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研究

2022-11-26欧阳宇光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数据库特色

欧阳宇光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文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1 数据库建设现状

1.1 物质文化遗产

笔者2021年2月份对河南省各个地区的文化遗产进行了排查式的调查,调查小组分别在百度、知网等一些网站搜索,发现河南省目前能够在网络上搜索到的有关文化遗产的数据库和网站有29个。例如,郑州的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黄河博物馆、新郑博物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洛阳的洛阳博物馆、洛阳唐三彩陶艺博物馆、洛阳牡丹瓷博物馆、洛阳龙门博物馆、洛阳古典红木家具博物馆、洛阳老雒阳饮食博物馆;周口的周口市博物馆、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馆、长军古陶瓷博物馆;其他地市如开封、漯河、平顶山等均只有1个博物馆。从以上调查可见,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黄河文明的核心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建成的有关文化遗产方面的网站数量极不理想。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

1.2.1 图书馆 一种是公共图书馆。通过一系列调研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设更多包含在省级公共图书馆数据库中。以我省图书馆为例,其现有数据库总量为60多个,特色数据库共有19个,包含自建数据库和外购数据库。其中自建数据库8个,主要有馆藏中文图书全文数据库、ilas书目数据库、中州文化揽胜数据库、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新农村致富之路数据库、河南地方戏曲数据库等。外购数据库11个,主要有读秀学术搜索数据库、清华同方全文期刊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全文期刊数据库、国研网全文数据、中华连环画等。

洛阳市图书馆自建数据库有洛阳工业遗产档案数据库、馆藏珍贵古籍全文数据库、洛阳儿歌民谣、洛阳寻根文化、洛阳历史名人、牡丹文献中心、政府公开信息等;自建地方特色视频有河洛大鼓、三弦铰子书、靠山黄等。外购资源有云图数字有声图书馆、世界艺术鉴赏库和超星名师讲坛等。

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医药,曲艺,民俗等。经统计,我省公共图书馆建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中最多的是传统戏剧类的,河南省图书馆建有河南曲艺等4个有关戏曲主题的数据库。此外,还有以“红色文化”为专题的数据库,分别是河南抗战纪念馆、豫西抗日烽火专题片、河南抗战纪念馆、竹沟记忆、“河防堡垒”杜八联、红色信阳等。

我省公共图书馆的访问渠道一般有网站、微信公众号、客户端三种。部分图书馆访问数据库需要进行实名注册和登录,部分图书馆只有馆内读者才能登录,而且需要在馆内局域网内进行访问。

另一种是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虽然是一个教辅部门,但是它却对学校的科研和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评价高校图书馆,不仅要看馆藏资源的数量,更要注重馆藏的质量,衡量其为读者提供的资源的价值[1]。经过调研省内十几所本科高校,郑州大学具有特色数据库,包括珍善本图书、河南地方文献、地方报纸等5个;河南大学有馆藏中文书目文献数据库、馆藏中文报刊数据库等4个。其他高校暂时没有数据库。

从结果上来看,我省高校图书馆对地方特色数据库建设还不够重视,没有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且以纸质为主,没有建成数字化特色资源。值得一提的是,河南师范大学的图书馆官网上发布了新乡地方文献征集函,征集地方史志、谱录、书法、著述、字画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举措为建设高校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数据库打下了基础。另外,在访问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的特色数据库时受到了访问限制,这也充分说明想要更好地继承和利用文化资源,需要高校图书馆开放地域的访问权限,加强地区文化资源的共享和共建。

1.2.2 网站 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离不开专题网站的建设。从中国知网资源总库中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文献编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就是特色专题网站之一,涵盖了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科技文化、器物文化四大类,又分为唐诗宋词鉴赏、传统戏曲、传统绘画、传统礼仪、酒文化与茶文化、中国古代发明、汉字与汉语方言、传统工艺和传统建筑等20多个特色主题库。知识库图文并茂,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资源。不仅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还有微信版,只要注册登录就能轻松实现手机阅读学习。

