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研究

2022-11-23葛丹阳

关键词:思政职业大学生

葛丹阳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济源 459000)

在新课改背景下,将思政教育渗透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首要任务。针对课程中蕴含的大量思政教育素材,高校应依据自身教学特色、授课模式合理利用这些思政素材,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用思政教育引领,促使学生明确未来职业目标,学会调节在职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和现实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为社会输送新时代人才。

一、思政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大学阶段是学生从校园生活到社会生活的过渡时期,也是学生学习就业技能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保证在步入社会后能搜寻到适合自身的岗位;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懂得调节好自身情绪,才能在独立生活中面对和解决难题,避免情绪激化。对此,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讲解职场就业技巧、渗透就业精神,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积极性,提升课程教学价值,还能让学生认清当今社会就业形势,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升个人能力,最终实现就业目标。

(二)符合高校教育要求

伴随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教学除了要关注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情况,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知识,举一反三,并且还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培养,达到培养全面人才的教学目标。高校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形式和内容,发现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让学生了解社会就业现状,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认知水平,了解到学习专业技能、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通过高校、教师循循善诱,帮助学生认清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价值,积极主动投入到课程当中,促使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更加贴合实际,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优化高校教育实际意义。只有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引进思政教育,切实发挥思政教育的核心功能,才能够有效引导并帮助大学生完成从学校学子到社会员工之间的身份转换。帮助其明确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及崇高职业理想,构建优质的职业素质与崇高的职业道德,强调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作用。

(三)迎合社会人才需要

当前市场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造成此现象原因除了社会人才招聘要求提高外,还包含了高校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致使大学生培养脱离实际。对此,高校应充分进行人才市场调查,分析出人才需求变化,基于此不断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设置多样实践就业课程,培养学生就业技能技巧,让大学生在就业实践过程中,明白自身专业技能不足,努力提升自我,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1]

二、思政教育融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缺乏思政教育认知

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大多数教师依旧将职业技能、就业技巧等放在课堂上,重点强调学生应掌握此类技能,而未将思政教育相关内容融入其中。在课程授课过程中,多数教师依旧以教材内容为主,重视书本或空泛知识技能传授,针对学生思想观念等引导却避重就轻,将精力消耗在传授学生如何毕业、如何适应职场环境,不但无法激励学生参与课程学习,还会影响思政教育效果。同时,高校教师对思政教育工作了解不彻底,在制订教学方案时未能处理好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无法引导学生了解真正内涵,致使课程教学质量较差。

(二)课程目标设置影响

高校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标设置时,过于将重心放在就业技能和技巧教学上,这主要是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大学生就业率是其中重要指标,关乎着高校生源数量与质量,对此高校本身对就业问题十分关注,将课程教学目标放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率上。在此情况下,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教师关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以此来帮助其更好就业,提升高校就业率。但这也导致高校忽视学生心理教育,面对变幻莫测的职场,大学生将面临诸多压力,倘若未具备强大的内心,则难以抵抗职场中面临的困境和难题,进而对职场产生抵触、焦虑心理。[2]

(三)教学内容形式受限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思政教育工作融合是为了更好适应当前社会环境,对课程教学的一次尝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仅从课程实施方面入手还不足以实现教学目标,还需对课程内容、形式进行更新与优化。针对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途径越多,学生对信息需求越高,单一教材授课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虽然课程相关教材不断更新,但尚未突破传统教学瓶颈,一些教学案例早已过时,教学实践更是与当前社会实际需求相违背。教师照本宣科讲述教材内容,难以引起学生共鸣,无法体现出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育人价值。

(四)师资队伍能力薄弱

当前高校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教师队伍思政理念、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反映出高校教师培养机制不完善。同时,也许高校这一课程是由辅导员进行授课,但在招聘过程中,不严格专业把关,使得辅导员队伍专业多样化,从事思政相关人员寥寥无几。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在多数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思政教育无法渗透进课堂中来,主要是由于教师对思政教育工作认知不全,错误地认为思政教育工作应由专业教师负责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三、高校思政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有效途径

