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基因融入高职思政教育路径研究

2022-11-23万静茹

关键词:爱国主义思政高职

万静茹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6)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而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和希望,拥有正确的文化观关系着未来中国社会的走向。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和文化观念的主战场,有必要跟随时代主题进行变更。在高职思政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传统文化,让思政教育不局限于课程教材内容,而是不断扩大教学范围,让学生拥有更为宏大的文化视野和精神高度,使思政教育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同时,更有效地解决当前社会风气影响下学生容易出现的道德问题,发挥思政教育的实际作用。

一、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基因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必要

(一)国家层面的必要

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基因,涵盖了国家每一个公民的情感,它是作为中华儿女内心希望国家繁荣昌盛的忠诚与热爱,是外在为国奋斗的言谈举止。爱国主义精神,已在时间的长河中充分融进中华血脉,且代代传承,流淌至今。我国发展至今,成为一个具有多民族,但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家,依赖于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此,基于国家层面而言,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有利于激励人民不忘初心,推动国家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高度统一,同时,还有助于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们在学习中坚定自我的政治立场,形成稳定的爱国统一战线,在生活中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梦。

(二)社会层面的必要

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我国传统美德的根源。现阶段,我国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进行推广,而爱国主义精神,更是核心价值的关键之一。为此,从社会层面来看,可以发现,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强化当代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保障社会和谐发展。除此之外,高职学生的爱国精神培养还可以加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带动集体乃至社会,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共同努力。

(三)学生层面的必要

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基因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并非单纯地进行宣传,而是要将其厚植于心,践行于实际。但是,发展至今,我国的大学生已集中为“00”后,他们的生长环境优渥,受到网络和各国文化的冲击,大部分学生都具有鲜明个性、活跃的思维,然而,部分学生在不良社会风气下,为追求特立独行和新鲜刺激感,摒弃主流文化,没有了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为此,从个人角度而言,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加强学生的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三观,发挥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基因的模范作用,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促进学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基因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一)高职思政教育中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强国志向和民族复兴的梦想,是新时期思政教育重点。高职思政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此,育人是高职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而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奉献精神,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职思政课程致力于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培养,引领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断努力。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基因,其本质在于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由此可见,爱国主义作为道德之源、人性最原始的情感,不仅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还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向上成长。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在高职思政课程中的渗透,应当是具体而实际的行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教学指导,帮助学生实现精神情感到实践行为的转化过程,为此,思政教育正是落实爱国主义外化的现实载体和有力起点。大学生从爱国主义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可以帮助其形成自己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完成高职思政的育人目的。

(二)高职思政教育的文化根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思政教育的文化根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思政教育中加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文化精神,可以进一步升华高职思政教育。爱国主义是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更是我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不畏艰难、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立足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本身,不断渗透优秀的民族文化教育,是新时代对思政教育的要求。在高职思政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回归到历史深处,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大国小家”的爱国主义道德规范,力求用爱国主义精神引领大学生积极向上发展。

(三)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根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走过七十多个春秋,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这为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提供了真实、生动的教学案例,也有助于学生建立国家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高职院校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中国的飞速发展,来为学生讲解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同时讲解关于爱国主义在其中的关键性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之上,激发高职学生的爱国热情,为学生奠定科技报国的梦想,彰显爱国主义的强大张力。

三、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基因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依托教材内容,直观讲授爱国主义传统文化

教材是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主要载体,也是标准化学习的具体实现。为此,通过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的理论灌输,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路径。为此,高职院校教师,应不断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与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源,融入现有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中,让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接受新时期思政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中,可以发现很多的课程内容是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灌输的,这个时候,可以先通过直观讲授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初步了解到“爱国”的重要性。例如,在高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涉及“爱国主义的形成及其内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章节内容时,作为教师,就可以运用直观讲授法,为学生讲述爱国主义的概念、价值及基本要求等理论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为学生直观讲解爱国主义传统文化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对推动中国历史的进步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在思政教育中,利用多媒体设备等让学生观看习近平总书记对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讲话,学习相关理论内容知识。直观讲授的教学路径,其最为主要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理论内容的印象。高职思政课教学,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为此,针对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基因,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中了解,为什么在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中,爱国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进步中又是如何发挥其重要作用的;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基因,对于我国民族团结、国家领土完整等方面有着怎样的重要影响……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让高职学生对爱国主义传统文化,从了解到认可,实现内化于心,进而才能践行于行。

(二)提升教师觉悟,隐性融合爱国主义传统文化

当然,对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材进行深入了解,可以发现,大部分内容是没有直接提及爱国主义思想的,为此,作为教师还可以将爱国主义进行有机渗透,这种教学路径往往是通过隐性融合的方式体现出来的。例如,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时,尽管在课程中没有明确地提及爱国主义传统文化,但是教师可以通过我国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我国人民为解放中国独立自主、为新中国的富强伟大等价值追求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对国家的深厚情谊。《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肩负历史赋予的使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信念”等教学内容,也都隐含着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作为大学生,是建设新中国的中坚力量,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作为大学生,只有以爱国思想为引导,才能使得理想信念具备现实性和持久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提过,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这也与教材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相关内容主题思想一致。爱国主义思想,不应该停留在口号宣扬上,而是要求学生在实际中,将远大、崇高的理想与国家命运相联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心系人民,奉献国家。此外,在为学生讲述“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等内容时,也可以隐性融入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社会主义道德其本质离不开爱国主义,这也是对每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教师可以在其中渗透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在这些章节内容的教授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延伸、阐明,在日常生活中,不违反社会公德,做出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行为,都是爱国表现。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爱国主义思想,并明白,在日常的个人行为中,小的举动亦是爱国情怀的体现。让学生走出爱国主义虚无概念限制,在实际的每一个动作中践行爱国主义。

(三)开展实践活动,实际践行爱国主义传统文化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一般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和课程实践两大模块。将爱国主义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通过实践活动进行融入也是一种重要且实用的路径。“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职思政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体验生活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建立起符合思政教育的情感价值。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根据地等红色基地,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对高职大学生开展一系列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特殊的场所,去切身感受到爱国主义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爱国主义文化基因在我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其次,还可以引导大学生开展与社会热点相关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的抗击战,针对抗疫中体现出来的中国速度、感人事件等,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活动,如战疫征文、相关的主题演讲活动、绘画作品的展览等,通过主题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收集相关素材的过程中,最直接地感受到,在抗疫过程中,我国各阶层人民对抗疫做出的努力,以及通过国家免费治疗新冠肺炎感染患者、普及疫苗等事件,让学生了解到祖国的强大、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以人民至上的领导情怀,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爱国主义文化素养。最后,教师还可以指导大学生在课后,主动进行课外思政书目的阅读,或者通过课外开展相关读物的专题研究。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将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内化于心,课下的拓展可以有效弥补教师由于时间限制而没有讲授到的知识。加之,作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其他知识的学习。为此,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思政课程中关于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拓展阅读,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更多与时俱进的知识点。比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等,这部分的理论知识内容丰富,为大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思政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拥有重要的意义和高度可行性,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漫长的高职思政教育路上,需要教师不断寻求新的教学方式,将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渗透到每一次教学中,持续性地对教育内容进行充实。本文认为,在思政课程中可以通过直观讲述、隐性渗透和实践活动等方式,持久性、广泛性和深入性地宣讲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厚植爱国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梦想,完成高职思政教育的目的。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思政高职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