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中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设计的三个关键性环节*

2022-11-23孙欣

关键词:议题价值教材

孙欣

(江苏大学 江苏镇江 212013)

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活动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老师在现实的教学设计中往往面临着一些困惑,如,如何实现议题引领价值导向与引导课堂教学相统一的要求?如何平衡情境的服务功能与价值功能?如何协调活动开展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之间的关系?等等。

一、议题设计必须实现引领性、贴合性和可议性的有机统一

议题是议题式教学的“灵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这也要求一堂好的议题式教学课必须有一个好的议题,它要能将引领价值导向的作用与引导课堂教学的作用统一起来。如何实现议题的价值引领?最先要做到的就是让议题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议题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主要是指议题的设计要充分关照到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之达到社会发展的要求。“引领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这一要求体现在议题设计上就是需要议题具有引领性。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承载了更多的价值引领的功能,而正确价值观的传授、引导不能只体现在思政课具体的课本知识上。议题的设计作为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尤其需要发挥好价值引领的作用。而发挥议题式教学这一作用,需要注意采取合适的表达方式。如果设计的议题只是刻板机械地重复课本知识,很容易引起正处在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削弱思想政治课中议题式教学的效果。因此,议题的设计应该采取更加合理的方式,通过合理设置议题的待讨论之处,使其有指向性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通过纵览古今、横看中外等多角度的对比,从而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问题的理解和认同。

议题的引领性不可能只关注议题自身,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紧密结合教材、学生和现实社会。换言之,就是议题设计需要具有贴合性,能够贴合教材、学生,并关照到社会现实。

议题与教材联系密切,议题的内容脱胎于教材。设计巧妙的议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中传授的知识,反过来,教材呈现的相关内容能够帮助议题实现价值引领的目标。教材内容的排列组织极具系统性,因此紧密贴合教材,依据教材设计的各框议题之间、各课议题之间、各单元议题之间会形成了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构成逻辑严密的议题体系,最终由各单元议题的讨论清楚地论证每本课本所要论证的重大议题,如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讨论“社会主义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什么要一脉相承、与时俱进”[1]等议题进而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好”这一议题。

议题设计需要贴合教材,用自身串联起教材教学内容,用教学内容突出价值引领。但议题设计只关注教材、只关注“教”是不够的,还需要关照到“学”,只有学生真正学会了,课堂教学过程才算真正完成。所以,议题设计需要关注到其受众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在认识、情感上存在的发展不成熟、不充分、不均衡等特点会对思想政治课带来深刻影响。议题的设计需要考虑这些特点,将议题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避免议题设计内容与学生以往认知脱节,而无法实现促进学生持续稳定发展。

议题的价值引领不能只存在于理论辨析里、只停留在课堂中,更需要使它落到现实社会中去,在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时发挥作用。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的目光不能被局限于课本之中、课堂之内,需要认识到学生是处于社会中的人,这样在议题设计时才能够自觉关注现实社会,贴合现实社会的发展状况。议题关注现实社会、贴合社会是指议题不应该刻意追求“高大上”,以至于使自身“不接地气”。脱离现实的空洞无实质内容的议题的讨论会让学生们在思考时,无法借助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经验,并且在这种议题下讨论得来的结论得不到实践的验证,其正确性、科学性也无从检验,往往使学生陷于迷惘与困惑,使议题的价值引领作用大打折扣。

因此,教师在设计议题时需要考虑是否贴合教材内容,是否贴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议题是否贴合社会生活。通过关注教材内容、贴合学生认知特点,实现议题在思想层面的价值引领,将议题结合社会现实,将议题的价值引领作用延伸到现实社会中去。

为了实现议题的价值导向的引领与对课堂教学的引导统一,使议题的引领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还需要考虑课堂教学本身。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议题式教学中同样如此。议题实际上是承载了教师的思想在与学生进行对话,呼唤学生对议题进行回应。而要想学生对议题进行回应,需要做好议题的设计,使议题具有可议性。议题可议性的达成不仅需要教师设计时关注议题本身,还需要关注学生。从议题本身来说,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争议,即议题的答案应该不是确定且唯一的,这样才有在课堂中展开辩论的客观前提。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议题应该主要是这一阶段的学生仍然存有疑问并有能力解决的内容,超出了学生能力范畴的议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议题的“三性”明确了议题设计的要求,而这三个方面的要求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引领性是实现贴合性和可议性的根本要求,任何一堂思政课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贴合性是实现引领性和可议性的基础,只有议题的内容贴切,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政课价值引领的作用,才有可能进一步考虑议题的可议性;可议性是实现引领性和贴合性的前提,只有议题可议,学生才能够在教师提供的情境里对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开展相应的活动,议题的引领性和贴合性才有处谈起。因此,一节成功的议题式教学课在议题设计方面必须要坚持引领性、贴合性和可议性的有机统一。

