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措施推进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型

2022-11-19陶晓芳

教育评论 2022年2期
关键词:课外辅导双减教学方式

●陶晓芳

2021年7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力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不仅要减轻家长和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且要保证教学质量。对于教师来说,做到减量不减效甚至增效,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提升专业素质;另一方面,要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型,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在“双减”背景之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型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这将会帮助教师群体进一步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双减”政策出台前后的课堂教学变化

其一,课堂教学对学生发展的主导性更加明确。“双减”政策落地前,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虽在学生学习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但课外辅导的大量出现,造成其在学生发展中应有的主导作用受到冲击。尤其是课外辅导的产业化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的加持下,已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同时,一些教师难以抵御课外辅导的利益诱惑,难免参与到课外辅导产业蛋糕的利益切分中,弱化了学校课堂教学对学生成长发展的主导性。[1]“双减”政策落地后,明确要求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并杜绝义务教育阶段课外辅导教学,在事实上促成了学校课堂教学对学生发展成长主导性地位的回归。在此背景下,国家以及社会各界也对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和效能提升,提出了更高期待。课堂教学应在学生成长发展中承担主导作用,“双减”政策下课堂教学主导地位的回归,也为其实现提质增效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政策驱动力。

其二,课堂教学模式适应“双减”政策进行调整。“双减”政策出台前,课堂教学模式在新世纪以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中,正在形成新的模式风格。这种变化体现在多方面,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评价方式上,新的教学模式在不断探索中得到逐步塑造。在此过程中,更加契合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的方式成为新的教学模式培育的主导方向,并得到教育界提倡以及社会各界认可。但是,我国教育资源相对稀缺、配置不均衡以及家长不合理干预教育教学的一些传统做法等,造成作业负担和课外辅导负担的畸形化发展,成为新教学模式塑造中遭遇的重大阻力。为此,国家推出“双减”政策,以进一步释放学生的天性,培养其独立探索和思考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要求更高,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而非依靠大量重复性无意义的题海战术取得成绩。

其三,教学理念更新的需求在“双减”中愈发清晰。在“双减”政策出台前,我国在教学改革中推行素质教育和“双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理念,其目的是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更好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独立探索能力,以适应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双主”理念的过程中,虽产生了大量相关教研成果,总结出种类繁多的创新性教学方式,也在形式多样的新课堂教学竞赛中展示出数不胜数的体现学生主导和课堂互动的教学实践,但传统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并未改变,而课后作业的不断加码以及课外辅导的滋生蔓延,正是这层课堂改革华丽外衣无法掩盖传统“填鸭式”教学实质的体现。“双减”政策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方式理念更新的方向,即通过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进而影响教学方式的更新,提高课堂实效性,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作业布置和学科拓展作业。政策落实实施的过程,正是稳步推进教学理念改变的过程。

二、“双减”政策下教学方式转型应注意的问题

其一,精准把握“双减”内涵,明确“减”在何处。“双减”政策旨在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强调要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做“减法”,主要涉及课后作业和课外辅导两个方面。[2]关于课后作业,“双减”政策表达的意思并非不布置课后作业,而是要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合理调控作业结构指要减少传统知识记忆性或巩固性作业量,增加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作业。另外,课后作业还要“减”难度,即课后作业是要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作业减负方面,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也体现着给家长减负的用意。关于课后辅导,“双减”政策要求减少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生活以及教育公平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课外辅导,“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其二,教学方式转型应把握好“减”与“增”的逻辑关系。“双减”政策的“减法”在各界解读中虽落实到课后作业和课外辅导两个方面,但其本质实际上只有一“减”,即“减”负担,既要减轻学生的课后学习负担,也要减轻家长课后参与学生作业辅导的精力负担以及竞相为学生报名辅导机构的经济负担。因而,“双减”政策本意是要将学生和家长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在“减负”中增加学生的课后休息和娱乐时间,增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课后实践作业,并依据家庭条件和学生需要参加艺术、音乐和体育类等有助于激发学生天赋和培养兴趣特长的非学科教学类校外辅导培训。因而,“双减”政策在“减负”的同时,有着非常明确的增量用意,且“减”和“增”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逻辑关系,归根结底是学生学习时间和精力再分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其三,“双减”政策要求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后服务水平。“双减”政策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提高政治站位,立足“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规范,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推进“双减”政策落地。作业方面,教师要切实减少作业量,避免“仅做表面文章,一减了之”的情况,而要注重作业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作业的反馈作用。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对作业设计和儿童发展的匹配度进行重新审视,打破以往“依靠延长作业时间,大量机械训练提高学生成绩”的教育陋习。“双减”政策还要求教师在进行学生课后服务过程中不断优化,有所突破,从而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发挥校内作业培优补短的辅导功能,以期达到“既能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课业负担,又能提高学生和家长教育获得感”的终极目的。