我省现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和河南文化网这两个网站。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包括非遗概述、非遗项目、非遗传承、非遗文学、活动通告等五个方面。非遗概述列举了我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民间美术、民俗、传统技艺,共9大类55项。非遗项目分为展示类和表演类,展示类包括剪纸、熔画、布老虎、砖雕、汴绣等图片;表演类包括吹糖人、河南坠子、提线木偶等图片,这些图片生动地展示了各种民俗表演。非遗传承分别有传承人、传承技艺、传承基地、非遗文创、法规目录和河南非遗项目这几项。传承人、传承技艺和传承基地采用的是图片加文字的方式介绍;非遗文创也是采用图片加文字的形式,为大家讲述关于文化产品创作背后的故事;法律文件列举了我国还有我省出台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各种实施意见和指导意见。非遗文学分为非遗微杂志、非遗典故、非遗教学三类,介绍了非遗传承人的故事,非遗文化背后的故事、起源以及一些剪纸、叶脉的制作方法。活动通告涵盖了我省有关非遗文化活动的新闻,这些活动精彩纷呈,丰富多彩,体现了我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对推动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河南文化网包括公共文化、根亲文化、文化产业、动漫河南、书风画意、专题汇总、展演看台、河南戏剧、非遗保护、创意时尚、文艺中原、乐舞杂曲、中原访古和图片欣赏14个特色主题库,每一个主题库里又包含了很多大类,诸如介绍我省非遗传承人、传统戏曲、河南民歌、古都名城等等。通过这个网站的特色数据库,能够很全面地了解到具有河南省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河南省数据库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各地资源数据库数量不足且内容单一

虽然现在我省各地市都在筹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但是从各地市已经建成的数据库来看,与我省现有的传统文化遗产的数目相比较,数量远远不够,且非常滞后。据不完全统计,在我省公共图书馆的馆藏中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只占百分之三,其中大多数只是有一个网页链接可以连接到相关的共享网站。这说明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还在初期,只是收集静态的资源内容,比如地方文献的整理,对于活态的传统文化建设还是依赖于地方文化信息的共享,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各地资源数据库中,大多数是内容的堆集,只重视数量,且内容过于单一,主要为一般性的知识普及,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文献资源。内容以文字、图片居多,视频、动画等虚拟性技术手段运用较少,缺乏生动的表现。另外,已经建成的数据库大多界面简单,功能简单,以网站为主的数据库采用的技术落后,缺少个性化的设计,很多信息检索功能缺失,使资源数据库的利用率很低,这对用户体验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2]。

2.2 建设过程中缺乏沟通与协作

由于各地资源分散,资源收集缺乏统一标准,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协作,没有制定统一的收集和录入标准,各地区、各部门都是以自己的标准对资源进行收集、加工、描述,这就造成了各地资源数据库对同类或者相近资源的评价出现较大差异性。有些数据库对资源只有一级描述,但是有些数据库却已经实现了对资源的二三级描述。有的数据库甚至存在资源描述不准确的情况,没有充分尊重传统文化资源概念的稳定性。许多地方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自建的特色数据库只供注册用户或内网用户使用,外网是无法查询到的,这对资源的共享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3 缺乏专业人员

在数据库建设中,资源普查、实地调查、数据录入、资源整合、数据库建设与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环节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由于各个环节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对专业人员的需求就特别高。在数据库建设这一环节,尤其缺乏懂系统开发又懂信息技术的人才,且数据库建设的技术含量特别高,一般需要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这样就造成了数据量建设的困难。在资源普查、实地调查、收集资料这一环节中,也出现了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考古、艺术、美术、音乐、民俗等门类,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大多数工作人员往往不具备这么专业的知识,他们只能通过报纸、杂志、相关书籍、网络等途径去搜集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这就成为了地方开展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瓶颈。

