港澳三地体育信息共享和体育资源互通,以体育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合作,推动多元化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构建大湾区发展新机制。全运会为大湾区优化体育营商环境、探索与国际体育产业对接的模式、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契机,科技创新为大湾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助力,科技创新赋能全运会将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新机制。

2 科技创新赋能全运会的作用机制

科技创新赋能2025 年全运会需要结合我国体育发展的整体环境,其作用机制的形成必须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应与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相一致。党的十八大站在历史和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了全面部署,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制定了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科技创新赋能2025 年全运会的作用机制形成应符合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求,适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全运会打造成我国新时代体育事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推手。

2.1 推动全运会体制机制改革

2.1.1 形成全运会数字治理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中指出,要从体制机制上增强科技创新和应急应变能力,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实现“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这为粤港澳大湾区以科技创新赋能全运会、增强协同治理能力指明了战略方向。数字技术具有跨界重组、渗透融合、多元互动等属性,粤港澳大湾区以数字技术赋能全运会,将加强全运会政府间、部门间的协同治理,注重实现粤港澳三地关系平衡,推动全运会政府数字系统的整合共享并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模式。粤港澳大湾区以联办全运会为契机,以科技创新赋能,将推动粤港澳三地政府加强对体育、旅游、文化、交通等行业的信息共享,实现政府信息联通“一张网”,例如,北京冬奥会的冬奥支线采用全栈城轨云解决方案,支撑对地铁信号、通信、监控等的统筹协调。全运会期间,大湾区需运用数字技术对观众、运动员、物资、器材设施等流动实施统筹协调、精准调控。

图1 “五位一体”形成科技创新赋能全运会的作用机制

2.1.2 打造全运会“跨层协调”模式

粤港澳三地的同一层级政府存在难以化解的体制机制问题,港澳地区的高度自治权远大于广东省单一体制下地方行政区域传统的权力范围,由此所产生的“非对称府际关系”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粤港澳区域合作。“跨层协调”的机制有利于推动纵向政府间的“条条”贯通,统筹协调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合作[1],理顺大湾区的央地关系和地方政府间纵向权力关系,对国家、区域和地方的利益进行调适。通过科技赋能2025年全运会,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联通效果和集聚效应,一方面有利于降低粤港澳三地政府信息与关系不对称的程度,通过全运会组委会落实数字化的协调沟通机制,打开行政边界和层级的“天花板”,形成“扁平化”的协调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则将打破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各单项协会、大湾区各城市以及地方政府间的屏障,形成以纵向权力关系贯通的跨层级协调模式,同时,助推大湾区体育、文化、旅游、交通等各领域的互通,形成“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体育+交通”等跨部门合作模式。

2.2 推进全运会经济快速发展

2.2.1 推动全运会产业链建构

产业链即产业部门间通过技术经济联系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是产业组织、生产过程和价值实现的统一[2]。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以新代旧”的过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经济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以及提升传统经济发展动能,将促使旧动能焕发新生机,实现产业链的转型和建构。科技创新赋能全运会将推动大湾区体育用品、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场馆设施等产业链转型,提高产业竞争力。例如,全运会作为国内最高等级的大型体育赛事,在举办期间将为器材、设备等提供充分展示的平台,这对器材、设备以及生产、研发、销售等流程提出高质量要求。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有利于满足全运会对器材、设备在生产、研发、销售等流程的科技需求,形成以科技创新赋能的体育用品产业链,推动体育用品产业焕发生机。同时,体育产业与各行业交叉性较强,联办全运会将对与体育相关联的产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数字技术的连接能力和数据汇聚处理能力将打破体育产业信息壁垒,形成纵向互联、横向相通的体育产业新生态。

