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2017-07-05岳倩文宿琦琦马英杰杨雪琳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年36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发展

岳倩文++宿琦琦++马英杰++杨雪琳++邵国梁

【摘要】目的 探讨补火生土法理论的发展与应用使其更好的指导临床。方法 采用手工检索历代医书,计算机检索相关文献。结果 归纳了补火生土的四种观点以及每种看法的依据及应用于临床疾病的例子。结论 补火生土有补心火滋脾土、补命门之火滋脾土、补心火滋胃土、补命门之火滋胃土四种理论。

【关键词】补火生土法;发展;中医理论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36..02

补火生土法亦称益火补土法,其理论依据是五行学说中的补母泻子理论,但对其内涵的阐发却有分歧。按五行生克关系来讲,心属火,脾属土,补火生土当是温煦心阳以温暖脾胃。正因如此,故一般教材解释为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适用于肾阳虚致脾阳虚之证。笔者以文献资料为出发点,探讨补火生土的众多争论问题。

1 主要理论

补火生土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补火生土法来源于五行理论体系,按照五行相生原则中的“火生土”得以创立。但命门学说创立,使补火生土法倾向于温补命门之火来达到温补脾胃的目的,鲜少有人关注心火。通过研究古今文献可细分为:补心火滋胃土、补心火滋脾土、补命门之火滋胃土、补命门之火滋脾土。

(1)补心火滋胃土理论

从五行角度研究,心为君火,胃为阳土。胃土为病分虚与实,“虚则补其母”即心火,所以胃中寒病及不足,多补心火,以治疗胃气虚、胃寒等虚证。清·陈士铎在《石室秘录·论五行》论述:“心火本生胃土也。”《伤寒论》治腹中急痛,心中悸而烦者,用小建中汤。桂枝辛甘温热,温阳散寒,入心为赤,寓补心火生胃土之意。如大建中汤证、黄芪建中汤证在治法和组方配伍方面都体现了:子病从母治,虚则补其母,故胃土衰则喜火之生。周振诚[1]治疗胃脘痛(胃溃疡)运用苓桂术甘汤,他认为方中桂枝补心阳,温脾土,化痰饮,此病机为脾胃阳气不足,饮邪停聚于中,且心阳素虚,母病及子,治宜补心火生土,从而健运中州,温化饮邪。

(2)补心火滋脾土理论

薛铠、薛己在《保婴撮要·心脏》论述:“心为脾母,脾为心子,然心既病则脾土益虚矣。”据桑方方[2]总结,心肌病等原发于心继发于脾,而脾虚水气凌心又使心阳益困,形成病理循环。心阳虚会出现心动悸、脉结代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出现胁痞胀或痛、食少便塘、尿少肢肿等脾阳虚症,终致心阳脾阳俱虚,其病理演变与火不生土相吻合。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说:“仲景治痰饮病用苓桂术甘汤,其用桂枝的目的在于温心阳助脾阳,详细阐述了心火与脾阳之间的关系。”

(3)補肾滋脾土理论

《难经·三十六难》曰:“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随着命门学说的兴起,各医家转变为重视脾肾的生理病理关系,以五更泻为典型病证代表,《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曰:“久泻无火,多因脾肾之虚寒也。”通过补肾阳滋润脾土之阳的方法,可达到“温补命门以培土,暖脾固肠而止泻。”

《济生方·脾胃虚实论治》曰:“肾气若壮,丹田火则上蒸脾土,脾土温和,则中焦自治。”李中梓认为“肾安则脾愈安,脾安则肾愈安。”可见补肾火生脾土的观点得到了许多医家的认同。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证治类方·泄泻》记载四神丸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临床用于治疗脾肾阳虚之肾泻。叶天士治疗浮肿晨泄佐之以苓桂术甘汤,其认为五更泻为阳伤温聚,水气泛滥则肢体浮肿,用之可以温运阳气,利水消肿。