2.4 对地方性知识认识不足

在数字化传统文化保护过程当中,一些学者和设计者对传统文化地域性认识不够,造成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地方性意义。例如,在语言描述的过程中,学者们大多是从地方文献和相关书籍中拼凑出线索,注重书上的记载,却很少去当地与群众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地方民众眼中的传统文化与历史意义,这样就会造成对当地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曲解,使一些口口相传、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化失去原有的历史文化意义。在传统文化分类体系设计时,学者们大多以主观思想对这些文化进行分类,没有切实地考虑到传承人对文化门类归属的地方性理解,他们大多从艺术、历史、美术等视角给予评价,不利于传统文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2.5 数据库特色不鲜明

从已建成的数据库情况看,具备特色专题数据库的不在少数,但是具有特色内容的却很少见到。以公共图书馆为例,大多数选题都为地方文献。我省各地市的特色专题还存在重复的现象,没有将各个地方真正的特色凝练出来。又如高校图书馆,大多数选题还只有学科导航、学位论文库等,并没有结合各高校所在的地方或自己本身所具有的特色进行建设。

纵观河南省高校,本身具备特色专题数据库的就少,特色专题的内容又多为教学参考书、随书光盘、文献检索等。这些是每个学校都具备的共有性资源,不能算作特色资源,而类似于学位论文、学科导航、知网等则是购买的项目,也不能算是特色资源。因此,这些统统不能属于特色专题数据库建设项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路径

3.1 团结协作,资源共享

新媒体时代,信息资源多而分散,传统文化数据库的建设只靠单一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个地方团结协作,统筹规划,在信息技术上可以资源共享,通力合作。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相关部门加强沟通交流,建立数据库统一检索信息,充分实现区域性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建立专门的地方性特色数据库平台,统一编制地方特色文献目录索引,实现网站与网站之间的链接,支持各种用户访问和获取资源。

3.2 统筹规划,统一标准

面对我省数据库建设参差不齐、各自为政的局面,政府可以制定统一的政策和目标规划、方案进行宏观调控,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模式。例如,设立专门机构,用于解决和协调传统文化数据库在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建库过程中矛盾的合理解决,增强各地市之间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的合作和共享。此外,在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时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可以避免各地建库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3.3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建设经费投入

各地市可以通过组织人员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能力,使他们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中所需要的各项专业知识,例如信息技术、网络建设、管理运行等,以便能够应对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3]。还要掌握一些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做好传统文化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录入等工作。此外,政府应当对筹建数据库的地方机构给予资金支持,例如高校图书馆。

3.4 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注重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

我省蕴含着丰富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资源,但是大部分未能充分挖掘。如部分图书馆有着丰富的馆藏资源,但是多以纸质文献为主,有些文献甚至不对外开放,只供特殊需求的人群查阅,这些珍贵的馆藏资源无法转化成为特色数据库建设资源。在新媒体时代,要想打造出真正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数据库,需要工作者深入地方,大力挖掘散落在民间的民俗文化,并收集相关材料、视频、录音等。以河南省为例,截至2018年,全省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13个、代表性传承人127名,省级代表性项目728个、代表性传承人832名,涵盖了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如河南豫剧、太极拳、少林功夫、马街书会、钧瓷等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各地市可以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入特色资源数据库,重点打磨这些项目,定能避免出现重复、特色不特等数据库建设中的问题。

3.5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些是可以共享的,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不存在版权利益之争,例如我国的节日、风俗、饮食等。但是有些传统文化是家族世代传承下来的,如传统的手工艺、技艺、饮食配方等,有着家族习俗和商业利益,含有知识产权,是不能随意共享和下载的。各地在进行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建设数据库时,应在满足用户需要、数据共享的同时,注意保护一些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利益,这些问题需要各地政府和传承人通过法律途径协商解决。

4 结语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西方文化的挑战,传统文化需要通过不同的路径传承发展。河南省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地方特色文化文献资源建设对于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意义尤其重要。本文从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这一创新的角度,结合河南省数据库建设现状,分析了数据库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我们要利用数据库建设这一现代技术方式,将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为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弘扬和发展地方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繁荣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数据库特色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数据库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