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文化视域下国产谍战剧的发展道路探析

2022-11-26徐智臻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谍战剧谍战消费

徐智臻

(信阳师范学院 传媒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艺术占领市场,“物欲症”开始蔓延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消费社会逐渐形成。在消费文化视域下,追求物质与享受成为人们的核心价值观,人们将美好生活的幸福指数对标于对物质的占有程度。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的开篇提出:“今天, 在我们的周围, 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1]2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在于“社会的高度商品化”“社会生活的高度娱乐化”“社会思想的高度平面化”,人们的审美观念必然受到这些特征的影响。新鲜事物的生命周期缩短,一切事物皆可商品化,人们对于商品的消费不在于商品的价值,而是取决于其能否带来消遣与娱乐,能否作为一种符号与象征。当下,消费文化主导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和走向,文学与艺术作为时代的呼应,在某种程度上已然沦为消费社会的商品。

21世纪以来,为迎合电视剧市场需求,国产谍战剧的类型创作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诸多变化,叙事模式逐渐从政治话语表达的“宣教性”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化,同时暗合受众对权术力量的诉求,将权谋诡计当作“智性游戏”并作为谍战故事的叙事核心[2]。这种变化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谍战剧的审美创生,但伴随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娱乐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审美客体逐渐被机械化生产并形成快餐式消费。就目前谍战剧所呈现出的整合范式而言,“悬疑冒险”“乱世情缘”成为谍战剧的代名词,“当红偶像”“流量小生”成为热款的活招牌。而作为主旋律电视作品,谍战剧在创新的同时应合理把握红色叙事的移植与重构,巧妙传达革命历史剧中的新型主流话语,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场、愚化观众。

1 国产谍战剧的发展轨迹及叙事主题变化

谍战剧在我国有着较长的发展史,它在历史不同时期发挥着多样的社会功能。20世纪60年代,我国谍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以电影艺术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主题多围绕革命建设和反特斗争展开。宣传性强、政治历史色彩浓厚是这一时期谍战电影的典型特征。因此,这一时段的谍战作品多称为“反特片”,涌现出如《寂静的山林》《三八线上》《冰山上的来客》等许多不可复制的经典。改革开放后,电视艺术随着电视机走进千家万户,逐渐拓宽了人们的审美视野。1981年,我国第一部谍战电视剧《敌营十八年》横空出世,一经播出,获得好评如潮。紧接着,此类题材的电视剧开始大量拍摄,如《诱捕之后》《秘密金库》《特殊身份的警官》等,掀起了一个小高潮。这一时期的谍战剧在主题和剧情建构上,依然围绕我方卧底深入敌后斗智斗勇完成任务来展开。但在剧情设置方面,开始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即在讲述敌我双方斗争的过程中融入人物自己的情感生活。这使得人物形象塑造更具“血肉感”,观众在满足情感释放的同时,也能被电视剧内容表现出来的艺术内涵所打动。这一发展阶段的作品和“反特片”时期的作品,被统称为传统谍战剧。

进入21世纪后,谍战剧的叙事审美发生转向,这是传统谍战剧向新型谍战剧发展的重要标识。学术界根据谍战剧发展过程中主题内容转向和叙事结构的变迁等因素,以新世纪为结点,从纵向轴对谍战剧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因此,相关研究在行文表述上,亦按此界定将谍战剧分为传统谍战剧和新型谍战剧。新型谍战剧在创作主题上不再局限于宏大叙事,而是随着年轻一代受众成为市场消费主体,开始代入励志、成长、情感等剧情元素,使其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期待。同时,欲望、身体不再是不入流的边缘性符号,而是成为艺术创作围绕的热门话题。至此,谍战剧的消费主义意识日益觉醒,消费文化的趋势渐显,追求商业价值的势头也更加明显。同时,当下社会中对人性的探讨和推崇,也促使影视剧创作者更加注重大众的审美趣味,关注作品在传播环节中观众的反馈以及与观众的互动。这些现象都标志着新世纪的谍战剧在叙事主题和人物构建上,有了新的发展意蕴和转向。

2 消费文化与国产谍战剧的碰撞

消费文化的盛行源于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当下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与普及正极大促进消费主义文化的发展和蔓延,同样也是在“审美”的旗号下进行的一次对于经典的重写[3]。随着消费文化在大众文化领域的扩张,消费文化逐渐成为促进文艺创作的强大引擎。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消费文化积极的一面体现在它反映了特定时代下受众独特的审美取向和集体记忆,推动了影视文化领域的发展和繁荣,使得现代媒介文化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其消极的一面体现在它对文化产品的表达,“通常会糅入低级趣味的审丑、猎奇、色情、暴力等因素……,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4]。同时,“消费主义影响下,文化审美庸俗化、内容低质化、道德糟粕化,不利于通过精神生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5]。以“娱乐至死”“流量为王”削弱主流价值观的跟风作品不但导致了观众的审美疲劳,也对受众的精神文明、审美需求和行为引导带来了负面影响。