2.2.2 加强全运会要素便捷流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科技创新能够提升要素供给质量,在增加有效供给的同时减少无效、低效供给,推动“三去一补一降”,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平衡。粤港澳三地存在规则机制对接不顺畅以及要素流动受阻的问题,导致全运会期间运动员、教练员、观众、游客等在粤港澳三地往来不方便,赛事相关物资、器材设备、资金等在三地间的流动不顺畅。粤港澳大湾区以科技创新赋能全运会,运用科技创新“万物互联互通”思维强化政府、企业、市场等的连接,将完善全运会期间的多方信息对接,实现粤港澳三地更广泛的体育专业资格互认。同时,形成跨区域的全运会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和数据库,通过大数据、数字化等技术为全运会的要素流动提供便利,如设置运动员、教练员、观众等往来通行的凭证以及物资、器材设备、资金等流动的通关证明等。全运会赛后,将信息对接、资格互认、信息共享平台等机制延续,形成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长期机制。

2.3 加强全运会文化交流合作

2.3.1 打造全运会文化元宇宙

文化传播是人类特有的各类文化要素的传递扩散和迁移继传现象,当今时代的文化传播主要以电子传播的形式进行。元宇宙继承了电子传播的特点,是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的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跨越时间和空间进一步延伸人类的感官体验,其交互色彩和沉浸色彩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多元文化的传播带来巨大的变革[4]。粤港澳大湾区利用元宇宙赋能全运会,打造全运会虚拟互动空间,有利于将全运会进行广泛传播,强化人们对全运会的参与度和关注度,放大人们的认知、情感、价值等,形成全运会多元文化交流合作的格局。全运会元宇宙将突破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限制,为居民、观众、游客等营造共同观看、共同参与的虚拟空间,形成“沉浸式”的观看和参与体验,并连接粤港澳文化相关数据,设置文化传播虚拟广场,将实际的文化传播活动过渡到虚拟现实的信息传播中。全运会元宇宙虚拟空间将建构文化交流的新场景,加快形成大湾区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自信,在认知、情感、价值等方面产生特定的区域群体认同。

2.3.2 构建全运会文化传播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万物皆媒”的数字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的提升使传统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迅捷和广泛[5]。全运会的文化传播影响力最终体现为其国际影响力,有效的国际传播以及数字技术带来的信息对称等有助于国际社会感知全运会传播的文化、制度与价值观。全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是向世界展示大湾区文化的舞台,以数字技术赋能全运会,通过无人机布阵、LED 大屏、场馆投影等方式展示大湾区文化,将打造全运会独有的文化传播模式,构建面向国内外受众的全运会文化交流互动平台,并以全运会APP 等形式体现。这有利于打破全运会体育场馆的物理空间限制,连接全球,使“在场”的观众增加,丰富观众的体验感。大规模、超距离、深沉浸、高体验的活动不再受到局限,为全运会促进多元文化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数字技术赋能全运会将发挥全运会在大湾区融合方面的桥梁作用,突破制度、信息和交通壁垒,产生全新的信息传播渠道,构建全新的文化传播结构和形式,为国际大型赛事的文化传播提供大湾区方案,并为未来大湾区申办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赛事打下基础。

2.4 助推全运会服务治理创新

2.4.1 提升全运会社会服务便利性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破解这一矛盾,迫切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创新驱动社会服务数字转型的战略机遇,推动社会服务领域技术创新,加速医疗、旅游、通关等服务数字化转型[6]。粤港澳联办全运会将创造大量的社会服务需求和机会,以数字技术为全运会聚合数据流,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全运会引入赛事服务管理系统,研发具有“大湾区个性”和“全运会特性”的引导系统和服务系统[7],有助于在全运会期间为运动员、教练员、观众、游客等提供智慧医疗、智慧旅游导航、电子通行证等智慧服务。例如,深圳大运会设置了大运“绿色通道”、口岸改造、增设出入境通道等便捷通关的举措,粤港澳全运会可借鉴深圳大运会的经验,提升全运会通关服务的便利性。全运会借助数据驱动与多源数据融合,将社会服务融入数字化建设,转化为实时响应的数字化服务,有利于形成社会服务的创新模式与服务方式[8]。

