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与路径研究
——以公益为视角的考察

2022-11-16陈婧杰

中国市场 2022年32期
关键词:公益事业公信力智能手机

陈婧杰

(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 《现代金融导刊》编辑部,北京 100031)

1 引言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公益事业的重要性逐渐凸显。除了抗击疫情,公益事业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国际援助等诸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公益事业重要性的凸显,公益事业发展的规范性、可持续性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同时,随着公众的公益意识日益强烈,社会群体与个人参与公益、组织公益、传播公益的需求逐渐增多。这种需求折射在金融领域,体现为对金融为公益事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与支持的诉求。依托自身优势,数字人民币将为金融业思考这一课题提供新的空间。

2014—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小组,启动法定数字货币相关研究工作。202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组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132万个,覆盖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领域。开立个人钱包2087万余个、对公钱包351万余个,累计交易笔数7075万余笔、金额约345亿元”。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在梳理归纳数字人民币的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数字人民币在助力解决公益事业发展瓶颈上的优势,并展望其在公益事业中的应用场景与路径,以期为丰富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助力公益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2 数字人民币的特点

2.1 公信可控

其一,具备法定公信力。数字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是法定货币的数字化,具有法偿性,以数字人民币支付我国境内一切公共和私人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具备接收条件的情况下不得拒收。以国家信用背书的法定公信力使其更容易为公众所接受。其二,资金链条可追溯。作为央行发行的法定货币,数字人民币具有资金流向可追踪的特性,提高了资金来源、流转、使用的透明度,便利央行监管,有效防范和打击洗钱、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2.2 普惠易得

一方面,相较于纸币存在找零补零、纸质介质携带在一些地区、场景中使用不便捷问题,数字人民币的数字化支付、交易模式具备便捷、易得的优势;另一方面,不同于第三方支付工具需要绑定个人相关账户的交易模式,数字人民币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不需要与银行账户绑定即可实现交易。此外,数字人民币适用于交易双方的“双离线”状态,即用户凭借手机近场通信功能,在断网、无信号的情况下,也能实现“点对点”的正常交易。又如,目前,部分领域、场景不支持使用第三方支付工具或者现有的商业银行电子支付渠道,而数字人民币则不存在这一问题。又如,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数字人民币不仅支持智能手机端使用,也支持在IC卡、功能机或其他硬件上使用,解决了智能手机普及度不高的偏远地区、老年人等没有智能手机或不愿意使用、没能力使用智能手机人群的公益可获得问题。

2.3 便捷经济

目前,一方面,纸币的发行、印刷和贮藏等环节成本高,一些交易仍需要缴纳手续费且时效性差;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在进行提现时也需要手续费。而数字人民币点对点的传输模式有效解决了纸币、第三方平台支付结算时效、成本的问题。据《金融时报》相关报道,“人民银行建立免费的数字人民币价值转移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不向发行层收取流通费用,商业银行也不向客户收取数字人民币的兑出和兑回的服务费。”相较于纸币交易或第三方支付,数字人民币具有交易成本低、实时便捷的优势,特别适用于交易频次高、额度低的场景。

2.4 安全稳定

其一,稳定性更强。不同于其他依托区块链技术的虚拟货币的去中心化,数字人民币是中心化的货币。在发行上,人民银行是发行数字人民币的唯一机构;在运营上,数字人民币并非由央行直接投放给用户,而是采用央行、商业银行/其他运营机构的双层运营体系。其二,安全性更强。一方面,数字人民币与银行账户的松耦合关系更有利于用户隐私、数据、信息保护;另一方面,数字人民币有效解决了纸币存在的假币识别问题,安全、效率都有所提升。此外,智能合约技术实现资金“由点到人”的发放方式,避免中间环节存在的资金截流、挪用的可能。

3 公益事业发展瓶颈与数字人民币的应用

3.1 公益事业发展瓶颈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公益事业是指非营利的下列事项:(一)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三)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明确了公益事业的范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又明确了公益事业的自愿无偿、公益非营利性质。

根据以上界定,本文认为,公益事业发展中两个因素发挥关键作用。

第一,公信力。公信力是一个公益组织存在与发展的根基,是公益事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公信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公益事业参与者的数量、规模大小以及实现效果。

第二,非营利性。公益事业本身不具备营利职能,同时也不以营利为目标,其目标是践行公共责任、实现公共利益,即公益性质。除此两点,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当面对疫情防控、生态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全球问题时,公益事业也呈现出运营国际化、形式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特征。

虽然公益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问题,对其长远发展形成了制约。

第一,公信力弱化甚至出现“公信力危机”。公益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使用缺乏透明度、运营不规范、账目不清等,导致社会公众对公益事业缺乏认同与信任,参与热情与信心受挫,最终导致公益事业发展艰难。

第二,运营成本高企导致难以持续发展。由于公益事业自身的非营利属性,无论慈善捐款,还是以其他多样化的形式向公众提供服务或产品的公益事业,都要求所筹资金直接或间接用于公共服务或为公众提供产品,并且在公益事业保持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应将所筹资源最大化返还公众,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物尽其用。一些公益项目因规模小、运营成本高企而难以为继。

