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以徐州乡村为例

2022-11-11陆泽歆

现代农业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文化

陆泽歆

(徐州工程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20 字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乡风文明。这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创新和战略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徐州市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突出城乡融合、以城带乡,以更快步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市政府已于2021年6 月4 日成立乡村振兴局,并出台了《徐州市2021 年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标志着徐州市乡村振兴工作全面启动,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1 乡村振兴面临的时代特征

1.1 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十九大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乡村振兴战略正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金钥匙,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依靠农业农村支持,推进工业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再次依靠农村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快速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对乡村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也是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乡村的地位与作用,乡村振兴与复兴也体现了我国农村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1.2 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国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做出了明确指示。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战略的“再升华”,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再著新篇章的“续题之作”。下一阶段要把“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1.3 区域性与全球性的统一

我国用仅占全球9%的耕地和6.4%的淡水,养活了全球近20%的人口。在农业研究方面不断地深入和创新,以可持续的方式应对众多全球性的挑战。其中,生物技术、生态农业、气候智能型农业以及信息和通信技术等方面实力雄厚。对于提高农业产出和农民生活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全球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正确处理好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对我国农村现代化及国家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也在全球发展中彰显中国的大国担当。

2 徐州乡村振兴发展困境分析

徐州乡村的发展是新中国70余年城乡发展的历史缩影。当前,徐州市下辖2 市3 县5 区,总面积11258km,常住人口882.56 万人,乡村人口293.72 万,占比达到33.28%。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151.35 亿元,农、林、牧、渔业产值717.84亿元,占比达到10%。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02元,人均消费支出13850元。全市农村组织情况中,乡镇个数97 个,乡村户数173 万户,乡村从业人员354万人。全市总播种面积1177.92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61.81 千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64.7%。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38.87 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490.60千公顷。2019年,徐州市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近4.5 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达3.2 亿美元,同比增幅31.8%,增幅在全省出口额1亿美元以上的省辖市中位居第一。2019年,全市发展重要农业农村电商品牌144个,完成销售收入173.45亿元。

近年来,徐州的城镇化建设质量不断提高,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中心村建设如火如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民风改善等方面,如何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有序有效组织实施仍是当前徐州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困境。

2.1 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足,科技型人才短缺

2.1.1 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干部队伍不作为、不敢为 从实际情况来看,有领导班子没选好配强而“软”,有没有把好党员入口关而“弱”,有落实组织生活制度不严、缺乏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而“散”等情况。而处在村里各角落的贤达、致富能人、老党员老干部等群,长期扎根本土,常常掌握着民间话语权,以他们的资历、威望、人脉等优势,与群众联系更容易、更方便,推举成为群众的“代言人”较为妥当。

2.1.2“三农”带头人数量少,缺乏科技骨干 截至2018 年末,徐州市60 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94.18 万人,老龄人口总数全省第二,老龄化严重。且留在农村发展的人,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因此缺乏“三农”带头人的数量及能力问题比较突出。村干部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不高,大学生村官具有高学历,但在工作经验方面是劣势。农村科技型人才供给不足,农村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总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现状。乡村发展政策对涉农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导致农村的科技型人才供给后劲不足,存量的实际增长缓慢。

2.2 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环境综合治理能力亟待增强

2.2.1 投入总量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与城市相比,规模小、资金少。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都是来自政府的财政支出和各村(社区)的自筹资金,很少会向金融机构贷款或是以成立专项基金的方式把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后续项目管理运作。

2.2.2 缺乏统一规划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和强有力的措施保证,设计时只顾眼前,致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甚至是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在存量上与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增量上也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村卫生室、村卫生院的医疗条件比较差,医生业务能力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部分农村的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建设标准低、配置难,无法满足百姓生活休闲的日常需求。

