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论治之质点思维

2022-11-23刘春禹王志英龚海平许广里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阴阳针刺

刘春禹,王志英,龚海平,许广里*

(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长春 130021;2.长春市第六医院,长春 130052;3.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长春 130117)

许广里,国家二级教授,吉林省名中医,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命审题专家,国家中医类别中医(朝医)专业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有着30多年的临床经验,对针刺治疗疑难杂病有其独特的见解,临床擅长采用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痛症[1-3]。笔者有幸在跟师学习期间,总结其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本文将从中医理论、针灸学、辨证施治、针技传承四个方面进行整理阐述。

1 中医理论

自然界是由可信赖的自然规律所支配,这些规律使得生物在自然界中适应演化,自然规律之所以可靠,是因为自然规律本身是有逻辑的,人类的思维逻辑依赖于自然规律逻辑,并在演化进程中共存[4]。

1.1 精气学说

精气是物质世界的本源,万物的发生、发展、演变皆是精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气的出入运动与变化,既可以促进宇宙中新事物的孕育、发生和发展,又可以导致旧事物的衰退、衰败和灭亡,维持自然界新陈代谢的稳定与均衡,人类之所以生生不息有赖于气化运动[5]。精气是以一种极其细微的物质形式而存在,以运动的状态体现其功能[6]。《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有“气始而化生,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用精气的运动变化阐述物质现象的运动变化规律。

1.2 阴阳学说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联系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用于说明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类经·阴阳类》所记载“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二气是宇宙的物质基础,阴阳在属性上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阴阳之理,极则生变。阴阳消长转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互为因果[7]。

1.3 五行学说

五行是以相生——相互资生和助长,相克——相互制约和克制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认识事物运动和变化规律的方法。相生与相克不可分割,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消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随着各学科交叉的不断深入,五行应用范围在中医领域逐渐得到扩展,从时间的概念“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再到空间的概念“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不仅仅讨论自然、社会、人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启蒙人类,以物质、运动、时间、空间为基础的演变思维模式,在动态观察、静态分析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内经》中记载“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将五行融入到空间方位、季节气候、人体官窍以及情绪变化。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记载有“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将阴阳、四时和五行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中医基础理论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类经图翼·运气》中记载:“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引阴阳之气也”,将阴阳运动与五行生克相互渗透、相互包涵,系统逻辑的阐述了阴阳即五行之元气,五行即阴阳之功用。

1.4 脏腑学说

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与形体诸窍和精神情志密切相联,构成了五个循环系统[8-9]。通过观察分析外在之象以判断内在之脏的功能特性,《类经·藏象类》曰:“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同时,每个脏腑、器官、系统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制约,共同影响了人体的动态平衡,如《养生类纂》曰:“……五脏安,则举身无病”,以及《侣山堂类辩》曰:“若五脏安和,元真通畅,不使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1.5 经络学说

经脉、络脉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内联脏腑,外络肌表,共同构成人体经络系统,具有沟通内外,运行气血的特点,如“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灵枢·经水第十二》)。《灵枢》中“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合度,与地合纪”“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说明人体经脉的运行规律符合天地自然法则。《灵枢·经别》:“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以治,工之所以起,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以及《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不仅体现出十二经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也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灵枢·九针十二原》载:“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说明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临床针灸的施术部位。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共同参与组成中医理论,每个学说的思维模式,都深刻地展现了人类思维活动发展的逻辑,处于生生不息的流变之中,并不断地获得愈来愈充实的内容,彼此之间,在互不相容中组成中医理论体系,在互不抵触中,形成防治疾病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其理无不该,法无不备,令人瞩目,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

2 针灸学

2.1 针刺疗法

针灸学抽象的理论与实践,不可能脱离物质不灭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而独立存在,须遵循其自然规律[10],并逐渐形成相对完整、全面、系统的科学思想,只有被社会承认的知识,才能引起社会对它的重视、理解,成为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有着真正浓厚民族的科学技术和旺盛的生命力。

2.2 经验教训

历经千年的针灸学发展史,积累并形成了相对系统、成熟的科学认识,而科学思想则是相对零散、部分甚至片面和不成熟的科学认识。任何方法论都有其局限性,保证知识的可靠性不是获得知识本身,而是获得知识的方法。任何知识都是暂时的,纯粹逻辑思维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关于经验世界的知识,一切关于客观存在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用纯粹逻辑方法所得到的命题,对于客观事实来说完全是空洞的[11]。仅仅运用古典的、直观的、经验的认识方法是不够的,需要更多地运用间接的发现方法,定性、定量的研究[10];动态观察、静态分析中探索,多学科、多元化交叉,犹如针具的发展随着人类科学技术而不断进步,从砭石、骨针、……、银针、金针、不锈钢针再到现在的仿生针[12-13],涉及到材料学、生物学、化学以及物理学等多个学科,用更加直观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是我们今后必须面对的现实。

