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策略探讨

2022-11-23段月让

关键词:审题解决问题数学知识

段月让

(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第七实验小学 河北沧州 062550)

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遇到问题时能够快速解决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在小学阶段属于十分关键的课程之一,它本身就有着很大的思维逻辑性和抽象性,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管理工作时就应该把对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着重关注开来,这对未来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影响。这样助于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同时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与效果。

一、现状

认识中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现象,是当前深入研究我国中小学素质培养与解题能力训练的主要前提条件。在目前中国的小学数学素质培养中,因为受到应试教学的严重负面影响,数学教育的方式通常是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的教学,老师往往更强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因而往往对数学课程本身实用性的特征有所忽视,这也导致了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一般是机械式地掌握知识。但是,小学教师往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缺乏关注,因为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是个很漫长的过程,不少老师在这方面的耐心都不够。这也是目前阶段小学数学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二、提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教师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够促使学生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升学习的兴趣,并且可以促使学生未来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教育过程中,绝大部分数学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式都是灌输式的教学,而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但趣味性降低,同时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没有提高。所以,老师改革了教学模式,更重视小学生综合解题能力的提高,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也是素质教育下学生对老师的需要。[1]而且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不断做出转变,因为需要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创新需求。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来说,也要重视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是至关重要的。在小学数学这一门学科中,学生务必能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实现对这些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这样才能体现这些数学知识的价值,所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关键。

另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基于学生个人发展需求所做出的一项决定。对这一项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有更好的表现,遇到问题时,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这一要求,通过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来实现,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这一项能力,可以让数学课堂变得更灵活,而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也会更强,他们会从解决问题、能力提升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就,而当他们看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这些成就之后,学习动力会更强。这样一来,就能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充满热情,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课堂互动质量增强,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会得到提升。

三、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

(一)关注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特别浓郁时,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解题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就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数学课堂教学既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也是一种交流的过程,要求教师重视与同学间的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种和谐、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进而提升授课的学习效果。[2]所以,教师在训练小学生解题能力的过程中,可采用创设情境教学、举办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学,比如在教授学生《数学与购物》这节课程时,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同学们,老师家里最近要装修,需要更换家电,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家电商城里购物好吗?”教师可以把各种各样的家电图片和价格使用幻灯片播放给学生,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家电的价钱是多少吗?”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然后再请学生起来说一说。这样的教学过程,与实际生活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探索知识的能力。

另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的高质量互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实际内容多提问,以提问促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不再被动地学习数学知识,而是在老师的启发下,更主动地去探索,实现深度学习。就是可以在课前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能迅速进入这一节课,在课堂中讲解重难点知识时,设置启发类的问题,让学生能不断地思考,最终获得这一部分数学知识。在一节课重点知识讲解完毕之后,还可以设置随堂测评类的问题和学生互动。这样能便于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在这一节课上的学习情况,而这些方式都是师生之间开展互动的好方法,通过这样的锻炼,也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充满兴趣。

(二)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问题,提升审题能力

准确地理解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合理地认识题目的关键在于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找出问题中的关键点,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3]但是日常教学中,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往往容易被忽略,审题能力也成了许多学生的薄弱环节。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指导学生把握问题的重点,找到其隐藏的条件,在完整地理解问题条件的前提下,再解决问题。

审题能力的训练,是要进行长期系统的锻炼的。首先要求老师能激发学生的审题意识。在老师讲课过程中进一步地反复强调每个学生审题的重点,并通过答题的内容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意识和读题的能力。然后,老师也要把一些基本审题的方式教给每个学生。通常审题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四个环节:第一,读题,每个学生对试题的难度做出大概的判定,从而正确地掌握答题的基本要求。第二,标记问题,把试题中的重点因素进行标记,将关键词圈出。第三,思索问题,根据试题所提供的重点信息来思索每个学生解题的基本思路。第四,复述问题,学习者在复述的过程中看有没有老师对某些关键的信息忽视了。在这四个环节的指导和锻炼之下,学习者可以算真正地完成了审题的环节,而这样的教学可以教会学生更准确地理解题目,同时也为解题奠定很好的基础。