2.3 农村乡风正气不足,农民文化生活匮乏。

2.3.1 庸俗文化还很有市场 传统的落后思想仍然左右着农民“乱搭台子乱唱戏”的行为。此现象反映出在城乡二元制结构所带来的问题。特别是互联网平台,产生了很多所谓的“直播”收费项目。这些低端的文艺产品率先流入农村,由此也就造成了庸俗泛化的文艺创作、演出在农村出现。农民信息接触量有限,对文艺鉴赏能力相对较弱,当接触到感官刺激或是敏感开放的文化展示时,通常就认定其为“先进”文化,或是社会新潮,致使低俗文化在农村得到了生存和发展空间。

2.3.2 乡村公共文化阵地明显不牢固 徐州目前已初步建成了以乡镇服务中心、农村文化活动室等为主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针对农村的图书报刊、农业科技、影视作品、数字产品等也在不断增多,较好地解决了农村文化产品总量缺失问题。在与农村公共文化匹配方面,这些粗放式的文化产品供给也带来了“水土不服”、效果不佳等问题,比如许多公共文化设施选址不佳;农村文化产品不合农民“口味”;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农民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不高等。不少“文化下乡”项目存在单向性问题,如电影下乡、农村书屋等,没有照顾到留守农民需求,难与农民日常生活有效结合,还需要上级文化部门的政策扶持与指导。

3 徐州乡村发展路径模式归纳

在习近平总书记2017 年底视察徐州后,全市上下以习总书记视察徐州的指示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力推进“三农”工作,以典型示范带动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发展,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3.1 致富式——用产业鼓起百姓“口袋”

多年来,徐州的农副产品体系建设工作始终扎实推进,粮食、蔬菜、林果、畜牧四大主导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大蒜、食用菌、花卉、银杏等八大特色产业也形成了一批“单打冠军”,更有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互联网农业三大融合产业跨界发展,这些因素都对徐州市乡村振兴起到了巨大的产业支撑作用。

睢宁县姚集镇高党村抓住特色、注重品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产业链条也不断延伸、拓展,真正让农民鼓起钱袋子。打造“手工艺工坊”,通过重建老作坊,升级工艺,打开一片新天地。魏集镇在金融机构的帮助下大力发展西瓜种植、稻蟹养殖、万亩核桃园、枇杷产业园等高效农业,以及古黄河沿线农业观光带等旅游产业发展;新沂市马陵山镇大做旅游核心产业带文章,提升周边水果、花卉产业发展,实现“农业+旅游”共发展。经开区大黄山街道依托现有工业园招商引资,开展以“党支部+土地流转+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引导居民种植黄桃、油桃、火龙果和向日葵等经济作物,不仅鼓了村民的腰包,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动力。

3.2 集智式——用人才支撑政府“脑袋”

徐州市委、市政府把人才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大力引导科研人才向农业发展的第一线、产业转型的最前沿集聚,逐步形成了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通、素质优良的农业人才队伍,在全市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许多乡镇形成了人才推动创业、拉动就业和兴旺产业的好局面。

新沂瓦窑镇大学生村官们立足“三农”,成立蔬菜苗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优质种苗及农资产品,组织农户参加种植方面知识培训,学习提前预防病虫害,专注改土增施有机肥,减少化学肥料及农药使用量,既增加收入又降低生产投入。2019 年,沛县畅通渠道,疏通堵点,通过实施人才下乡、能人返乡,吸引3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各类人才下乡返乡创业就业,推进敬安“辣椒小镇”、张寨“葡萄小镇”、安国“西瓜小镇”等“花园农业”样板建设,加快实施了徐沛快速通道(沛县段)稻田景观、鹿楼镇沙河果都园等项目建设,共吸引各类工商资本达16亿元,带动就业5000多人。

