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路径探索*

2022-11-23许世东赵宗恒杨焱肖雪

关键词:研学旅行核心

许世东 赵宗恒 杨焱 肖雪

(1.四川旅游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0;2.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0)

核心素养是在当今教育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提出的教育新概念。研学旅行就是学生通过集体的旅行及食宿等方式开展的探索性学习和体验性旅行相结合的创新户外教育活动。核心素养与研学旅行课程的融合体现了教育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开辟了一条培养新时代高层次素质人才的重要路径。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2014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意见表明,现今人才培养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发展新时代的新型人才。2016年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近几年,学者们对核心素养的内涵众说纷纭,笔者结合前人研究以及当前各界专家的探讨,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进行不同阶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方位发展的一种能力。核心素养既是学生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体现,也是评判其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坚持创新理念,强化学生民族观念,挖掘学生内在潜力,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二、核心素养融入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可行性

(一)中小学研学旅行与核心素养的目标耦合

一是注重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培养。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核心素养与研学旅行融合发展是必要且可行的。基于核心素养视角开发的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该课程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促进学生挖掘并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增强学生对事物的独立思考,在实践中汲取经验和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二是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培养。相较于传统的学校教学的环境限制,研学旅行的教学环境更为丰富。其教育场地可以是周边的博物馆、红色革命基地、科技馆甚至是常见的动植物园等,教育材料往往就地取材,身边的万事万物皆可。通过研学旅行将自然和社会进行融合延伸,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和探索,增强他们在人文、科学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季节更替的变化和自然界中动植物间的神奇联系,从书本到现实,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世界;在接触神秘大自然和社会各类纷繁的人和物中,扩展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研学旅行鼓励学生走出传统课堂,在旅途中主动探索,在实践中积极寻找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爱上自然科学。

三是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传统学校在教学知识时,一般注重间接经验的传递,而直接经验的传递较少。在研学旅行途中,学校可以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转移到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的教育上来,依照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发展不同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实行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同时,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也能使学生健康成长。在研学旅行途中,知行合一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探索性。在研学旅行这一实践过程中,运用现有的条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直面其中的挑战。教师也可在这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创造性想法,由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二)核心素养融入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实条件支持

近年来,与研学旅行相关的国家政策、地方政策陆续颁布,研学旅行也因此迎来了发展契机。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其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计划,为研学的发展打下基础。紧接着,教育部等11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推进了研学旅行的发展。2017 年教育部发布的最新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让学生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基于核心素养视角开发的研学旅行课程恰与国家要求相契合,尤其在“双减”政策提出后,研学旅行成为避免应试化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疫情得到有效防控,经济市场稳定恢复,群众消费水平回归,并更加重视身心健康以及生活的体验感,从城市走向郊野、从课堂走向自然的研学旅行成了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投资,拨付研学经费,促进学生研学课堂的健康有序开展,旨在为国家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可见,创新研学旅行课程,是促进我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措施。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构建方法

(一)与学科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在研学旅行课程中,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最明显的标志是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自身实践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研学旅行是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论性掌握充足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实际进行充分分析,有目的、有计划并预设实践结果进行设计开展,从而达到启蒙或激发学生某一特定核心素养能力的目的。其中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在实践前,通过校内课堂学习,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充分掌握,夯实参与研学课程的理论性基础;同时研学课程制定者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要,就某一项特定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制订相应的研学课程计划,设计相关环节,创造情境,激发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2.在实践中,通过研学课程制定者与指引者引导,学生在自然、人文环境中自主探索,验证与探讨学科知识的真理性和其他特性,从而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动手与思考的能力,还能在这一过程激发学生某一特定综合素质能力。

3.在实践后,通过讨论或对话等形式,在课程制定者与指引者协助下,学生对研学旅行中所见所想进行总结分享,将在旅行中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观点。由此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其理性思维与科学精神,提高学生逻辑思考能力与创造创新能力。

(二)与地区特色相结合,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研学旅行应当结合当地的地区特色而进行。不同的自然风光和不同的区域特色,所开展的研学内容也不同。例如历史革命特色、民俗文化特色、工业遗产特色、山川海洋特色等,依据当地的特色,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通过各式各样的教育环境与教育题材更加生动地展现知识文化的魅力。跨地域跨时空的研学旅行,便是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接触中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基础,利于学生自主发展,形成社会参与性。同时,基于不同区域的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一代代与自然共生的“美丽中国人”与建设家乡的“实干人”。身处大自然环境中,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含义,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身处特色人文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不同节日风俗的体验,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厚植家国情怀,立志传承好、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四、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路径建议

(一)因龄而异制定合理的研学课程

与普遍的中小学研学旅行相比,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更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制定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研学课程。

在小学阶段,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因此,小学阶段的研学课程不仅需要合理规划时间,也要将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作为主题内容开展活动。在课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强调对事物的注意力和观察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水平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处在矛盾的青春期。因此,中学阶段的研学课程应该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寓教于乐。将生活与课程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培育学生时代观念和民族意识。同时应紧跟时事,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开发专业化的研学旅行团队

根据整理统计得知,目前大多数中小学开设的研学课程的负责人多为学科老师兼任。由于该类老师教学任务重、时间精力少、讲解水平不高等原因,学生综合素质开发的效果未能达到理想预期。因此,核心素养下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发展应注重培养和开发专业化旅行团队,让专业人士做专业事,做出专业效果。其中团队应具备以下老师:

课程制定老师。此类老师自身要具备较高知识储备能力,具有较为开阔的眼界,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教学目标的要求制定有益的课程。在制定研学课程时,该类老师要发挥创造思维,不仅依据团队学生特点,还应与研学地方的地区特色相结合,因地制宜,做到每个研学课程活动都有不同的吸引点和创新点。

讲解老师。此类老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具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在遇到孩子们的古灵精怪的问题时,既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又能以孩子们理解的方式和话语将知识讲解出来。在讲解过程中,此类老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安全秩序维护老师。此类老师应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动向,要时刻对孩子们的安全有高度警惕性。在制定研学活动路线时,该类老师制订安全保障方案,要时刻注意途中安全情况,保障学生的安全。在研学课程中,该类老师也要向学生普及安全知识和急救方式,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危机处理能力。

(三)丰富研学旅行课程形式与内容

我国历史悠久,有着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具有的独特性、地域性、民族性和传承性可与研学旅行的实践性和教育性充分结合。开展以非遗传承与发展为核心的研学旅行,不仅能强化学生对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兴趣,对于鼓励学生更好保护和推广传承优秀民族民俗文化遗产也具有重大意义。不断创新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促使广大中小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趣味性和历史地域性,持续提升学生对非遗的热爱与重视,从而使更多人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推动其保护性开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相关知识以寓教于乐的互动教学方式广泛地传递给广大学生,实现广大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主动参与学习,最大化发挥出非遗的文化宣传教育功能和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功能。

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开发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须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多样性、独特性等特点,结合区域发展特色,创新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同时,应重视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的重要地位,合理借助国家政府、行业与市场的无形与有形力量,挖掘研学旅行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将核心素养与中小学研学旅行合二为一,推动研学旅行健康生态发展。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路径
快乐研学之旅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