2.1 消费文化杂糅下谍战剧的审美创生

2.1.1 观众至上,从受众到用户的转向 “受众”从字面上可理解成“被动的大众”,“用户”则可释义为“主动的个体”,从受众到用户的转向,标志着观众掌握消费的主动权,可以自由地对电视剧进行选择。在传统谍战剧中,敌我关系往往处于绝对的二元对立,单一的人物塑造导致了形象设计的扁平化。新型谍战剧的主人公大多被赋予多重身份,对抗阵营也不限于国共两党之间。譬如《伪装者》中的明楼,他既隶属于国民党重庆政府,又就职于汪伪南京政府,还是中共地下党员。而拥有“上帝”视角的观众,一览所有剧中元素,面对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紧凑的故事情节,不再感到有心无力。他们在幕后注视着主人公的选择,期待着故事走向,渴望在预知中收获惊喜。从受众到用户,制片方与观众“摊牌”式的情感互动,不仅增加了剧情的神秘感,也勾起了观众知情后的控制欲。这种由观众掌握话语权的叙事策略,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符合大众文化背景下用户至上的法则。

2.1.2 情感消费,偶像化的人物塑造与观众的情感代入 消费社会语境下的情感,是被消费对象;而偶像,则是观众情感消费的载体,他们的消费价值直接决定了其存在意义。对于电视剧产业而言,偶像的价值就彰显在收视率和口碑上。当下热播的谍战剧主角大多由年轻偶像饰演。例如《叛逆者》中朱一龙扮演的林楠笙,作为偶像,朱一龙是粉丝情感消费的物质载体,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粉丝进行情感消费的文化符号。因为角色在剧中的成长经历,正是现实生活中年轻群体初入职场的情感映射。不仅如此,谍战剧中的人物关系设置,也成为观众情感消费的来源。譬如《伪装者》中角色的家庭关系,不仅舒缓了谍战剧情发展的紧张节奏,也使观众能够更深层次的领悟到“家文化”的传承。观众对于电视文艺的消费,实质上是以情感消费的形式来补足自己的情感缺失,他们在消费谍战剧的同时,也在消费着某种情怀、重温着某段历史。

2.1.3 女性消费与文化认同 消费文化语境内,女性角色被视为一种消费符号,她们以绝美的面容和曼妙的身材搏得男性观众的注目,其实质是以身体为商品,满足观众身体消费的心理需求。随着女性社会价值和消费水平的提升,两性地位逐渐趋于平等,观众的期待视野发生变化,他们更喜欢在影视剧作品中看到符合时代气息的女性人物形象。因此,新型谍战剧中的女性角色打破原有的桎梏,从叙事边缘向中心靠拢。制片商构建容貌姣好、心地善良的女性角色,通过女性的柔弱、懵懂来反衬男性形象的高大、全知。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中提道:“女人的形象,作为供男人凝视的原材料,把这一论证进一步带入表征的结构,增添了父权秩序的意识形态要求的层次,此意识形态正是在它最喜爱的电影形式——幻觉的叙事影片中得到最佳的实现。”[6]例如《麻雀》在塑造女性人物方面,不止于“英雄救美”,反而更多彰显巾帼的英姿飒爽。剧中的李小男拥有独立的灵魂、清晰的头脑和正确的价值观,不仅如此,李小男在处理两性关系上十分理智,并不迷失于爱情,反而将儿女情长搁置于革命理想之后,打破了传统谍战剧中女性角色给观众留下的刻板印象。此外,当女性观众被各大媒体平台定位于“追剧主力”时,性别叙事逐渐成为一种创作共识,女性也由被消费对象转为消费主体,“女色消费”过渡为“男色消费”。比如,谍战剧中的男性角色大多由知名的流量演员扮演,他们自身便拥有庞大的女性粉丝群体。“男性成为被窥视的他者”迎合了女性观众的消费欲望,也展现了女性个体渴望表达自己且与男权抗衡的心理。