3.3 聚气式——用文化润泽农民“声带”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是解决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和农村文化发展不充分的战略选择,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和必要保障。徐州市不断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以乡土文化温润乡村“精气神”,乡村将焕发更多生机和活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国文明村——贾汪区马庄村始终把文化立村作为最执着的坚守,走出了一条以乡村文化促进乡风文明的路子。拥有苏北第一支农民铜管乐队,用文化的力量激发向上向善热情,开启了文化兴村之路。几十年来,马庄村常态化开展周末舞会、农民运动会、春节联欢会、元宵灯会等,每年评选“五好家庭”、“十佳好婆媳”,以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睢宁县将乡村音乐会开到城区,现场感受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品特色美食,看乡村振兴成果展,游魅力乡村,全力打造一个集“音乐、时尚、艺术、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旅游+音乐”品牌嘉年华活动,让游客深切感受睢宁独特的地域风情和文化底蕴,感受到睢宁乡村振兴的巨大变化。

3.4 怡神式——用绿色解绑环境“束带”

2017 年底,徐州市正式获批为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2019 年,徐州市推动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河道护坡乱耕乱种、道路两侧乱搭乱建、村庄内乱堆乱放等现象得到有效治理,积极构建山水田林湖一体的生态体系,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0.19%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48%以上。整理出集体资源31.71 万余亩,全市配备农村保洁人员近2.1 万名,已建镇级污水处理厂93座,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创建美丽宜居乡村228个。

邳州铁富镇姚庄村“时光隧道”奇观,成为周边地区最有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此外,姚庄村还致力于创建特色田园乡村,实施“银杏旅游+”,鼓励村民开办民宿、民俗馆、银杏产品体验中心等。现在,姚庄村有农家乐16家,民宿25家,不仅为“时光隧道”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还增加了村民收入。沛县大屯街道安庄村有片120亩的树林,被人们称作“天然氧吧”。村里的砖窑厂被拆除,村民在林下遍种花草,铺设步道、沙滩,装上座椅和健身、娱乐设施,引来一拨拨游客到这个紧挨微山湖的渔村“打卡”。铜山区伊庄镇马集村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干部群众齐动手,人力机械一起上,共拆除违章建房33处、残墙断壁1280m,清理房前屋后的柴草垃圾8000m。腾出168亩的公共空间全部用来栽植花木,修游步道,建停车场、公共厕所和民宿,不断完善旅游硬件设施。以张伊路为中心的两边地块,建成1000 亩红日庄园葡萄生产加工基地,提高经济收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该村十里杏花村3000 亩金杏园,连绵4 个山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经济带”。

4 新时代徐州乡村振兴发展对策建议

迈入“十四五”,新时代乡村振兴已被赋予新的使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展望乡村美好未来,徐州也将大步向前,踏出乡村振兴的铿锵足音。乡村振兴的根本是在乡村社会型构新的权利关系和社会关系,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乡村振兴不只是一个经济发展或经济增长问题,也涉及乡村社会基础性结构问题,即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系统性关系的改变。因此在徐州乡村振兴发展的对策研究中,要从组织、人才、产业、文化和生态等五个方面去思考。

4.1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政治保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建引领是保障。结合徐州市乡村建设发展实际,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把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去部署、去落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红色引擎”作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4.1.1 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要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凝聚基层党建合力。围绕实现乡村振兴这个目标,狠抓党建项目工作落实,全面形成抓基层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努力实现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4.1.2 提高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 对于涣散的党组织,要综合评估后进行全面整顿,优化基层党组织的党员结构,做好高校优秀毕业生、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等吸收工作,加强党员的政治素养、理论学习和业务能力培训,帮助党员提高党性修养和工作能力。

4.1.3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是决胜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和关键因素。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素质优化提升工程,选优配强农村党支部书记,重点从“道德贤人、经济富人、管理能人”中选拔培养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与承诺制,着力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基层干部队伍和实用人才,以点带面,突出强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4.2 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多次强调指出,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也离不开乡村人才作用的发挥,要把人才振兴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前提和基础。