2.4.2 形成全运会社会治理模式

社会治理的核心价值目标是追求治理的有效性,这依赖于有效的信息机制,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其中被广泛使用,成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科技支撑[9]。科技创新赋能有助于全运会提升公共数据共享、政府部门协作、行政流程优化等社会服务水平,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现代化治理模式,破除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改变政府的组织形式,形成“用数据对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用数据创新”的全运会社会治理模式。一方面,数字技术赋能全运会有利于打通粤港澳三地政府、体育企业、体育组织等的信息渠道,促进多方主体通过数字化的互联互通效应实现多元治理。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将助力全运会实施大湾区社会层面的风险防范、舆情控制等统筹管理措施。全运会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实现社会治理云管理,以点带面形成数字化社会治理“一张网”,全面实现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跨组织的数字化社会治理互联互通模式。

2.5 实现全运会生态文明共创

2.5.1 构建全运会生态文明发展模式

科技的进步与创新问题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在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与生态和谐统一的核心要素[10]。体育赛事在全社会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大型体育赛事倡导、践行绿色理念,有助于推动各行各业提升环保意识,建立绿色生产方式,形成绿色产业链条。2025 年全运会践行“绿色全运”理念,在赛前、赛中、赛后均贯彻落实减量投入、重复利用和再循环的原则,有利于构建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损害最小化和运营收益最大化的全运会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科技创新为全运会生态文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全运会在赛前积极引进多元化的节能环保科学技术,赛中联通全运会各系统,统筹协调形成宏观调控的绿色环保模式,着力采用低碳技术、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空调调节系统、雨水收集系统等实现节能减排,赛后实施多种资源的再利用,进而提高大湾区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大湾区长远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

2.5.2 建立全运会生态文明治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的民心工程、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生态治理已成为新时代中国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推进传统的生态治理数字化转型、创新生态治理模式以及建立生态治理体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一国两制”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单纯依靠现有粤港澳双方或三方协商机制难以进行区域性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实现全运会生态文明建设整体统筹将成为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步。2025 年全运会发挥体育所蕴含的崇尚健康、倡导文明、保护环境、简约适度的理念,有效提升居民、观众、游客等的生态意识,促进形成“绿色全运”理念,从源头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运用数字技术赋能加强粤港澳政府、体育场馆、体育企业、体育组织等的信息联通,将形成相互衔接、协调统一的全运会环境技术和质量标准体系,实现全运会生态文明政策共同制定、精准实施和协同监督,完善大湾区生态文明治理统筹协调、整体协同和系统推进,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全运会生态文明治理体系[11]。

3 科技创新赋能全运会的实现路径

3.1 科技创新赋能全运会的现状与不足

数字技术早已在全运会的舞台上被应用,如表1所示,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全运会均应用3G 技术实现了场馆覆盖;第十三届全运会采用4G 技术,并开始使用智能化监控、人脸识别等全新科技应用;第十四届全运会则开始使用5G 技术、AR、VR、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打造智慧全运会。从2021 年第十四届全运会的科技创新内容看,全运会以数据资源体系、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七大体系”和赛事管理信息化工程、公共服务信息化工程、智慧全运工程、全运会大数据工程等“八大工程”为核心,打造了全运会信息化建设体系,将5G、大数据、云计算、北斗等先进技术充分应用,实现赛事组织、赛事保障、只能观赛等的智慧服务[12]。随着时代的发展,最新的数字技术将赋能2025 年第十五届全运会赛前、赛中、赛后的各个方面,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实现全运会数字化平台搭建、观赛效果提升、智慧场景服务、智能赛事管控等应用值得期待。

表1 第十一届至第十四届全运会数字化使用情况

然而,目前科技创新赋能全运会仍存在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多城市联办全运会的情况下,各举办城市政府间存在数据流通障碍和信息发展鸿沟,缺乏跨区域的数字化联动机制;(2)以数字化推动产业要素流动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仍有较大空间;(3)以数字化推动全运会对外文化交流较少,全运会国际化程度仍需提升;(4)全运会期间“互联网+社会服务”仍未形成统一体系,全运会社会治理模式需要运用数字技术转型;(5)全运会生态治理建设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数据孤岛等难题,低碳节能仍是全运会场馆的重点关注问题。