第三,普惠易得性欠缺影响公益事业的效果。因公益事业的服务对象多为偏远地区的农民、留守儿童、经济困难的患者、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以慈善捐款为例,在第三方支付发达的今天,很多慈善捐款是以第三方支付方式送达,这就造成了两个问题,一方面,由于文化、地域、认知等的局限,以上受助群体对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接受度、信任度普遍不高;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需要与银行账户挂钩,导致没有银行账户的弱势群体难以顺利获得援助。

第四,以公益、慈善为名的诈骗活动屡禁不止。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后,一些非法平台或不法分子借公益、慈善之名行非法集资、诈骗之实,尤其是一些个人救助项目,相关监管的缺位或不完善导致“骗捐”等行为充斥社交平台,极大伤害了公众参与慈善的热情,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公益事业的开展带来影响。

3.2 数字人民币在公益事业中的应用场景与路径分析

第一,法定权威与公信力增强公益事业参与者和受助者的认同感。数字人民币由央行法定发行,相较于第三方支付,更加具有法定权威与公信力。一方面,受助者尤其是地处偏远山区、文化水平较低、接受互联网等电子化渠道较少的受助者更加容易产生认同、强化信任;另一方面,参与公益事业的公众中也不乏老年人,相较于第三方支付等方式,央行发行的数字人民币有国家信用背书,使用数字人民币完成捐赠捐助将更易为其接受。此外,数字人民币的监管规范化水平将不断提升,获得公众认同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借公益之名的洗钱、诈骗风险。

第二,增强公益事业公信力。数字人民币资金链条可追溯的特点,使公益活动筹集的每笔资金的使用、分配、流向全程可追溯,较之现金或第三方平台支付方式,将极大地提高公益资金募集明细、资金流动、受助反馈信息的透明度,提高监管质效的同时,增强公益事业的公信力,为公益事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此外,公益资金从捐赠者到达受助者的路径,可以通过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方式实现“由点到人”,将资金直接发放到受助者的数字钱包中,避免了资金经过层层中间环节可能存在的冒领、截流、挪用风险。

第三,普惠易得优势有效提升公益活动效果。数字人民币的普惠易得特点为偏远贫困地区农民、孤寡老人等群体的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数字人民币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极大提升了这部分群体的公益可获性。除此之外,数字人民币不仅支持智能手机端使用,也支持在IC卡、功能机或其他硬件上使用,可以满足未拥有智能手机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的使用需求。

第四,降低公益事业成本的同时提升公益事业质效。数字人民币数字化的特点很好地解决了公益事业中现金携带、发放、找零补零、假币识别的成本问题,其在支付、兑入兑出上便捷、无手续费,特别适用于现金使用频率高、额度小的农民群体,降低了公益事业资金流转的成本。相信随着数字人民币功能的逐渐完善,在跨境支付中存在的时效性、手续费问题也将得到解决。

第五,数字化非接触交易方式更加适用于抗击疫情、医疗卫生等公益事业场景。对于抗击疫情、医疗卫生等应用场景,数字人民币可以避免传统纸币手手相传导致的病毒传播蔓延,钱款捐赠、受赠、分配、使用全流程实现数字化、非接触模式,避免病毒传播疫情扩大、减少感染概率的同时,有效保障了抗击疫情、医疗卫生等特定公益场景捐赠者与受助者的生命安全,降低了公益事业运营中因消毒、杀菌等造成的人力、物力成本。

4 思考

4.1 监管层面

应进一步加强立法和标准的构建,完善监管体系。相关机构应根据数字人民币监管实际情况与运行中的问题,不断完善相关立法,构建运行标准,使数字人民币交易、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未来随着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与范围的扩大,应不断完善与健全数字人民币交易有效风险防控机制,做好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

4.2 政府层面

加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就公益活动受助对象而言,偏远地区、农村多是智能手机普及度不高的地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多为未拥有智能手机的人群,从这个角度考量,在这些地区或人群中推广数字人民币,解决智能手机、IC卡、功能机或其他可以使用数字人民币的硬件设施的普及。此外,应加大数字人民币公益场景应用的相关技术研发与支持力度。

4.3 商业银行层面

借助数字人民币应用的契机,应加强产品创新,转变服务方式,构建数字人民币场景化服务格局。作为数字人民币双层运营的重要一环,商业银行除了为客户提供基本服务外,还应根据数字人民币特点,结合公益事业场景化、个性化需求,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构建数字人民币场景化服务新生态。

4.4 社会层面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加深了公众接受线上非接触交易方式的程度,但数字人民币对于金融消费者而言是新兴事物。从社会层面来看,需要加大数字人民币相关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尤其是对于老年人、低文化水平人群、贫困地区农民等群体,通过对数字人民币知识的普及打破“数字鸿沟”,增强数字人民币应用于公益事业的普惠易得性。

4.5 金融消费者层面

接受新事物,增强风险意识。作为金融消费者,一方面,应勇于以开放的思维接受数字人民币等新事物,对新事物保持开放、学习的态度;另一方面,应不断增强风险意识,加强数字人民币交易过程中的风险防范。

猜你喜欢

公益事业公信力智能手机
公益事业与趣味活动并举,小黄狗以公益驱动环保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爱让我们在一起——献给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们
公益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研究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智能手机如何让我们变得低能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
香港红十字会公信力长盛不衰的原因
做公益事业 擦亮企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