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农业发展视域下生物农业职业教育创新研究

2022-11-11包丽

现代农业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生物院校

包丽

(甘肃省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甘肃,白银 730726)

当前我国相关部门针对生物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这一战略方针,这也意味着相关院校必须要对生物农业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进行改良与优化,创新原有的教育机制,加强行业指导,提升职业教育内涵,增强师资力量专业化水平,做好专业课程的规范性建设,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生物农业职业教育的效果,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多专业性人才。

1 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现代农业主要是以现代工业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在资本主义工业化阶段初见雏形,充分利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由传统的顺应自然转变为了对自然的利用与改造,依赖于经验进行生产的模式也转变为了依靠科学进行生产,可以说现代农业具备较为典型的工业化与科学化特征。具体而言,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现代组织管理方式的作用,是一种社会化、商品化经营的农业,在国民经济水平提升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我国农业部长杜青林看来,现代农业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农产品供给,提升农民群体的经济收入,增强劳动生产率、商品率以及资源产出率,进而有效促进农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得益于市场机制以及政府宏观调控,农业、工业、贸易等多个领域的衔接较为紧密、生产与营销有了一个有机的融合,可以说现代农业是一种多元化产业形态以及多功能产业体系。

2 现代农业发展视域下生物农业职业教育的具体形势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单单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同时也是小康社会全面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能够显著增强我国农业综合生产水平,提升农民群体的经济效益,进而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我国生物农业职业教育陷入到了较为困难的局面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数量较少,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教师实力不符合标准这类问题。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上升,农业与现代科学技术有了更为紧密的融合,现代产业体系也对农业发展体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重塑,这无疑给生物农业职业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机遇,生物农业职业教育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基于此背景下,加强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强农民群体经济利益以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国教育部门对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划,应不断加快生物农业区域的培训与教育,才能进一步促进美丽新乡村的建设进程。国务院颁布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其中指出了应当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为生物农业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让其能够掌握种养业、农机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只有构建完善、健全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才能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专业素养,实现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缩小城镇发展差距,从而稳定社会发展,营造和谐氛围。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培育专业种养大户、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这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一个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也要合理应用先进农业创新技术,提升在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因此现代农业发展视域下,生物农业职业教育应当对原有的体系进行革新,改良与优化教育模式,并不断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变革。

3 现代农业发展视域下生物农业职业教育创新路径

现代农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生物农业职业教育既面临着丰富的机遇,也面临着的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要严格遵循“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这一根本原则,不断深化生物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原本的各类体制及机制,这样才能够促进生物农业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

3.1 以行业为依托,构建办学指导委员会

相关院校要想让职业教育得到科学的发展,行业指导是一个关键的外部条件,构建行业办学指导委员会,并充分发挥其作用,能够为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做出良好的保障。相关部门应当将职业院校纳入到农业发展整体规划之中,结合相关要求成立办学指导委员会,领导发挥带头作用,联合其余部门的领导群体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对生物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让院校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困难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办学指导委员会的行业指导主要集中于政策、项目以及资金等方面的倾斜,通过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强了基于产业链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让行业、企业与院校间有着更为深入的合作,形成了生物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长效机制。这样一来,院校能够依托于行业的力量来对现有的办学环境进行改良与优化,形成了良好的外部发展合力。

3.2 加强师资队伍专业水平

对于院校生物农业职业教育而言,良好的师资力量是培养优质人才的基础所在。因此院校应当将提升内涵水平作为主要目标,加强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制定教师专业素养与道德素养的专项培养计划。简单来说,就是要求教师能够上好一门课程,结交一个企业朋友,从而更好地服务一个农业地区。同时,为进一步确保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可同时开展“名师工程”,引进专业性更强、素质更高的骨干教师、名师等人才,完善相应的选拔机制与聘用制度,这样一来就能够给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3.3 基于新型产业开发特色专业

生物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和专业建设有直接的关系,建立具备一定特色的专业课程内容,才能够让生物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得以创新,一改传统职业教育过于死板的情况,从而为培养新时期专业化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相关院校要认识到现代农业的特征,针对性构建专业群,与其进行良好对接。同时,开设园艺技术等特色专业,让生物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够由产业链低端逐步延伸至产业链高端。这类特色专业并不仅仅局限于生产过程,而是高度重视了产前与产后的发展,并巧妙地引入了一定的艺术元素以及都市元素,这样一来就能够培养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3.4 推动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创新

院校应当和行业中的相关企业达成良好的协同,共同完成全新课程的开发,按照技术领域以及职业岗位的具体任职要求,结合职业资格标准来对现有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改良与优化。所构建的课程标准应当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基础,调整之前的生物农业专业课程,结合当地的现代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出全新的课程。同时也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良与优化,将“教、学、做”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有效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由此可见,只有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建设符合时代发展的全新干线,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质量提升的积极作用。另外,要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实时共享,才能进一步扩大受益面积,发挥优质教学资源对培养高素质生物农业人才的积极作用。

3.5 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政行校企协同

创新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对校企合作进行潜力的深度挖掘,有效推动三大职能的良好发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能够有一个质的飞跃。因此,通过职业院校与生物农业的“四个对接”模式,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有效的服务。这就要求相关原药需要结合自身专业特征以及人才培养规律,才能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特色化的生物农业专业,进一步拉近学生与就业岗位的具体,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为保障生物农业的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院校可以与行业标杆和巨头企业达成相应的协议,使学生可以接触到行业的先进技术,增强其实践水平,从而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成长。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院校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生物农业实用技术创新项目,院校则依托于这类项目和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有着更为紧密的协同,开展更为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攻关当前所存在的生物农业难题,形成一批在国内具有示范效应的现代农业技术原创与技术集成再创新成果。同时为教师、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让其能够走入校园,与行业专业人士进行科技创新研究与讨论,不断增强其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完善集团管理机制,探索出最适合项目发展的市场模式,形成多元化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同时,有效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完善的现代生物农业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基地、农产品贸易信息平台、生产性实训教学基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基地等一系列资源共享平台。院校和企业制定一个行业主体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实训基地,有效推动院校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

4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良好,让农产业生产营销效率得以提升的同时,也带动了生物农业职业教育的全面革新。在现代农业发展视域下,生物农业职业教育应当做出一定程度的创新,相关院校应当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正确教育理念,通过师资力量的加强、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创新、特色专业的开发以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新时期专业化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生物院校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第12话 完美生物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