3.2 科技创新赋能全运会的应用方向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共享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等内容。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数字化应用水平较为突出。珠三角地区在互联网、大数据、5G 技术等领域具备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香港和澳门在技术研发、人工智能、数字生物等领域形成了多种技术叠加的效果[13]。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互联网、物联网、5G 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元宇宙、新媒体等技术手段上,以科技创新赋能全运会,有助于推动全运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5 个方面的应用创新,主要体现为:(1)以“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推动全运会智能化管理和建设一体化的政务服务平台;(2)以5G 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构建全运会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3)以元宇宙、新媒体技术等搭建全运会本土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传播平台;(4)以“互联网+”、AI、区块链等创新全运会“互联网+社会服务”体系,推动社会治理模式创新;(5)以低碳技术、大数据等增强全运会生态资源配置能力,构建全运会生态治理平台。

3.3 科技创新赋能全运会的路径选择

本文在分析科技创新赋能2025 年全运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提出科技创新赋能2025年全运会的实现路径,并与作用机制形成有机衔接,其逻辑联系如下图所示:

图2 科技创新赋能2025 年全运会的逻辑联系

3.3.1 以数字化推动全运会治理和模式创新

3.3.1.1 实现全运会数字治理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全运会,推动建设智慧型、服务型、创新型、开放型的全运会组委会,统筹协调全运会数据资源的流通,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全运会数据共享。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全运会信息开放共享平台。全运会筹备阶段,在大湾区各城市大规模应用无线网络Wi-Fi 6 技术,构建粤港澳全联通的信息开放共享平台,由全运会组委会实行统筹管理;全运会举办期间,实施全运会各场馆、场馆周边设施等区域的赛事、交通、物资流动、游客观众流动等信息整合,由全运会组委会统一采取宏观指挥和精准施策,并利用大数据对可预见的赛事风险进行防范;全运会结束后,将全运会期间使用的信息开放共享平台保留,并形成粤港澳大湾区赛事信息共享平台,助力大湾区各项赛事实施数字治理。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全运会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全运会赛前,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落实全运会期间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的税收政策,加强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按程序制定优惠产业目录;全运会期间,鼓励相关科研设备进口,允许港澳科研机构因科研、测试、认证检查所需的产品和样品免于办理强制性产品认证,根据优惠产业目录对先行先试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全运会赛后,将全运会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延伸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发展机制。

3.3.1.2 形成跨层级、跨部门机制模式

粤港澳三地“非对称府际关系”制约了粤港澳区域间的交流合作,全运会需构建跨层级、跨区域的机制和模式加强三地的整体联动。一方面,构建跨层级的全运会政府“扁平化”对接模式。以全运会的联办为契机,搭建在中央统筹下由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各单项协会、全运会组委会以及粤港澳地方政府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合作委员会,运用数字技术加强从国家到地方的信息对接,形成由上至下条条贯通、跨层协调的“扁平化”对接机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合作委员会主要针对全运会的全局性、战略性事务进行统筹协调,协调解决全运会赛前、赛中、赛后的重大问题和合作事项,明确全运会赛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方向和重点。另一方面,形成跨部门的全运会多元化领域合作模式。由全运会组委会牵头引领,运用数字技术联通多元化领域的信息对接,形成不同部门间的总体组织和规划,加强粤港澳体育部门和文化、旅游、交通等部门的交流合作,例如,开发集体育、文化、旅游、交通等为一体的全运会精品旅游线路,串联大湾区标志性体育节点,有机融合文化、交通、科技与赛事。粤港澳政府对于跨部门的管理统筹、信息联通和资源整合给予政策和财政倾斜,放松各部门规制,研究不同领域部门间的标准和制度对接,建立跨部门合作的行业新标准和新制度。