谍战剧从电影艺术发展到电视艺术,再从市场化到消费文化盛行,呈现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阶梯式发展、波浪式前进的特点。这些赢得观众口碑和收视率的谍战作品,在创作伊始就立足一定时代的现实生活和历史真实,通过多元化的人物形象构建、多重维度的叙事,转化了观众对传统谍战剧“人物多依据单一的观念和品质行事”[7],“不论他们何时登场,都极易辨认”[8]的刻板印象,拓宽了观众的审美空间,突破了消费文化引领的泛娱乐化桎梏。

2.2 消费文化侵蚀下谍战剧的价值失衡

2.2.1 机械复制的同质化生产 随着影视剧不断被赋予商品化气息,文艺作品的创作也逐渐以占领市场、统领消费者心智为指向,在影像风格的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的引导上渐趋淡化。比如《伪装者》后的跟风之作,就是谍战剧制片商通过洞悉观众的消费心理,积极调整和调动观众的审美趣味,进而显现出的消费文化现象。例如,《浴血红颜》《冰冻玫瑰》等谍战剧表面上剧情多变、风格独特,但其本质还是在复制上一部作品,只是换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角色性别和人物关系,强行插入矛盾冲突。更有甚者,披着谍战的“外衣”演绎着乱世情缘,这些“蹭热点”的谍战剧,虽然收视不错,但反响一般,究其本因,华而不实。所谓“谍战”,冒险和推理是核心元素,紧凑的戏剧冲突和扑朔迷离的剧情发展才是谍战剧的显著特征。人物在艰苦环境下对民族精神的坚守,是谍战剧的独有魅力。机械化生产只能满足观众的快餐式消费,“换汤不换药”的同质化作品,迫使观众无从选择,只得被动消费。正如阿多诺所言:“文化工业别有用心地自上而下整合他的消费者。”

2.2.2 追求商业价值而忽略历史真实 消费主义是一种全球化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追求利益至上,但消费主义移植入国产剧市场内便成为了畸形社会语境的地域形变。谍战剧既要遵守硬性规章,又要满足消费社会的情感需求,因此,在创作中容易陷入资本的陷阱,沦为市场的“玩物”。同传统谍战剧相比,新型谍战剧在人物选角上多采用“流量演员”,因为他们具有较广泛的知名度与粉丝群,能够给制片方带来更高的商业利益,哪怕是部分“鲜肉们”拙劣的演技,亦能引起大量的话题争议,持续为本剧引流添热。此外,新时期谍战剧的娱乐化转型也体现在偶像化的人物塑造上,“男俊女靓”“学霸天才”,高颜值和神技能成为人物特质,对于观众而言,任意角色的审美迎合都将成为其追剧的动力。但刻意赋予角色鲜明的偶像光环,容易同历史真实相违背。比如《小楼又东风》弱化了故事背景的年代感,影像画面基本摒弃写实。男、女主服饰妆容精致华丽,画面唯美,再加上该剧对家国情仇两条线索叙事定位主次不明,使得“谍战”在本剧成为演绎三人虐恋的一个工具,失去了历史的厚重感。

2.2.3 消费升级,“悬浮化”现象严重 谍战剧是一种以悬疑、冒险为主要特征的电视艺术,若增强其宣教性则会弱化叙事逻辑、拖沓剧情节奏,有损其美学规范。因而新型谍战剧在创作过程中时常借助巧妙的空间设置进行隐形的叙事修辞,借符号的逻辑化运作达到意识形态表意的审美效果[9]。但过犹不及,消费文化的杂糅容易迷失观众的审美判断,谍战剧的内涵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场景的精心布置和背景音乐的充分煽情。因此,谍战剧需要现代化的视听元素来满足观众的即时消费。例如《和平饭店》将复杂的人物关联和激烈的戏剧冲突,定位在一个限定的时空里,通过高饱和度的光色对比以及不同景深的镜头拼接,来表现饭店的端庄大气;在画面逼真的既定空间里,各方势力相克相生,看似风平浪静的局面,实则暗潮汹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场景设置能够很好地渲染气氛、加强戏剧冲突,满足观众的视听体验。但消费文化就是凭借新奇表象满足受众的欲望表达,在此情境下,谍战剧的观众将不再看重剧情主旨,只在意“大场面”“大制作”所带来的感官刺激。此类剧作体现了“谍战”的悬疑、冒险等表象,可却丢弃了历史的“严肃”和主旋律的“高雅”。

在以泛娱乐化为依托的消费文化操控下,谍战剧的同质题材作品增多,思想内涵不足,文化价值缺乏,对历史认知的缺失,严重冲击了谍战剧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造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3 消费文化语境内国产谍战剧的定位与走向

