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苏北琴书传承的探索与思考
——宿迁琴书艺人“唐玉侠”访谈实录

2022-11-05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1期
关键词:苏北文化遗产物质

高 恒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苏北琴书,又名“宿迁琴书”,因其普遍分布于江苏北部地区而得名。琴书起源于江苏省宿迁市,由苏北地区民间音乐演化而来,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将各说唱艺术的特性完美地进行了融合,深受人们的喜爱。琴书代表了宿迁市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历史背景,已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琴书从形成和发展到现在,它在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占有独特地位。随着现代脚步的不断进步,琴书艺术家的价值越来越低,而传统琴书的留存现状也不容乐观,现在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之下,传承、维护和弘扬苏北琴书成为其面临的重要课题。

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对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苏北琴书更应当抓住时机,努力改变现在窘迫的现状,积极探索新的发展之道、传承之法。

一、琴书传承人唐玉侠的学艺历程和演出经历

宿迁是苏北琴书的发源地,在宿迁的苏北琴书传承人中有“四大侠”,她们分别是张银侠、唐玉侠、周银侠和张彩侠。这次笔者有幸联系到了“四侠”中的唐玉侠老师。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时期并未登门拜访,以视频、微信语音为主,以下是部分访谈记录。

笔者:唐老师您是什么机缘下开始接触咱们苏北琴书的呢?

唐玉侠老师:是这样的,我的父母他们就是从事这个行业,我自小就跟随父母在外面漂泊,没有机会上学,平常也就自己学几个字,我自小就和父母学习琴书,五六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登台了。后来经过不断地登台磨练,十四五岁自己就可以独立在舞台上演唱了,再后来就下放了。下放以后一直到 23 岁才上来,就是似上来没上来的时候,大概是1979年吧,谈了个对象,对象啊,也就是我现在的老头子,他也是琴书演员,但是他学得比较晚,是高中毕业以后他学的坠胡。

笔者:您这真是令人羡慕的夫妻档呢。

唐玉侠老师:哈哈,是的。我们两个就是夫妻档,叫夫妻档啊。以前我们都在集上面唱书,十天大概跑四个集。就是在 80 年代,在这个集镇上面活跃得不错,就是 80 年代,一般工人的工资都在 30 多元钱、20 多元钱,那我们的一个集一个集唱下来,能唱三四十元钱,那个大点儿集上可以唱四五十元钱。就不简单啊,都是现场提现的,20 分钟就可以拿一次钱。后来呢,就逐渐各县的文化馆里边有提供一小书场,大家买票看。那时咱们宿迁的苏北琴书很优秀的,我们演出东南西北都去过,到哪儿都受欢迎。整个江苏、安徽还有山东,都喜欢听咱们苏北琴书。后来这些地方也都有了自己的琴书,其实都是咱们苏北琴书演变来的(语气透着骄傲)。再到后来吧,是在90年代吧。那时候有录像了,娱乐方式更丰富了,冲击了曲艺这个区域。再后来就不怎么景气了,大家都改行了(叹息),一直到2005年吧,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啊,这才把我们再找出来,现在很好。

笔者:老师那听您的意思现在政府还是很支持我们琴书的发展的。

唐玉侠老师:是的是的(笑),现在很好,现在政府蛮支持的,对我们扶持的力度也很大。前段时间国家(国务院)不是还发了新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这个政策真是太好了,就像给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政策一落地,政府对我们的扶持更大了。扶持的是哪一方面呢?就是说到各乡镇,或者是这个市里也设两三个地点演唱,由政府出这个演出费听书,都是免费的,为了推广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挺好的。这要不是疫情现在早都忙,听说马上在四月中旬吧又要开始下去了,就是叫“村村行”,村里和这个城区这边的有好几个书场,像“黄河书场”现在还要新增几个,还有那个“双塔书场”,全城要加好几个书场,都在公园里环境也好(语气透着欣喜),我们还经常被邀请去学校演出。

笔者:那唐老师现在跟随您学咱们琴书的人多吗?