3.3.2 实现全运会产业链建构和科技应用创新

3.3.2.1 以全运会优化大湾区产业链建构

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提高全运会的科技创新应用水平,建设高质量的全运会产业主体,引进社会资本壮大产业规模,健全市场化机制,加强粤港澳三地产业联通。科技创新赋能将优化全运会产业链建构,满足全运会产业链转型、建构的需求。一是优化全运会竞赛表演产业链建构。以全运会各项赛事为主体,充分运用鹰眼技术、VAR 回放、AI 裁判、兴奋剂检测技术等完善赛事体系,帮助裁判更好地进行判罚,通过在场馆建设超大8K 地面屏幕等智能化设备为观众带来更直观的赛事体验,并在全运会赛后沿用至粤港澳大湾区各项赛事,以此完善大湾区竞赛表演产业链的转型。二是优化全运会体育用品产业链建构。围绕全运会对器材、设施等的需求,通过数字技术有序梳理全运会所需器材、设施的建设现状,通过智能化车间、自动化设备等实现生产、研发、销售等环节的创新,打造充分体现全运会科技创新水平的智能化器材、设备。三是优化全运会体育场馆设施产业链建构。为全运会场馆加入数字显示屏、全覆盖WIFI、实时数据更新系统、智能外墙、设备控制系统等智能化设施。引入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实现单个场馆内的多项赛事场地迅速转换,提高场馆利用率。同时,充分考虑全运会场馆赛后规划问题,依据消费趋势和结构进行合理布局和改造。

3.3.2.2 创新全运会产业科技应用

粤港澳大湾区在联办全运会期间,通过科技创新加速全运会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应用创新,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全运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全运会“新基建”进程,推进大湾区“新城建”。全运会期间加快部署高速宽带、5G 基站、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赛后进一步延伸推进“新城建”,形成大湾区智慧城建、智慧园区等,拓宽大湾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二是加强全运会数字技术应用创新。在“智慧办赛”方面,为全运会场馆加入智能化设施,建设全运会赛事、场馆、交通、人员流动等信息对接的平台。在“智慧参赛”方面,完善智慧导航、智慧医疗、智慧安防、智慧化餐厅等服务。设置全运会“一票通”技术,加速居民、游客通行效率;运用人脸识别技术、智能指挥系统、智能停车导航等提升入场效率;为器材、设施等物资设置电子通行证,提升通关效率;结合粤港澳三地疫情背景设置“疫情通行码”。在“智慧观赛”方面,充分运用5G 技术强化“铁路技术+5G+超高清技术”移动直播、“5G+无人机俯拍”多维观赛、“5G+AI”智能交互、“5G+物联网”实时互通平台等应用。三是培育全运会数字化消费。建设全运会线上消费交易中心,构建高品质的消费品交易产业生态,以数字化需求为导向培育全运会消费新模式,打造与数字消费发展相匹配的全运会产业发展体系[14]。

3.3.3 打造全运会文化融合和对外交流体系

3.3.3.1 形成全运会元宇宙文化融合模式

粤港澳大湾区应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特色,结合当前元宇宙的发展热潮,着力提高全运会文化传播力度,构建全运会独特的元宇宙文化融合体系。全运会筹备阶段,粤港澳大湾区推动体育部门、文化部门通过全运会加深与元宇宙结合,设计以元宇宙赋能的全运会文化传承、传播、交流形式,例如,将粤港澳三地文化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利用元宇宙虚拟互动空间引导三地居民观看,充分发挥元宇宙连通和传播能力,加强全运会文化交互性。全运会期间,大湾区构建以全运会为主题的元宇宙社交互动观赛平台,运用场景技术向居民、观众、游客等展示粤港澳特色文化,提供虚拟竞技场、观赛迪厅、云上商城、全运会科技展厅等广场,帮助观众体验更沉浸、更自由、更多元的全运会元宇宙。同时,将粤港澳三地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的文化数据汇集,形成全运会文化数据库,规划建设全运会文化交流基地,运用数字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打造“自贸初体验”“文体对对碰”等线上文化交流项目,引导粤港澳居民不断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全运会赛后,将全运会元宇宙社交互动观赛平台改造为粤港澳大湾区元宇宙互动平台,通过不断更新虚拟场景输出粤港澳三地文化,并定时更新文化数据库和文化交流基地的内容。