从电影艺术发展到电视艺术,再从市场化到消费文化盛行,谍战剧呈现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阶梯式发展、波浪式前进的特点。但当消费文化驱使生产时,消费社会的商品也就背离了原本的使用价值,符号与象征成为文化消费的唯一范式。这样的大众文化丧失了以往的审美性,从市场到受众皆处于消费文化的掌控之中。它将塑造一批毫无批判精神和审美个性的单向度的人,进而造就一种单向度的社会。而无论是主流文化、大众文化还是精英文化都具有一种自性文化价值的特征,在满足消费主义逻辑的电视剧审美创生中,只有消解各元文化的价值指向和批判动力才可能实现文化的杂糅,以达成消费主义的审美创生[10]。“我们看到大众传媒化消费中的意义转向,政治的非政治化、文化的非文化化、主体的非性化都是超越于对内容的‘肆意’重新诠释之上的。”[1]117因此,在未来谍战剧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必须重视主流文化的导向作用,合理使用消费文化,保持主旋律的意识形态,兼顾思想导向性与艺术观赏性,达到价值引导和审美关怀的和谐统一。

首先,国产谍战剧在创作上应正视历史,拒绝架空。国产谍战剧有着以史为据的文学沉淀和悬疑冒险的影像风格,它引导观众对历史的正确认知,承载着对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的人们已经完成了从“受众”到“用户”的角色转变,更加注重受众的反馈效果和互动性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表征[11]。消费文化的肆意侵蚀导致谍战剧在创作过程中不尊重史实,一味追求惊险剧情和炫酷视听,对消费文化的过度迎合,削弱了谍战剧的宣教特性,也消解了主流文化的艺术价值。审美创生应在继往开来中,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其次,国产谍战剧创作要注重对人性的挖掘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文艺生产要坚持为人民写作、为人民放歌,讲好中国故事,更要讲好中国人民的故事。谍战剧属于革命历史剧,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应保持严谨端正的态度。正面形象也要有性格上的缺陷,底层人物也不失多样的侧面,不能一味塑造“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历史人物之所以能在艰苦年代深处险境、与敌抗争,正是因为他们怀有远大的革命理想抱负,人性的光辉照耀在他们前行的道路上。故此,谍战剧在创作上,要深度挖掘剧中角色的人性,直击观众内心,使他们品悟到“谍战”背后的历史意义,而不应让观众停留于剧情和画面所带来的感官娱乐。

再次,国产谍战剧创作需巧妙融入娱乐元素。当下是一个文化交融的时代,各种审美元素汇集在一起,又基于大众文化的消费趋向,谍战剧的创作必然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然而,谍战剧并非是历史正剧,在艺术欣赏方面,观众除了关注惊险刺激的剧情以外,也会注意到人物在特殊年代历尽世事后的情感变化。适当融入娱乐元素,不仅能够缓解谍战剧的紧张气氛,也让荧屏上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此外,鉴于近年来热播的谍战剧主演大多是年轻的流量演员,他们拥有大量的粉丝群体,所以更要加强政策监管,让明星在戏里戏外都树立起积极引导粉丝的正能量形象,也使谍战剧得以彰显其寓教于乐的艺术价值。

4 结语

近年来,伴随消费文化兴起,处于大文娱时代的国产谍战剧,经受着泛娱乐化的冲击和消费文化的侵蚀,催生且促进了新型谍战剧的发展。与传统谍战剧相比,新型谍战剧的叙事模式更加贴近人民生活,视听体验与人物形象塑造更加迎合观众审美,但迫于市场需求,新型谍战剧更容易造成主流价值观的失衡以及受众革命历史情感共鸣的消逝。对于国产谍战剧中所表露出的消费文化,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而是应秉承谍战剧作为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理念。在主旨立意上要以书写革命历史为依托,在剧本编创时必须立足于中国革命的史实,使叙事逻辑符合革命年代的历史逻辑,体现谍战剧作为主旋律文艺作品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彰显新时代文艺作品的与时俱进。同时,新世纪谍战剧想要突破创新不足的窘境进而寻求继续发展的方向,就必须使谍战剧摒弃对权谋诡计的推崇,正确引导观众体会历史人物的艰辛抗战、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以及反思谍战造成的人性扭曲与伤害。使观众深刻明白,无论什么形式的谍战剧亦或是革命历史剧,其最终诉求都是向往和平与追求美好,让尊重历史、品味当下、挖掘人性真善美成为观众的审美对象。

猜你喜欢

谍战剧谍战消费
朱一龙、童瑶主演悬疑谍战剧《叛逆者》
AI谍变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中国梦”背景下谍战电视剧研究与创新
谈谍战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谍战剧偶像化
信用消费有多爽?
多重伪装,反观现实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