二、情境创设要在重视内容的价值性、选择性的基础上,兼顾服务性

情境的创设与议题的确定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情境的创设是为了使议题的提出有所依托。换言之,即情境承载着议题,推动着议题的切入和探究。[2]除此之外,情境还承担着联系议题与课堂活动,使议题真正落实到课堂中去的过渡联结作用。因而,情境需要进行精心创设,从而促进课堂教学平稳有序地开展。

情境本身就是展示知识的平台,创设情境的材料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所以,选择的材料内容本身也应该具有教育价值,情境的设置需要充分考虑其材料内容的价值性。在中学思政课中,教师常常采用时事热点作为情境材料。以时事作为情境材料对教材进行及时有效的补充拓展,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社会现实,紧跟时代潮流,使他们不至于成为“象牙塔里的人”。但是,关注时事热点、紧跟时代潮流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历史作为情境材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历史内容的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政史不分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通过历史事实来证实其正确性。如果脱离了历史,空洞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会由于缺乏说服力而沦为单纯的说教。所以,议题式教学的情境材料要重视挖掘有教育价值的史实,如想要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好”,可以结合改革开放相关的历史事实进行探讨。

为了更好地体现情境内容的价值性,还需要对情境的构成材料进行选择、裁剪,即情境在创设时需要有选择性。而在对情境的内容进行选择、处理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平衡选择、处理情境的构成材料与保留情境材料的完整真实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教学中呈现的情境多是经过刻意处理的,常常会删去授课教师眼中干扰性的、与主题无关的信息,这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创设内容,学习知识。但是,教师不当处理情境可能会因其丧失了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而显得不切实际和荒谬,从而招致学生的轻慢与抵触。除此之外,对情境材料的不当处理也会使情境的价值性降低,学生通过情境这一教育资源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了。因此,需要教师尽量保持情境的真实完整。但保持情境的真实完整,并不意味着一字一句复刻现实。完全遵照现实,不进行艺术的加工不仅会造成教师精力的浪费,还会导致学生在认知、心智、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的情况下,面临超越本年龄层次的问题,而学生会由于不能处理这些问题而产生无力感,长此以往,将严重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情境的选择、处理要力争做到真实与精简的统一,充分发挥情境本身的价值。

跳出对情境本身的关注,从议题式教学中的情境与其他构成要素(包括议题、活动等)的关系来看,情境虽不居于中心地位,但议题式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情境的服务功能。因此,情境的设计需要关注服务性,情境的服务性是指情境需要服务于议题展开、服务于活动设计。情境服务于议题展开是指情境为议题“作注”,情境在生成、展开中突出展现议题中的矛盾,为学生思考议题提供落脚点;情境服务于活动设计,指情境为活动的设计提供了蓝本,活动在情境的指挥下设计开展。因此,可以说情境承前启后服务了整个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过渡作用。

在情境创设环节中,在内容上需要充分挖掘情境构成材料的教育价值,在结构上,要突出情境的服务性,使情境服务于议题提出与活动开展,实现议题到活动的顺利过渡。只有同时兼顾到情境的内容与结构的作用,才能创设出合适的情境。

三、活动设计要注重促进知行转化

在活动设计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加深学生对思政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促进“知”向“行”的转化,实现知行合一。这一步常常作为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标准。学生掌握了思政课中的知识,能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只能说教学活动成功了一半,想要教学活动取得真正的成功,需要学生自觉地将课本的知识转换成现实的言行,践行善的行为,抵制恶的行为。而要想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需要学生认知到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原理、理论、观点等的正确性,还需要学生能够将理论与现实建立联系。这就要求设计活动时,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在议题讨论中让学生充分争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起活动与现实社会中的相关事物的联系。只有学生在活动中真正认识到知识的正确性,才有可能发自内心地去认同并将其铭记于心;只有学生发现了活动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去践行。当我们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理论到学生行为的转化与提升,才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成功。

在活动过程中,多样的活动形式推动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并促使思想政治素质通过日常行为外显出来,从而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在议题式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议题设计、情境创设、活动设计都涉及教与学的结合,但是在不同的环节中,教与学又各有偏重。议题设计环节主要属于“教”的范畴,需要教师在课前预先了解学情,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好恰当的议题,使议题对课堂教学开展真正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情境创设需要坚持教学并重,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协作来完成。教师借用社会现象、实践体验、历史事实等具体情境表达议题中的冲突,让议题中的冲突落到实处,而学生在情境中加深对议题的理解,对活动的设计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这一环节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发挥了承继议题设计、开启活动设计的过渡作用。在活动设计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学”。通过活动的精心设计,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学习技能、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促进知行相互转化。活动设计环节是整个议题式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从整个教育过程来看,它又起到了深化知识理解、总结课堂教学的作用。

议题式教学突破了长期实行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能力、兴趣等多发面发展的限制。它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通过议题感知、情境理解、活动参与等形式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议题价值教材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教材精读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粒米的价值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