3.3.3.2 构建全运会对外文化交流体系

全运会举办期间,粤港澳大湾区运用科技创新赋能开闭幕式、群众体育项目等,借助全运会的影响力,实现传播模式创新。一是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通过数字技术充分展现大湾区文化。通过无人机展示具有大湾区文化代表性的多样化图案造型,以直观形式向世界展示大湾区文化;运用LED 大屏展示全运会期间的精彩时刻,并穿插大湾区文化元素进行展示;通过影像、灯光、装置等手段展示大湾区文化建筑的虚拟影像,为观众带来多元化视觉体验。二是全运会设置大湾区特色群众体育项目。将体现大湾区文化特色的龙狮、武术、龙舟、健身气功、太极拳等加入群众体育赛事项目,采用线上参赛、线下评奖的参赛方式[15],在线上通过全运会组委会开发的APP 参赛,例如,全运会马拉松赛事要求选手自行安排参赛时间,只需途径几个大湾区文化场景打卡,并用APP 记录数据即可。三是向世界展现大湾区文化,为大湾区申办国际顶级赛事做准备。全运会组委会邀请国际奥委会、国际足联、国际篮联等国际体育组织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领导人前往现场观看赛事,采用4K+HDR 信号、8K 信号、VR 直播、全景拍摄等实现全球直播,在赛事中运用丰富多样的高新科技,充分展示大湾区文化和科技办赛水平,为大湾区申办奥运会、世界杯等国际顶级赛事打下基础。

3.3.4 构建全运会社会服务体系和治理模式

3.3.4.1 提升全运会社会服务便利性

粤港澳大湾区以科技创新赋能全运会,逐步完善医疗、旅游、通关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在医疗服务方面,支持香港、澳门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主体以独资、合资或者合作方式设置医疗机构,聚集国际化、专业化医疗服务资源。建立“互联网+医疗”服务合作机制,共建全运会医疗联合体。研发基于5G 技术的应急智慧医疗平台、运动损伤智慧诊疗系统、远程通信会诊系统等,提高对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和观众的医疗保障能力。在旅游服务方面,全运会各城市的赛事举办带动居民、观众、游客等流动于各个城市间,运用数字技术打造全运会“一站式”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准确应用到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并推出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城市风貌全览、智能行程规划、美食旅行推荐等便利的智慧旅游服务系统。在通关服务方面,全运会系统推进粤港澳“大通关”建设,有效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利用物联网等智能技术,全方位提升通关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建设,以推出通关凭证、电子通行证等形式使用移动通信技术完成智能化签注申请,完善三地管理部门对进出境申报、物流监控、物资查验等的通关信息共享。运用数字集成技术联通粤港澳三地的规则和标准对接,形成全运会期间体育规则、体育标准的有效对接。

3.3.4.2 形成全运会社会治理模式

随着智慧社会的到来,运用数字技术加快社会治理转型、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是实现社会治理目标、破除社会治理挑战的重要举措。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全运会,将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服务作为社会治理转型的方向,形成全运会数字化社会治理模式。一方面,以科技创新赋能全运会,形成粤港澳政府、体育企业、体育组织多元协同治理模式。打造粤港澳政府、体育企业、体育组织共建共享平台,确认各主体在全运会联办中的角色定位和分工内容,例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搭建与企业、组织合作供给社会服务的政策引导平台、购买服务平台、评价监督平台等;体育企业、体育组织发挥协同作用,搭建与媒体、市场组织、公众之间的交流平台。另一方面,科技创新赋能全运会实施社会风险防范、舆情控制等管理措施。全运会赛前,组委会协调粤港澳各级政府落实智能监控布局工程,为大湾区社区安装宽带铺设视频监控;全运会期间,构建全运会大数据分析系统,上线运行全运会社会治理APP,支持居民上报实时信息,提高社会行为监控效果,运用区块链技术、人脸识别技术、指纹技术等加强对社会参与行为的分析和监督[16]。全运会赛后,形成大湾区社会治理APP,打造便捷的社会服务掌上办事大厅,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民生、保障民生的工作平台。