唐玉侠老师:我在学校里边也教了不少的学生,有几个水平也还是可以的,也参加过省里的比赛,金奖、银奖都有拿到,还有就是一八年的时候他们还参加全国少儿大赛(语气骄傲,笑),现在政府对我们很重视,很重视我们这个苏北琴书的,对我们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真的非常支持。

笔者:您教的学生都是咱们学校里的孩子吗?

唐玉侠老师:是的,为了让咱们琴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继续传承,在咱们宿豫区文广新局和宿豫区教育局大力支持下,在宿豫区保安小学和宿豫区侍岭中心校分别设立了苏北琴书兴趣班,我们老两口每周一、 周三、周五都会去兴趣班,为 40 多名孩子教苏北琴书。感谢政府给咱们创造的机会,以前的琴书生怕断了香火,现在我们又多了40多个希望。只要苏北琴书还有一个人愿意学,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坚定)!

笔者:唐老师,那要是有像我这样对咱们琴书特别感兴趣的社会人士,可以有机会接触、学习到咱们的琴书吗?

唐玉侠老师:可以,当然可以的。咱们市文化馆的刘勇馆长,现在在市文化馆里边提供苏北琴书的学习场地,现在已经有两个人在那边教了,那个是免费的, 公益性质的。刘馆长一直邀请我去,我实在是太忙了,实在是没得下空。你要是没事儿,没开学的话可以去看看,参观一下。那里也可以了解不少相关情况,刘馆长是咱们宿迁市区域协会的主席,他对这个方面也非常了解,你也可以联系联系他。

二、琴书传承人唐玉侠对苏北琴书传承的方法与期望

笔者:老师您觉得现在琴书传承最大的阻碍是什么?

唐玉侠老师:我们演了很多年了,岁数也大了,新一辈的小“琴书人”还没长成。我们对于传承人的要求还是有一些的,“学艺先学德”,作为一名合格的琴书人,一定要品行端、明大义,热爱且要愿意为之付诸一生。长成后他们是否愿意传承也是很大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太大,演琴书收赚得又少,都说他们是什么“房奴”“车奴”,这样的收入不足以负担生活。

笔者:有一种前有古人,后无来者的感觉。

唐玉侠老师:没错。现在大家文娱生活都很丰富了,年轻人们爱看舞剧、音乐剧,看电影等。我们现在的观众还是中老年多,年轻人不要说是走进剧场听琴书,很多都没有听过“琴书” 这个名字。之前市里做过调研,很多像你这个年纪的年轻人说我们“无聊”“老土”,我们有时候听到这样的反馈也是挺难受的。

笔者:他们对于咱们的琴书还是有刻板印象。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琴书可能相当于现在的年轻人看的电影吧,这是他们年轻时喜爱的文娱活动。我记得我们小区门口的门卫大爷最爱做的就是一边晒太阳,一边用收音机听琴书,我有一次散步到门口还陪大爷听了一会儿,都是咱们身边的故事,也挺有意思的。

唐玉侠老师:哈哈,对对对。琴书就是咱们身边发生的故事改编来的,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嘛。琴书里记载了老宿迁的点点滴滴,可丰富了。我们的故事代代相传,有好处也有很大的弊端。我们的作品很多都是更老一辈的艺术家创作的,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才不愿意去听取,他们觉得故事不够吸引人,可能这就是觉得我们老土的原因吧。所以说一味地传承是一把双刃剑。

笔者:您说得有道理,循规蹈矩的内容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可能过于单调陈旧,咱们琴书还是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做出一些改变。现在的社会文化丰富多元,像咱们这样的优秀传统艺术更应该紧跟时代前进的方向。我之前了解过一些作品,艺术形式相对单一,内容与现代人民生活关系淡然,很难引起共鸣。琴书演绎形式还是禁锢在上一辈的条条框框内,无法跳脱,这是不是也是影响琴书发展停滞的原因呢?

