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2022-11-26张世军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物流

张世军

(信阳农林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2018年10月,教育部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实施方案中,首次提出“四新建设”,正式拉开新文科建设的序幕[1]。2020年11月,在山东大学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要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大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力度。截至2021年9月,我国本科院校已有1270所,与2011年的770所相比增长了69.35 %,从规模上看,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诞生了一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随着电商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先后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以适应社会和物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2]。

当前,物流专业人才已成为十二类急缺人才之一,缺口高达60多万人[3]。物流管理专业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高校开设以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也在稳步推进,但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诞生和发展,现代物流业面临新的挑战,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促进学科专业融合,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物流专业人才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强化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般远离省会城市,区位优势不明显,师资队伍竞争力不强,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处于一定的劣势。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时间一般都不是很长,实践教学的经验相对不足,而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都是在实践中培养的,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强化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实现错位发展的需要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很多是从高职高专院校升本而来,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具备一定的特色和优势,要想在与老牌院校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不能一味照抄照搬老牌本科高校的办学经验和成功模式,更不能开展与其全面的竞争和赶超,而应根据自身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和资源禀赋优势,寻找最佳的结合点,突出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并长期坚持,打造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如驻马店的黄淮学院就是基于这一理念,成功探索了一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之路,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实践教学发展的典范。

1.2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需要

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易出现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而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第二课堂、学科专业竞赛等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自觉主动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为将来与行业企业零距离对接打下坚实基础。

1.3 促进创新创业的需要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商务的交易额已从2016年的20.8万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3.8万亿元,增长了110.6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14年国家提出创新驱动战略以来,全社会形成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局面。社会不仅需要创新型的管理人才,也需要具有创业精神的物流人才[4]。地方新升本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不但要加大校内校外实践教学的力度,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而培养出社会亟须的高质量物流创新创业人才,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现代物流业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度不高

契合区域经济发展是实践教学的应有之义,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产业规模和市场前景决定了实践教学的主体内容和最终效果。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具体实施情况而言,应结合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实际需求,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经济发展,物流先行。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润滑剂,物流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新发展时期,物流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而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进展却相对缓慢,实践教学环节尤为甚之,往往采取照搬其它老牌本科高校的建设思路,导致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出现“千校一面”的现象: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和方法上,缺乏变革和创新;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上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契合度不高。

2.2 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历史不长,经验相对不足,部分院校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对“地方性、应用型”的定位认识不到位,实践教学目标不清晰,实践教学内容不完整,未能形成一套与新文科建设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很多院校照搬老牌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比重低,未能依据课程体系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造成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重复和资源浪费;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培养不达标,与现代物流业对人才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由于新升本地方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不长,物流实践教学的管理规章制度也不健全,对教师实践教学的监管有缺失,实践教学的效果往往不是太好。加之,学校和二级学院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跟踪监控不到位,奖惩措施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3 实践教学基地利用不充分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时容易出现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未认真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和甄选,虽与物流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大多流于形式,仅停留在物流管理专业认知实习层面,缺少实际岗位的培养和训练;而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横向项目申报、实训教材开发、虚拟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较少。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由于受办学经费的限制,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不够,势必造成校内实训不能完全开出,也不能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有效保障,难以实现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另外,校内外实践基地建成后,承担的实训课程、综合实训、学科竞赛和科学研究较少,对外开放程度不高,难以实现与校内其他学院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造成现有实践教学资源的浪费,导致实践教学基地的效果发挥不充分,达不到预期目标。

2.4 “双师型”师资队伍严重短缺

新升本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青年教师占比一般在50 %以上,很多青年教师刚毕业就进入学校,具有行业背景和取得职业资格与任职资格的教师为数尚少,有任职经历的教师更少,教师整体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够强,对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理解不是很到位。课堂教学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受传统观念和惯性思维的影响,很多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将实践教学仅仅看作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导致物流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应用性不够突出,甚至出现照本宣科、照屏宣科的现象,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尚有一定的距离。

由于新升本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相对较晚,教师数量总体偏少,新进教师的日常课程、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以及科研等任务繁重,学校又未能及时安排新进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从而导致实践教学能力较弱,这些都造成“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严重偏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

3 促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3.1 培养适应区域发展的新型物流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网上购物的持续升温,现代物流管理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当前“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积极把物流实践教学融入社会发展当中,根植地方,服务产业,并依托区域经济的优势产业,科学合理设置物流实践教学项目,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实践教学从“量变”向“质变”的转换。地方新升本院校应依据不同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特点,开展针对性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对冷链产业发展良好的地区,应重点培养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对制造业发展良好的地区,应重点培养制造业物流专业人才;对电商产业发展良好的地区,应重点培养电商物流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区域经济对物流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才能打造属于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在区域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3.2 构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基于新文科建设的具体内涵要求,在物流人才培养定位上突出“应用性、交叉性、融合性”,在物流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上要注重文理融合,体现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实现实践课程体系的重塑、课程内容的重构,倾力打造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的“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交叉融合课程,提升学生适应市场和社会的感知能力、追踪能力和调整能力。在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制订过程中,学校应根据物流专业课程自身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环节,避免实践教学环节的重复,引导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式实践教学向沉浸式实践教学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愿融入日常实践教学中来。除此之外,还要建立一套与物流管理专业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制度管理体系,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监管,保障日常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由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家长、学生等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定期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综合评判,促进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3.3 切实提高物流实践教学基地利用效率

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坚强支撑,学校要给予高度重视。对校外物流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而言,学校要积极与校外物流企业合作,加强与合作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使企业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不仅对学校人才培养有利,也对企业未来发展有利。与企业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建专业师资队伍、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开发实训教材和进行虚拟仿真设计、横向项目联合申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等方面开展更为广泛的合作。另外,学校除了与企业开展新生专业认知实习以外,还可以通过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与企业建立一种有效的长期合作机制,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促进企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对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而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紧跟学科和专业发展方向,根据新文科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大校内物流实践教学基地的投入力度,促进软硬件建设,满足新形势下市场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充分利用现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对物流实践教师的技能培训,做到相关物流实践课程应开尽开。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开放管理制度,提升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开放水平,实现校内资源共享,更好地为专业群建设服务,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参赛水平。

3.4 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培养力度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接触相对较多的群体之一,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也会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的率先垂范不可或缺。针对新升本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缺乏的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加大对物流人才的引进力度[5],直接从行业企业招聘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历的高学历物流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弥补“双师型”教师短缺的局面,提升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第二,与相关物流企业合作,通过选派教师到物流企业挂职[6],实地了解企业的内部运营机制,切实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与此同时,在职称推荐评审、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等方面予以倾斜,形成长效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聘任行业、企业的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一定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或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第四,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青年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和研讨,接触理论前沿和最新实践教学成果,提升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物流人才。

4 结语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而言,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培养适应区域发展的新型物流人才;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构建一套适合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水平,为物流管理专业认知实习、课程实验及毕业实习提供平台,切实提高物流实践教学基地利用效率;通过人才引进、校内培养、外聘等方式,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培养力度。通过上述措施,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契合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新建应用型物流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韩国智慧物流,为了物流产业的革新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打造物流“航母”,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启用公铁联运新布局!
2016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