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双修”视角下南昌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系统规划优化策略研究

2022-11-11刘慧敏

现代农业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城市双修双修南昌市

刘慧敏

(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江西,南昌 330013)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绿地面积供给不足、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公园服务设施滞后等问题日益凸显。为推进建设生态文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完善城市功能,打造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城市双修”这一概念,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活力。“城市双修”这一理念为修复南昌市公园绿地系统、提高城市绿化率、完善绿地系统网络提供新思路。

1“城市双修”与公园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双修”包括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力求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自我调节能力,将受破坏的区域恢复到受到干扰前的自然良好状态,促进生态系统在动态过程中不断调整而趋于平衡。“城市修补”则兼顾城市物质空间环境与城市社会、文化、行政等软环境的修补,弥补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全面、系统地恢复、补偿和改善城市功能体系和空间。“城市双修”是治理“城市病”的一剂良方,同时也是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发展的有效途径。

公园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反映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反映着城市整体环境水平,以及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对满足居民休闲娱乐、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城市整体环境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完成“生态修复”至关重要。

2 南昌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系统

2.1 南昌市城市概况

南昌位于江西省北部,东经115°27’~116°35’,北纬28°09’~29°11’,赣江和抚河下游。东临上饶市,南临抚州市,西临宜春市,北接九江市。东西横距108km,南北纵长约121km,2021 年南昌城市行政区域面积达到7195km,中心城区包括外环以内市区部分及生米镇,石埠镇,面积达881km。

南昌市整体地形为西南高,东北低,中心城区地势平缓,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差较大,雨量充沛。南昌市因丘陵地形和湿润气候,拥有发达的水资源,河流、湖泊等其他水系丰富。城市江湖总面积2204.37km,占全市总面积的29.78%。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南昌市城市总人口达625.5万,中心城区人口392.97万人。城市规模的扩大也对公园绿地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南昌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规划总体布局

根据《南昌市2014~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截至到2020 年,全市园林绿地面积14388hm,绿化覆盖面积15117hm,其中公园绿地面积3814hm,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04m。

南昌目前公园绿地总面积为3814hm。其中,综合公园32 个,面积为1725.77hm,专类公园25 个,面积为904.74hm;社区公园面积718.9hm, 游园面积为464.59hm。

《南昌市公园体系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提出,在规划公园三级体系中,中心城区公园系统主要分为城市公园与社区公园两侧层级,其中城市公园包括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包括社区公园和游园。

2.3 南昌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规划现状及现存问题

2.3.1 公园绿地供给不足,分布不均 现有公园绿地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中心少、外围多”。超大型公园主要位于青山湖区、红角洲区、高新技术区与青云谱区等近郊区。红谷滩等新地段公园绿地较少。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作为人口密度高的老城区,城市空间格局受限,公园绿地相对缺乏,不利于应急救灾管理。此外,城市东南部和西北部工业园区公园绿地较少,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园较为单一,生态功能失调。市级公园、区级公园、专类公园、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带状公园、滨河绿地及街头绿地类别、选址及规模均有待完善。

2.3.2 公园绿地面积差异较大 较大面积的公园绿地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地区,城中多为小面积斑块。市中心缺乏接近居民生活的小公园,公园绿地主要集中在象湖、青山湖和抚河公园,服务半径无法覆盖整个城市。一些公园设施严重不足、设施陈旧,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公园绿地分布相对分散,公园之间缺乏介质连接,意味着南昌公园绿地系统薄弱,防灾减灾能力不足。

表3为齿根弯曲强度校核时所需参数的取值,式(12)中的各参数取值如表3所示。代入数值后大小齿轮的齿根弯曲强度σF1=409.8 MPa、σF2=384.14 MPa,许用齿根弯曲强度[σF1]=437 MPa、[σF2]=426.8 MPa,[σF1]和[σF2]的最小值大于σF1和σF2的最大值,因此齿根弯曲强度校核合格。

2.3.3 公园绿地生态效益较低 从数量上看,中心城区公园缺乏大型斑块绿地,多为小中型斑块。公园植物种类较少,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得不到合理分配,城市公园绿地的生态优势正在减少。一些公园水体存在富营养化等问题,水体多为人工驳岸,影响动植物生态栖息环境;公园滨水地带亲水性较差,缺少亲水设施。

2.3.4 公园类型较为单一,丰富度较差 中心城区内已建成公园中,多为社区公园,主要满足市民休憩的需求。综合公园以及专类公园,包括纪念性公园、植物园、儿童公园、主题公园等数量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公园未充分发掘自身价值,城市名片效应不显著。

2.3.5 公园绿地的地域文化和景观特色不够鲜明 新建公园在设施风格、景观营造、标志性建筑物等方面趋于同质化,缺乏识别性。公园绿地系统缺乏整体景观风貌特色,景观节点缺乏精心设计,缺乏展现城市风貌的窗口。

2.3.6 公园绿地发展缓慢,城乡缺乏链接 南昌市城乡公园绿地的一体化发展推进缓慢,市内外的廊道没有打通,公园之间缺乏生态、游憩连接。导致居民无法全面和快速的享用周边的生态资源,周边的生态环境也难以融入城区的发展。