唐玉侠老师:你说得很对,所以我们现在也是关注实事,想了解现在大家喜欢什么,努力创作出一些新作品。原来经典的作品也不能丢,也在想办法在原来的基础上去改编。

我们琴书本就是从群众生活中演变来的艺术形式,发现故事,创作故事,最终还是要演给大家看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听众需求,不断去融合发展。在改编方面我们有过许多的尝试,比如老歌新唱,讲电影,甚至对于儿童听众去改编一些童话寓言故事,不过效果不好,但也是一次尝试吧。

笔者:听起来蛮有意思的,您有没有尝试过利用现在的新媒体进行宣传呢?比如,现在大家都爱看的抖音、快手之类的。

唐玉侠老师:我们也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是我们年纪大了不懂得怎样去做那些视频,但是有时候演出会被人家发到这些平台,我们也会仔细去看评论,改进自己。我们有个同行有自己的抖音,她经常会直播,也有蛮多粉丝,效果也还不错,但是听说还是中老年听众多。

笔者:那老师您觉得现在咱们琴书的发展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唐玉侠老师:目前,苏北琴书已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两口子从艺多年来,也写过一些作品,坚持每年都多参加演出,我们现在要做的其实还有很多。

首先,我们需要后继有人,而且要培养出尽可能多的人才。其次,我们自己要多演出,只有不断上台才能有推广琴书的可能,我们是传承人,这是我们骨子里的任务。还一定要有创新,不论是新创作,还是经典作品改编,一定要顺应时代不断进步,墨守成规是没有未来的。最后,我们要有担当,我们的徒弟们,教的孩子们都要有担当,传播正能量,我们市之前的救人英雄张森你知道吧,英勇跳河救人不幸牺牲,我和老头子当即为他创作了《英雄张森》的选段,向广大市民和中小学生演出,宣传英雄的先进事迹;还有现在疫情期间我们也创作了一些作品,呼吁大家出门戴口罩不聚集等,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做的。

笔者:唐老师您对未来咱们琴书的发展有什么期盼吗?

唐玉侠老师:首先肯定希望它可以经久不衰,越来越好。(笑)现在政府那么支持我们,支持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我们一定要抓住机会,不能辜负政府对我们的期待,更不能对不起我们老师对我们的教导。我们年龄大了,虽然我们不会下舞台,但也还是要努力培养下一代,我相信苏北琴书的明天一定是光明灿烂的!

三、结论

新时代下,国家和政府对苏北琴书的传承有着极高的重视度以及全力的支持,宿迁市政府更是不遗余力地保护着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始至终都贯彻着《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该意见还提出,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要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要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要显著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要进一步发挥。

苏北琴书的传承是一个永久性的课题,保护和抢救是当下最紧迫的任务。在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琴书的传播范围和受众已经明显增长,基层组织的“村村行”、学校教育的兴趣班、文体单位的公益课、网络平台的直播号,各种渠道共同发力,为琴书的传扬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这样的政策支持和明确目标引导下当代以唐玉侠为代表的琴书“四侠”们坚守自我、砥砺奋发,对艺术有着高要求,对自己有着高标准,誓要将苏北琴书传承好,带着琴书成为名片走出去!在对琴书的创作上、对作品的理解诠释上,甚至自己的技艺上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共同发展,促进琴书的再次进步,形成传统和现代一体化发展形式。

在大力宣扬保护非遗文化的今天,琴书自身也需要革新。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琴书虽不被大多数人接受,与当下社会高速发展的形态不相符,但面临着挑战才会有进步,不迈出改变的第一步永远不会和时代接轨。面对信息的爆炸式增长,文化的融合,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入等因素,融合与发展是当务之急。我们应该了解这个时代需要什么,人民需要什么,将琴书与现代内容、现代科技、现代政策相结合,以当下人民最关心的时事政治、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件作为脚本创作,融合新媒体,线上线下同时推广,将琴书与人民的生活再度紧密连接起来。

琴书本是从群众生活演变而来,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份子,怎样才能同其他优秀传统文化一起“成团出道”甚至“C 位出道”呢?这是我们这一代甚至是每一代青年人都该思考的问题!希望大家可以走进剧场去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愿意去更好更深地挖掘和传播具有韵味的苏北琴书,使人们再一次认识苏北琴书之美。

猜你喜欢

苏北文化遗产物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西芹”老太
秦吉鸟,只为懂爱的人传情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爱你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