4.2.1 坚持人才下乡 大力营造下乡返乡人才的支持激励环境。根据《徐州市大学生招引实施办法》《徐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实施办法》等精神,明确财税等相关优惠支持奖励政策。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挂职、兼职,推动市、县两级农业科技人才深入基层;鼓励大中专高校毕业生、初级以上技术职称人中下乡当“农创客”或就业;加快培育懂技术、留得下的农村土专家队伍;发展一支懂经营、出得去的农村经纪人队伍;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网络,配齐镇级农技员及农村信息员队伍。

4.2.2 坚持能人返乡 根据《徐州市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实施办法》精神,支持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投资兴业,反哺支持家乡建设;鼓励退役军人返乡自主创业,投身家乡建设;鼓励市民下乡参与投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养老产业等新业态,积极搭建“乡贤”返乡平台,激发农村活力,聚集农村人气,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力争到2022年底,推动1万名人才下乡和能人返乡创业就业,全市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人数超过2 万人,带动就业10 万人以上。

4.2.3 提升农民实践本领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单位,组织合作社成员进行岗位培训,将分类管理与精准教育相结合;政策保障与资金保障相结合;内容创新与模式创新相结合,对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进行组织化学习。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实践中,做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产业振兴的示范人,努力夯实乡村振兴经济的人才基础。

4.3 加强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动力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探索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以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4.3.1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以实施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和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推进品牌强农、科技支农,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4.3.2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对当前热门的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重点发展。做好培育加工业龙头企业、鼓励加工业融合发展、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四个方面工作,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升级,让农村分享产业融合发展的红利。推进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建设,让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鼓励发展众筹农业等新型产业模式,发展差异化休闲农业。

4.3.3 打造特色小镇 目前,徐州市共有10006个村庄纳入镇村布局规划。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全市规划集聚提升类村庄1345个、特色保护类村庄339个、城郊融合类村庄44个、搬迁撤并类村庄3168个、其它一般村庄5110个。做好产业规划,培育具有特色、富有活力的小镇,并能持续发展,避免千镇一面,从而造成同质竞争。要结合自身优势精准定位,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坚持特色产业培育与经济文化相结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4.4 繁荣兴盛农村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给养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加强文化的引领作用,导入文化振兴主旋律,凝聚正能量,传承好家风和好民风,丰富和充实乡村活动内涵,推动乡村文化资源向乡村文化经济、促进乡村美丽经济的多元化探索。

4.4.1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当地特点的有效方式,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巩固农村思想文化主阵地。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意识、规则意识、主人翁意识。

4.4.2 加强公共文化建设 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徐州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

4.4.3 挖掘乡村历史文化特色,释放红色文化资源的强大活力 红色文化是无数革命先辈在风云涌动的革命战争年代创造并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徐州红色文化资源覆盖面广、精品多,有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为国家4A 级景区,王杰纪念馆、碾庄圩战斗纪念馆为国家3A 级景区。这些红色资源体现了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无产阶级带领广大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理想信念,彰显了无私奉献、顽强拼搏、敢于牺牲等价值取向。要让红色文化成为激励和鼓舞广大农民及农村工作人员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精神动力。

4.5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绿色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贾汪区潘安湖湿地公园视察时夸赞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他强调,塌陷区要坚持走符合国情的转型发展之路,打造绿水青山,并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宜居是关键,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础。生态宜居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和生态导向,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统一。

4.5.1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要强化农村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提升绿色农业发展水平;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加强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的生态功能建设;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培育生态环境产业,延长生态链、环境链、财富链,让乡村的美丽整洁和生态宜居转化为生产力。

4.5.2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重点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要以乡村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结合当地发展实际,对乡村发展进行整体的规划,完善农村水、电、路等基础服务设施。要把农村环境治理与乡村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治理、农民收入增加结合起来,从最基本、看得见、农民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抓起,在系统治理、长效治理中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水平质的跃升。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文化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谁远谁近?
赞农村“五老”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