(一)挖掘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元素

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符合新时期社会市场对人才的新要求。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是改革重点,根据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凸显思政教育元素,利用这些元素来助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第一,高校及教师应深入探索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不能简单模仿其他学习,应考虑如何将这些思政教育元素物尽其用。教师应有目的地、具体地针对班级内学生实际情况,优化和改善教学任务和目标,采取合理教学方法将其传输给学生。同时,在搜集思政教育教学资源时,充分发挥出思政教育资源具备的功能,将教学重点放在强化学生责任担当意识上,促使学生具有深厚的思想和文化内容,积极引导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体现出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比如爱国主义精神,教师便可列举国家近期科研成果,让日常不关注新闻焦点的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促使学生群体渴望为国家发展贡献出一己之力。第二,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需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探索多样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可利用互联网平台,收集有关思政教育线上教学资源,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培养良好职业兴趣,摆正自身学习态度,有着创新和钻研不竭动力。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职业价值观念时,应指导学生形成个性职业观念,懂得团队合作,具有强烈团队协作意识。比如,教师可带领学生一同观看女排相关视频,通过在课堂中引入女排精神,借助女排中团结合作的精神与奋发向上的勇气,强化高校学生团队合作精神。[3]

(二)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

高校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目标设置时,不能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还需要考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第一,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意义,不仅是传输职场技巧、职业技能,也是培养学生养成职业道德素养、思想政治素养的全过程。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将其充分体现在课程教学各个环节中,将其中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等思政元素贯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各个知识点中,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培养出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有追求的“四有”大学生。第二,教师应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实际情况,筛选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选取符合时代潮流的元素将其融入到课程中来,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内容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同时,针对当前互联网带给学生的冲击,对学生明辨是非能力提出新要求,在探索未知事物过程中,学生会面对各种各样数据信息,要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和观念筛选和分析数据,挑选出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实现用知识提升自我能力。高校针对思政教育工作的不确定性,应创新思政管理机制,通过在校园网站中发布公信力强的正能量信息,避免学生因认知不足出现造谣传谣现象。

(三)丰富高校课程教学方式方法

第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思政观念,清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文化内涵,灵活设计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方式,凸显出职业道德素养等思政元素,实现思政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有机结合。比如,教师在开展课程过程中举办破冰活动,即将学生划分至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活动,能有效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体验到团队合作。在后续教学中,也可采用此种形式,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团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身的观点和想法,找准团队定位。第二,教师应把握思政元素着力点,重视思政教育与职业技能、职场技巧的融合度,促使思政教育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通过强化思政教育元素渗透力度,引导学生在职业技能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正确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第三,教师应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相关专家学者举办的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或者进入与高校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学习,进一步体验职场环境。高校可以邀请优秀校友进行职业人物访谈,让其带领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注重的地方。第四,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心理、思想变化上,可采用线上交流互动、线下密切关注,了解到学生的真实需求。同时,高校应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赛事,鼓励学生踊跃报名,在比赛中交流学习与进步,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4]

(四)提高教师课程教学创新能力

随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本身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第一,高校应重视思政教育人员责任意识和思政素养,应定期开展和组织教师参与专业技能培训活动,邀请专家和学者召开讲座,提供外出学习机会。通过对教师队伍思政工作理论基础、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培训,能有效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有助于思政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机融合。第二,教师应积极提升自身思政水平,通过互联网学习,参加高校培训教育或者社会研讨会等方式,积极主动探索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通过将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教师能够将思政元素合理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从精神层面引导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

人是影响教育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对于学生的思想及理念教育,要从人的本质出发,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有效落实高校思政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影响作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完成学生的思想理念疏通工作,强调大学生思政教育观念,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思政教育活动。精准掌握课程教学影响力,积极延伸思政教育平台,落实“走出去”发展战略,实现校内教育与社会创新的有效对接。教师要具备创新教育思路,明确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才更好地流入社会,并为各社会行业发展提供服务。在这一核心人才培养理念下,教师要重视思政教育工作的课题能动性,借助校内广播、讲座与海报等信息传播媒介,宣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重要性与价值。在尊重大学生个体特质、专业知识及兴趣爱好的基础上,了解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促使教育主客体掌握教育意义,为有效开展高校思政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的融合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通过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不仅能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能渗透职业道德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为学生未来就业夯实基础。基于此,以保证高校培养出专业强、素质高的优秀人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思政职业大学生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