刘永敏认为脾阳要靠肾阳的温养,补脾即是补肾,临床上肾阳不足则使脾阳虚弱,出现腹痛绵绵,畏寒肢冷,大便稀塘,完谷不化,久痢久泻浮肿等,治宜补火生土、脾肾并治,“火强则转运不息',补肾即是补脾,使“肾安则脾愈安”。谢冬仁[3]采用四神丸治疗五更泻,有效率高达91.7%。渠敬文[4]用以四神丸为基础的止泻如神汤治疗顽固性晨泻,治愈率达80%。李大恒[5]治疗痞满予以党参30g,白术、干姜、补骨脂各15 g,附片、砂仁、陈皮、炙甘草各10 g。后期以附子理中丸、六味地黄丸调理。他认为其病机属脾肾阳虚,火不生土,脾胃运化无力,当治宜温肾健脾。

(4)补肾滋胃土理论

《素问·水热穴论》云:“肾者,胃之关也。”张景岳释:“夫胃为五脏六府之海,而关则在肾。”赵献可主以六味地黄丸,补肾滋胃治疗胃肠干槁之噎隔。清代高鼓峰认为胃阴不足之病因病机则之肾,肾阴不足致肾水无法上济,因而胃阴亏耗。周振诚治疗呕吐(胃痛术后)予以附桂理中汤加味。他认为此病机属命门火虚衰,不能温暖脾胃,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所致,当补命门火生土。马哲河治疗痰饮(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投以四神丸加味,大补下焦元阳,使土旺火强,则能制水。

2 小 结

2.1 理论小结

补火生土法是基于五行理论体系,按照“虚则补其母”的治则制定出来的,其形成之初遵循补心火生脾胃之土的五行相生之理。随着明清时期命门学说的出现,医家更加重视命门之火。笔者通过分析文献,发现不论哪种理解,历代医家都有自己的发挥见解,从而可以看到两者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效果都是好的,因此不可过分地强调一方。

2.1.1 心火温脾胃

补心火生脾胃之土,依照五行火生土的相生规律,这是没有争议的。心为君主之官,心阳是人体之阳气的主宰,脾阳也依赖于心阳的温煦。生理上,心和脾为母子关系,心的气血阴阳可以促进脾的运化功能;病理上,母病及子,心气、心阳不足时,脾失健运,难以运化水谷精微。

2.1.2 命门之火温脾胃

补命门之火生脾胃之土,命门之火也就是肾阳,脾和肾的关系十分密切。生理上,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阳根于肾阳;病理上,如果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脾得不到温煦,致脾阳虚。

2.2 组方小结

在诸多方剂中,苓桂术甘汤作为补心火滋脾胃的典型方子,据现代研究其应用广泛如心血管系统之慢性心力衰竭、不稳定性心绞痛,呼吸系统之慢性支气管炎,消化系统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神经系统之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疾病。四神丸、附子理中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作为补肾火暖脾胃的方子,多采用温阳药、滋肾益阴药。其中四神丸作为基础方,治疗命门火衰引起的脾阳不振。据现代临床研究,其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性腹泻、艾滋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晚期肝硬化慢性腹泻、糖尿病性腹泻等在中医病机属顽固性腹泻范畴的疾病。

2.3 应用小结

对于脾胃系疾病如痞满、肾泄、腹痛、反胃、水肿等,其病机多是由于命门火衰,火不旺土,致脾胃运化失调。而胃溃疡、心肌病等病则应从母病及子的方面考虑,采取补心火的方法才能治本。当命门火衰,脾胃虚寒,无法运化腐熟水谷,遂成泻、肿、吐等案例。病程日久则会子病及母,形成肾衰无法温煦脾土的恶性循环。

综上,通过对补火生土法的历史发展和临床应用的文献整理和研究,笔者针对现在临床上补火生土就是温肾阳以温脾阳认识局限进行剖析,两者虽在历史发展阶段的侧重点不同,但其指导临床应用的意义是同等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周振诚.补火生土治验2则[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10(6): 392-393.

[2] 桑方方.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 22(7):619-621.

[3] 谢冬仁.五更泻36例治疗体会[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 11(5):79-80.

[4] 渠敬文.止泻如神汤治疗顽固性晨泻110例[J].天津中医,1999, 16(4):37-38.

[5] 李大恒.补益脾肾法临床应用举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 21(7):439.

本文编辑:李 豆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发展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中医理论看腰痛宁胶囊的药效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用中医理论指导我的高中生活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形势下中医理论研究与发展战略专家共识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