3“城市双修”理念下南昌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规划原则

3.1 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是以城市景观中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为基础,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景观,是公园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信条。公园绿地不仅要满足周围居民的生活要求,还要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在保证公园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使公园与城市绿地系统融为一体,使设计要素与公园融为一体,使自然生态、公园景观和设施融为一体。实现自然与城市之间,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平衡。

3.2 整体性原则

公园绿地系统的规划应加强对生态的重视,充分结合城市绿地系统的长期发展规划,以协调和整体统一为目的,提供正确的理论和功能指导。加强各个公园之间的联系,使得公园与公园之间更好的串联起来,保证城市完整绿地网络。

3.3 以人为本原则

公园绿地系统需要创造不同的空间环境来满足使用者与他人与自然的接触,满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接触。公园流动空间必须平整、宽敞、无障碍,停滞空间应配备长椅、遮阳、遮阴、景观、照明系统,方便人们休息和步行活动。以“城市双修”的理念,注重个人与自然平衡,切实保障居民的切身利益,进行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3.4 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原则是指公园绿地规划要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地域特点。“城市双修”视角下的公园绿地系统规划,要针对城市中的生态问题,因地制宜,建设城市生态文明。在公园绿地系统植物配置、道路铺装、景观节点设计上要完全体现地域特点;在公园中加入体现地域特点的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反映地域文化特点和习俗,更好地传承地域传统文化,重视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4“城市双修”理念下南昌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规划优化策略探讨

基于“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南昌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人居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优化提升,以期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织补城市风貌、提高城市综合品质的目标。

4.1 生态修复

4.1.1 修复公园绿地生态要素 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因地制宜营造地形,缩减建设成本,实现低碳排放;优化种植搭配,结合环境选择释氧固碳能力强的常绿灌木和复合绿化,多种植乡土树种,提高成活率。在动植物敏感的地段设置生态廊道,使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迁徙不受人为影响,保护动植物多样性。

4.1.2 增加公园总面积,提高公园绿地多样性 在现有公园绿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公园绿地。丰富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类型,如儿童公园、植物园、文化公园、主题公园、风景名胜公园等,同时增加社区公园、街旁绿地、带状公园的面积。丰富活动内容,满足各个年龄段居民在爱好、文化、消费方面的需求,追求公园绿地空间功能的多样化。

4.1.3 合理布局公园绿地空间 要在充分利用现有公园绿地的基础上,在满足公园服务半径的前提下,努力实现新建公园绿地空间合理布局、大小合理分布。以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全城为目标。在人口密度高的红谷滩区、东湖区、西湖区,以及城市东南部和西北部的工业区,扩大公园绿地面积。

4.1.4 拆违建绿,见缝插绿 东湖区、西湖区等老城区以“拆违建绿,见缝插绿”为原则合理新增游园,或利用城区合乎相连的空间特色,将公园绿地与现有水系结合;或将带状公园与街旁绿地相连接;或将部分中小斑块升级为大中型斑块。同时以“疏解还绿、闲置增绿、立体拓绿”等方式提升中心城区绿量,降低热岛效应,结合绿道和街道空间优化,构建网格化绿色开放空间。形成“以中小斑块为主,大型斑块为辅、特大型斑块为补充”的不同斑块均衡分布的景观格局。

4.2 城市修补

4.2.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公园内休憩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管理设施建设,适应市民日常需求,改善以观赏为目的的建设现状,提高公园绿地的娱乐功能。完善郊区开放空间活动设施建设和综合服务,增强郊区休闲空间吸引力,减轻中心城市公园负担。完善标识标牌系统,设计科学准确的标识内容,并结合景点主题,进行导视系统的景观化设计,完善公园绿地防灾减灾基础设施。

4.2.2 提高公园绿地可达性 打破传统核心式公园规划布局,弱化公园边界感,加强城市内部公园绿地之间的渗透性,同时也要加强城市与周边绿地空间的联系,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完整的公园绿地生态网络体系。

4.3 人居环境

4.3.1 延续城市文脉,塑造公园绿地系统新风貌 提升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园的文化内涵和休闲功能,最大限度地赋予不同功能的公园绿地文化内涵和休闲内容。不同类型的公园绿地空间在概念、布局、形态和造景技术方面应突出城市特色。充分利用南昌的红色、生态、古建、都市、航空等文化,唤醒城市历史人文记忆,激活文化空间。

4.3.2 提高公园服务水平 在建设公园绿地安全设施时,既要考虑设施的美观性,也要保证实用性和功能性,保证各个年龄段和少数群体的使用,例如设置无障碍通道,保证滨水地带设施的安全性等。

5 结语

城市公园绿地系统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系统重要的部分,具有无可比拟的功能,包括娱乐、文化活动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在当前“城市双修”背景下,本研究针对南昌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系统进行现状调研分析,在遵循生态性、整体性,以人为本,地方性的原则上,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人居环境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保护和扩大绿地空间、修复受损斑块、重构绿地网络,对修复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提升人居环境,提高城市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城市双修双修南昌市
模拟成真
江西南昌市1169个建制村实现通客车
考了个大的
吃两个
江西省“全省通”飞越抚州暨抚州市“城市双修”展示飞行活动圆满成功
“城市双修”理念下邯郸采煤塌陷区河道再生体系初探
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双修”
谢金英:德与艺双修 雅与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