3.3.5 科技赋能全运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

3.3.5.1 以新发展理念推进全运会生态文明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借助全运会联办契机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助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一是以“创新”指导全运会,充分发挥大湾区科技创新优势,运用高新技术、低碳技术改造全运会场馆设施,推进传统的场馆设施实现数字化转型,切实推进全运会场馆设施生态文明建设。二是以“协调”指导全运会,粤港澳共同组建低碳节能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运会低碳模式,带头践行绿色体育理念,例如,前往赛事场馆采用1 公里内步行、3 公里内骑行、5 公里内乘公交车的绿色低碳出行方式。三是以“绿色”指导全运会,以科技创新赋能全运会绿色低碳产业,积极发展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全运会循环经济模式。在全运会的筹备阶段对大湾区体育场馆、体育公园等进行大面积的绿化行动,加快大湾区体育生态环境治理与绿化建设,扩大绿色体育生态空间。四是以“开放”指导全运会,积极主动扩大对外开放,与国际大型赛事的绿色体育标准对接,树立全运会绿色体育形象。五是以“共享”指导全运会,组委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活动,呼吁居民、游客积极参与,形成生态文明共建共享的氛围。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努力在推动全运会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效,共建生态文明,共享发展成果。

3.3.5.2 科技创新赋能全运会生态文明创新

生态文明数字化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大湾区通过数字化赋能全运会生态文明建设,为大型体育赛事推动生态文明创新提供大湾区方案。全运会筹备阶段,组委会规划直达赛事场馆的交通专线,准备多款纯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设置多个集中性充电场站;为赛事场馆安装太阳能发电、可伸缩屋顶、雨水收集系统等。全运会期间,组委会增加骨干线路列车,并提供APP查询新能源汽车站点等功能,充分鼓励居民、游客低碳出行;运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为全运会场馆提供能源支持,实现“碳中和”;场馆打造可伸缩屋顶,结合数字化空调调节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降低场馆水电资源的使用负担;构建“绿色全运”微信小程序和APP,鼓励居民、游客低碳出行打卡获取碳积分,用于兑换全运会纪念品;打造全运会绿色公益平台,更新赛事绿色体育资讯,并在平台开展“全运有我”等低碳行动。全运会赛后,将各赛事场馆的智能化设施保留,为大湾区体育赛事提供智慧服务;场馆周边设置的智能化体育公园、体育设施、餐馆等作为全运会“遗产”继续造福大湾区居民;沿用直达场馆的专线,提供交通便利服务;将“绿色全运”小程序、APP 以及公益平台改造成大湾区“绿色体育”发展平台,营造大湾区体育低碳节能的生态环保氛围。

4 结语

2025 年全运会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大湾区借助科技创新的发展优势赋能全运会,对于推动全运会成为科技创新赛事典范、助力全运会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程度以及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重要意义。科技创新赋能全运会应与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相一致,以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指引,科技创新赋能将有利于推动全运会体制机制改革、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交流合作、服务治理创新和生态文明共创。数字技术早已在全运会的舞台上被应用,但仍旧存在一些不足,粤港澳大湾区应充分发挥其科技创新优势,推动全运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5 个方面的应用创新。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应以数字化推动全运会治理和模式创新,实现全运会产业链建构和科技应用创新,打造全运会文化融合和对外交流体系,构建全运会社会服务体系和治理模式,以科技赋能全运会生态文明建设和治理。

猜你喜欢

全运会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第12、13届全运会田径项目成绩对比及建议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第十三届全运会志愿者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