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驱动“食品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2022-11-18韩青莉陈从贵徐宝才

农产品加工 2022年3期
关键词:导论双一流一流

马 飞,韩青莉,葛 玲,陈从贵,徐宝才

(合肥工业大学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0 引言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课程教学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双一流”建设的成效。创新构建一流食品课程教学体系与方法,推进一流食品学科建设,已成为食品类高校的主体责任与历史使命。

“食品专业导论”是一门专业引导性课程,重点阐述学科内涵、食品专业认知和专业社会责任。然而,受被动教学模式、轻农重商等因素影响,食品专业学生的专业自信心严重不足,表现出较强的厌学情绪,致使食品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难以达成。究其原因,主要归咎于课程内容陈旧、社会需求关联度低、课件视觉效果平淡、多学科知识融合性不足等。因此,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加大多学科知识融合、强化社会需求关联性等,将是“食品专业导论”精品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经济模式驱动下的全新育人理念,以创新思维与创业实践为培养目标,强化知识运用和成果转化能力,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仅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新风尚[3-5]。“食品专业导论”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已被学校列入一流食品学科建设的重点课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食品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将是该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探索和尝试。

1 “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内涵与课程改革基础

1.1 “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内涵

“双一流”建设是一项具有内涵性的教育体系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的热点。为推进“双一流”建设内涵式发展,必须确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一流人才培养为建设目标、以一流大师和一流科学研究为基础、以精品课程和高效管理体系为支撑,全面统筹学科建设与资源保障相匹配的教育教学体系[6-7],走中国特色、面向世界的教育发展之路。

1.2 “双一流”建设的课程改革基础

课程建设是一流学科建设之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环节与落脚点,已成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途径[8]。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建设以优质的课程大纲为骨架、以精炼的教学内容为基础和以实用的教学方法为手段的课程体系,对高校“双一流”建设与发展十分重要。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教育理念已被教育工作者广泛认同[3-5],正逐步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强化融入创新思维培养、创业实践训练、学科交叉知识学习等,将是专业一流课程教学的必然趋势。

2 “食品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2.1 “食品专业导论”课程改革背景

“食品专业导论”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在专业认知、专业实践等方面具有引领作用,已成为食品专业一流课程改革的先锋[9]。长期以来,该课程主要从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研究方向、专业概念等方面开展教学工作,忽略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新型教学理念,未能阐明食品科技与人类美好生活之间的关系,导致食品专业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专业自信心不足、自主学习能动性差等问题,难以实现食品专业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因此,推进“食品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的深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食品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食品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已暴露诸多不足,主要体现为:第一,教学方法陈旧。课程教师依然延续传统被动“填鸭式”教学,注重知识点讲解,缺少互动式研讨,致使学生忙于应付作业与考试,缺乏问题思考,学习兴趣不足、效果低阶,教学目标难以达成。第二,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课程教师大多以应付教学为主,教案及内容更新较少,新知识融入明显不足,致使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认知出现较大偏差,表现出知识面相对狭窄、专业自信受挫等。第三,师资结构较为单一。授课师资大多为食品学科专业教师,跨学科、懂实践的教师队伍十分匮乏,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互脱节,致使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创新思维受限。第四,考核方式多样性不足。课程大多以出勤率、作业和试卷得分为主要成绩指标,一些如课堂表现、实践运用等均未纳入计分体系,致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较差、重理论轻实践思想较为严重,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2.3 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工程,也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手段。然而,现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方法仍存在较多缺陷,主要表现为:第一,创新创业教育认知不足。受传统思想束缚,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缺乏系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实践能力训练;强调家族传承,弱化个人创业能力;强调资金链,弱化科技隐形资本;强调创业风险,弱化风险与机遇并存等。第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完备的课程体系是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基础,而多数高校普遍有基础课程普及率较低、专业课程融合度少、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案例少、互动性少、沙盘路演少)、竞赛与路演频次低、实践环节匮缺等现象。第三,师资力量薄弱。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多由外聘专任教师、辅导员或专业基础课程教师讲授,各类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不足,难以形成知识互补,造成较多的知识点空缺,创新思维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质量难以达标。第四,资源配置不足。长期以来,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系统性;实践基地、创新创业路演场地、研讨辩论空间等辅助性资源十分匮缺;创客学生对科研项目的参与度较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性不足。

2.4 “食品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教学规律的根本遵循,也是实现“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手段[9]。创新创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入挖掘学科兴趣点,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和创业实践能力。因此,专业课程教学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食品专业导论”课程教学融入创新创业知识,将有力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促进食品专业学生对“为什么学、为谁学、如何学”等问题的深刻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新时代以来,各种新业态、新挑战、新机遇相互交融,毕业文凭已不再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创新思维与应用实践能力逐渐成为衡量人才的风向标。因此,“食品专业导论”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方向,也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3 “食品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