三、“双减”政策推进下教学方式的转型对策

其一,加强学科教学研究,严格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双减”政策之下,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围绕学生和学科而进行的,因此为了打好“有准备之仗”,全体教师必须做到“功夫在课前”。一方面,要加强学科知识和学情的分析,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特点;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通过集思广益、分工合作的工作方式,提高备课的专业性、有效性、针对性,从而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提供充足的储备保障。在进行集体备课时,主备教师要对教材的编排意图、重难点学习知识、教学注意事项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其他教师要在深入研读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就学科教材以及如何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巩固的方法进行广泛交流探讨,并形成切实可行、详细具体的教学方案。教师还要就“双减”政策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为学生设计团体活动、如何更加合理地进行作业布置等进行研讨,促使“双减”政策全面落实到各项教学活动中。集体备课除了要遵循“各抒己见”的原则,还要坚持“全员参与”“效益优先”的原则。因此,每次备课都要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当观点出现争议时,要按照“效益优先”的原则,选择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观点、策略、方法。[3]

其二,创新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加强教学方法与课堂实效的对接。“双减”政策出台后,学校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实效,教师要以结果为导向,制订更加高效的教学方案,以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要求教师遵循三大原则:第一,在充分明确课时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制订教学方案;第二,通过多元化手段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第三,当堂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检查、反馈和巩固。具体而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研究并精确把握学科的课程标准,对“双减”政策下的教学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并按照“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层级关系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准确把握。[4]在设计课时目标时,首先要做到明确而具体,并运用可观察、测量、评价的词汇进行陈述,还需用体验性、过程性的目标表述情感、态度和价值感,避免“有内容无目标”。其次,要围绕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科学的程序组织教学材料,确保材料和目标契合性,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情景化、生活化、结构化,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5]最后,鉴于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如讲述法、演示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对这些方法优化组合,扬长避短,避免教学模式固化,杜绝“千课一法”。

其三,优化课后作业结构,增加非传统课后作业比重。“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以往由于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严重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挤压了他们阅读、体育活动的时间。在“双减”背景下,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必须有全局意识,控制好作业的总量,设计好作业形式。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段或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科组、年级组关于作业的统筹,同时创建作业公示制度,对学生作业的结构和总量进行合理调控。如,每天在班内公示各学科教师布置的作业,并接受家长和社会的全面监督。学科教师布置作业时,由班主任对作业总量进行调控,如果发现作业总量超出学生的负担,班主任可向科任教师提出建议。教师还应注意避免向学生布置机械性、重复性作业,同时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提高作业的针对性。为了切实将作业公示制度落到实处,须在教研组长的督促下,以年级为单位提前研究好下周的作业,然后由年段长对各班的作业公示情况进行把控,由教务处提醒各班及时规范地公示作业。

其四,提高教学趣味性和实践性,加强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力培育。除了要调控好学生作业的总量,各学科教师还要进一步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以“少而精”的作业任务,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要求教师提高作业的趣味性和开放性。教师可在布置作业时,加强基础性训练,并通过分层设计的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以循序渐进的模式让作业环环相扣、拾级而上,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通过基础性的训练,对所学知识牢牢掌握以后,教师再通过一些变式的题目,促进学生实现知识迁移,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最后,再通过一些综合性作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技能。为了提高作业实效,教师要避免作业与学生的生活情景割裂、与学生的体验割裂、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割裂,而应致力于关联知识与现实情境、学生个体经验、已有知识的联系,减轻学生理解和记忆的负荷。[6]

猜你喜欢

课外辅导双减教学方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课外辅导对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家长:只要教得好不怕花钱!
课外辅导风起云涌,引发“高烧不退”之势
浅析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现状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