2.3 作用特点

针刺疗法是传统的防治疾病的自然疗法:1)构建前提最为简明:具有操作方便、适应证广、疗效明显、经济安全等特点。2)具有防止健康向疾病转化,促进疾病向健康转化,恢复机体所应有的功能[14]。3)适用领域最为广泛: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康复医学。4)认识过程最为复杂:不能简单地用一般的物理、化学定理、定律来解释,也不能笼统地用一般的生物学规律来认识,涉及到整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范畴。

3 辨证施治

3.1 分析

人体是一个多层次、多系统的复杂有机体,具有整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分子、原子等各级层次。层次与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形成人体的高级生命活动。各级层次与系统按照一定的联系方式,进行着自我更新、自我复制,与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这就构成了“人—环境”系统,在这个大系统里,时刻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传递和物质转换。

3.2 辨证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和自然的复合体。要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起来进行考察[15],还必须建立起“人一社会一自然”的系统方法论,在人体这样一个多层次、多系统的认知中,为中医理论思维模式的构建提供了依据,更为防治疾病提供了辨证施治的方法论。通过望、闻、问、切进行动态观察和静态分析,以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脏腑,在整个辨证分析过程中,如果不渗透中医学理论,不仅观察的过程无法进行,观察的结果也无法得出,甚至观察的对象也不存在。

3.3 施治

针刺疗法如果没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渗透,病者以身试医,医者以人试药,不仅治疗的过程无法表达,而且治疗的结果也无法得出,最终导致传统文化无法流传。针刺防治疾病,不仅需要经验、资料、逻辑,还需要直觉、想象、类比、创造力的协同作用。因此,要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需进一步完善学术思想体系,整体方法比分析方法更有效。中医理论说明了人体生理、病理及其与外在环境相互关系的思维模式,至今仍为疾病防治提供辨证施治的思维方法。

4 针技传承

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法于天地,和于术数,本于阴阳,道法自然。

4.1 针技文化传承

通过临床资料的搜集、整理、加工,并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系统化判断、结果差异的比较,可掲示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是透过现象发现规律的重要手段,也是临床实践中扩大病种、提高疗效过程的一个重要步骤[16]。继承传统文化应从名词、概念、走向定义,进步源于总结。

4.2 实训技能操作

针刺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依据观察法搜集客观事实的各种资料,运用技能操作诊治疾病,只有熟练的掌握技能操作,才能取得稳定可靠的临床效果。针刺疗法操作过程中不只是手做、眼看、耳听,更重要的是用中医理论的思维模式去想,对感知到的客观现象赋予科学的意义,疗效就是通过辨证施治而获得的结果,临床疗效是以抽象的物质基础为前提,呈现创见性的科学实践认识[17-18]。实训技能操作从无知、熟知、走向真知,道法成于领悟。

4.3 审因求证论治

科学的真正任务,在于用理性方法整理感性材料,科学研究不仅要进行临床观察,而且还必须进行理论思维,没有理论思维,也就没有科学的创造,感性认识只是科学认识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单纯的感性认识还不是科学,仅仅是占有材料,并没有应用正确的理论思维方法,把占有的感性材料上升成为一种科学理论,如果不能用正确的科学思维,从感性材料中找出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就不能算是科学。辨证是对所搜集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综合、抽象、概括建立概念,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假说、理论。审因求证论治应从学说、哲学、走向科学,偶然止于必然。

4.4 临床经验积累

患者用语言或文字表述的自觉症状,会受医生询问引导影响,也会受患者本身的主观意识和表达能力的影响,双方的心理因素和感觉器官的局限性,对观察结果也会岀现差异,应尽可能减少这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以保证临床观察的客观性。资料的观察若缺乏辨证分析,不能把握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会使观察直观的简单化偏离客观性,可能导致对事实的不正确认识。因此,针刺疗法的临床观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临床经验积累应从了解、熟悉、走向掌握,经验始于积累。

5 小结

通过针刺论治的临床实践,对针刺法不断获得新的认识,科研创造知识、教学传授知识、临床应用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显示了探索性、创新性、继承性、连续性、独立思考性等特征,发现新的事实,阐明新的规律,创造新的理论,发现新的技术,至今仍在探索中创新,探索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探索的结果。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阴阳针刺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中医理论在异位妊娠急诊绿色通道护理的应用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