在数学这一门学科中,有一些题目会设置一些陷阱,如果学生在读题的时候不注意,很可能会被这些陷阱蒙蔽双眼,导致解题失误。常见的陷阱类题目有以下几种:第一,简便方法型。这一类限定题目,也可以称为鱼目混珠类型。比如:75-75÷150=0。在面对这一算式时,学生可能会图简便,选择比较直接的解决方案,但是往往会被错误引导。第二,逆向思维型。小学生在解数学题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思维定式,如果不注意破除这种定式,很可能影响自己思考。比较典型的如见到多这个字,自然会想到使用加法;如果看到几倍这个字眼,就会想到用乘法。比如这一题目:鸡有30 只,鸡比鸭的三倍少6 只,鸭有多少只?学生如果存在思维定式,很可能列出这样的算式,30×3-6=84 只。这就是明显的因思维定式所造成的错误。第三,多余条件这一类题目是比较常见的,在题干中往往会有一些干扰信息,这些干扰信息中蕴含的数字信息反而较多,但是没有实际作用。由于学生平时在进行数学题目练习时,遇到的题目中每一个条件都是能用到的,所以他们很难想到在数学题干中会有一些信息是用不到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想将这些信息全部用到,这样就会导致解决问题失误。这一方面反映的是学生审题不细致,另一方面反映的是学生对于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没有真正掌握。可见,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审题能力是多么重要。

(三)情境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但由于自身认知以及分析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在进行具体的学习时一般对具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很难掌握,想要他们灵活地运用知识来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更是难上加难。在此基础认知上,老师还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利用一些录像、照片、动漫等元素,给学生们创造一种有趣味、探究性、娱乐性极强的数学课堂情境,并根据课堂的具体内容,给出一定的数学题目,以指导学生们展开更广泛的练习和思维。[4]这样可以训练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会对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所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能让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更强。而学生一旦身处这种良好的氛围中,他们的学习情绪高昂,思维也会变得更灵活,解决问题的效率也会更高。而且情境的创设,可以增强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的意识。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更能感受数学知识带给我们生活的帮助。

(四)合理运用错误资源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数学的错误是常常发生的,教师对错误的处理方式不同对小学生解题能力培养效果也会有所不同。[5]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采取批评的方式来处理小学生的数学错误,这样的方式会严重地打击到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长期下去会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降低。若是科学合理地使用错误类型的资源,或者利用中小学生经常存在的差错类型资源对小学生进行解题能力的训练,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学生小明的妈妈带着他一起去市场买菜,一共带了68 元,买食物花掉了49 元,买蛋糕花掉了15 元,那么小明的妈妈现在还剩下多少钱?”小学生解答问题时,容易出现“68-49-15=5”的错误解法,这是小学生审题能力不高的体现。教师可以抓住这样的错误,询问学生:“蛋糕属于食物吗?”小学生听到老师的问题后恍然大悟,得出正确的解决问题方法。这种运用错误资源来实施教育的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记忆效率,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巩固小学生的数学知识

在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需要具备的能力类型中,灵活运用能力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主要指的是学生利用现有的数学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它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作为基础,然后进行灵活的运用。[6]所以在平时的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可以不断回顾自己学过的内容,而针对数学这一学科中的一些基础能力,则需要加强锻炼,比如计算能力这一方面的知识,就需要不断地巩固学习。可以将这一部分知识以结构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能更清晰地看到,在脑海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例:当老师在给学生讲授分划法这一概念时说过,“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作除法”。老师也应该反问学生:“假如存在两个因数,求它的积的计算又叫作什么呢?”学生能够立刻回答出来是乘法。提问的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点以前先巩固旧的知识点,也有助于学习者在自身的脑海中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点系统,提高学习的效果。在教育课堂中,老师还必须重视的是问题提的频率,虽然过多的提问会引起小学生产生厌倦的心态,不利于逻辑思维的训练和提升,但合理的提问却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不同问题的才能。

(六)生活化教学

数学是一个和现实密切联系的课程,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中,学校能够组织生活化的课堂实际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从实际的生活实践中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从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入手,从而对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数学的意义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7]而小学教师也必须对学生的现实加以理解,这样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就可以增进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参加课堂的积极性。而且生活化教学在当前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因为其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那就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在这一教育思想中,本身强调要将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进而让他们对这些陌生知识产生一种亲切感,而且能从实际生活这一角度看待这些知识,这样也便于小学生理解这些知识。尤其是在数学这一学科中,本身蕴含着非常多抽象的知识,要让小学生顺利理解,非常不容易。但是如果能结合生活,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他们,效果就会大不一样。而且和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更容易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作用,从而更积极地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例如,老师在讲授学校统计基础知识时,可能首先给出学生一个题目:“我们班级的女生身高和男生身高大约是什么水平?”然后指导学生运用学习到的学校统计基础知识完成对班级数据的统计分析,在此过程中,老师可能把学生分成若干小队,然后再以小队的形式完成对学生身高的数值统计分析,接着各个小队再呈现自身的统计分析成果,最后老师就必须从这些成果中选择最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这样的教育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8]

猜你喜欢

审题解决问题数学知识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两只想打架的熊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七分审题三分做
再三审题,由表及里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