如何构建适用于新时代背景下的食品创新创业教育与食品专业课程的融合方案,是推动食品人才高质量培养的重要抓手。“食品专业导论”是一门针对新生开设的基础性专业课程,充分挖掘食品领域中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应用等元素,并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之中,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食品专业的学科方向、学习内容、未来社会需求、时代责任、创新思维训练着力点等,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学科内涵。所构建的融合路径体现如下:

3.1 “食品专业导论”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内容建设

(1) 食品专业概述。所构建的主要内容有:第一,通过讲述食品专业与农业农村发展的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农业农村现状和需求,找准创业立足点和创新实施方法;第二,通过讲述食品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辩证关系、发展规律和交叉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系统掌握食品领域科技发展发展新动向及核心知识点,为创新思维训练筑牢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通过讲述食品安全与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关系,做食品良心工程、科学工程的必要性,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和迫切感,有利于在创业实践中树立诚信。

(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所构建的主要内容有:第一,通过讲述食品工程理论、工程实践与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的关联性,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要义,提升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意识和能力;第二,以问题导向为核心,讲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让学生全面了解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目标、任务与战略机遇,增强创业立足点和创业信心,有助于找准未来市场;第三,讲述新时代食品工程智能化建设与中国2025 计划的契合度,让学生全面把握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专业方向,促进跨专业交流和交叉学科知识融合,对食品学子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培养有极大促进作用。

(3)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导论。所构建的主要内容有:第一,讲述食品安全与人民幸福生活、生态保护、扶贫攻坚的关系,明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食品品质安全的重要性,在创业实践中应注重加工种植环境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强化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融合的发展理念;第二,以问题为核心导向,讲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担当,提升学生对创业风险的管控能力,积极做好研判、预判;第三,讲述新时代食品安全观,并阐明食品安全法制观念的重要性,筑牢食品安全法律意识,在创业实践中做到知法、懂法和守法。

(4) 食品新工科专业建设与现代产业关系导论。所构建的主要内容有:第一,讲述食品新工科建设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全面了解交叉学科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期较快适应新经济模式下的工科专业实践;第二,针对食品发展的新发展、新成就、新思想、新领域等开展互动研讨,全面拓宽学生视野,强化综合性人才培养,促进青年学生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第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讲述食品专业在“五位一体”国家战略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新型发展观认知食品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引领青年学子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开展食品科技创新与应用实践。

3.2 多模态融合的路径与方法

多模态融合是解决食品学子知识与能力单一化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单一化、被动“填鸭式”授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质量需求,走多模态融合发展之路是培养复合型食品人才的必然选择。多模态融合不是多个教学单元或模块的简单组合叠加,而是相互渗透、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融合路径主要有3 点:第一,多学科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现阶段,“食品专业导论”课程主要集中讲解专业基本概念、专业方向、学科构成等知识,跨专业知识学习与交流十分匮乏,严重制约了食品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课程内容应融入大数据、计算机基础等概念性知识,拓宽知识面。第二,知识讲授与创新创业教育方法相融合。为提高食品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须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案例研讨环节,将专业课程知识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增加教学互动,有利于明晰学习目标、巩固专业知识和增强学科兴趣。第三,多学科教师的融合。增加计算机类、通讯类、食品类、机械类、创业实践类等教师的授课频次,从不同视角讲述食品专业中的跨学科知识与实践基础,提升跨领域教师的互动频次,有利于专业互补。

3.3 高频次路演

高频次路演在提升学生应变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我国食品专业大学生大多表现为性格内敛、表达与应变能力不足、心理较为脆弱,难以适应现代高竞争、快节奏的社会现状。因此,构建场景式学习环境与高频路演是“食品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必要环节。以科创中心、创新创业基地、创业孵化中心等教学场所,开展沙盘模拟、实践问题研讨、案例分析等活动,实现场景学习体验与路演表达,加快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以全新思维融入新时代发展潮流。

3.4 开拓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食品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策略。作为专业引导性课程,全程引领学生的专业认知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使命。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尤其是中试教学研习基地,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将有力强化课程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创业综合素养,增强食品专业学生的实践经验。此外,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实践过程也将得到很大提升,形成了“教与学”“研与创”良性互动与互补,有力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与发展。

4 结语

“食品专业导论”是一门专业引导性必修课程,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课程改革已成必然趋势。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构建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与方法,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以“课程内容建设、多模态融合、高频次路演、实践基地拓展”为着力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食品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之中,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食品专业人才,筑牢育人初心与使命。

猜你喜欢

导论双一流一流
艺术史研究的锚点与视角
——《艺术史导论》评介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中国美学视野下的戏剧学研究
——《戏剧学导论》评介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后浪与前浪
A Case Study of Cohesive Devices in an English News Report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