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爱国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策略探微

2022-11-05王晓晶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1期
关键词:爱国意象诗词

王晓晶

(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 甘肃 武威 733000)

宋代是一个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的时代,却孕育了许许多多卓越优秀的爱国诗人,他们为世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爱国诗词,使得爱国主义文学的创作空前高涨。这一时期的许多诗词都闪现着爱国主义的光辉,时至今日依然是那么熠熠生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宋代爱国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时刻铭记并秉持传承爱国精神、厚植家国情怀的理念,鼓励学生在诗词的学习中去感受词人炙热的家国情怀。新课标指出:“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感染作用,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所以在诗词教学中,只有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宋代社会,这个孕育爱国词人的沃土,深刻思考爱国诗词创作的背景,并且知人论世,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诗作传达的爱国思想,学生才能在诗词教学中传承爱国文化基因,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面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对宋代爱国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有效策略和大家进行探讨。

一、鼓励学生反复吟咏,体会诗词音韵之美

学习诗词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进行机械式的背诵记忆,不能只是为了应试而去记忆诗词名句,而是要让学生用心去诵读诗歌,在激情地诵读中品味诗词音韵美、画面美,感受诗人锤炼词句、精巧构思的高妙,体会诗人字里行间的爱国情怀。吟咏诗词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教师要注重朗诵技巧的讲授,如断句、停顿、节奏、语速、语气以及重读等。首先让学生在朗诵技巧上有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还要建议学生多听名家的朗诵,反复跟读、不断重复、用心去感悟。熟练掌握诵读技巧后,再鼓励学生参与亲身实践,大声诵读,通过身临其境的大声诵读搭建起和诗人内心精神世界沟通的桥梁,从而感受诗人的拳拳爱国之情。例如,在宋代词人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对每一句进行断句划分,以便学生诵读时快速找准节奏。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句,朗读节奏可以这样处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而“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一句,又可以这样断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节奏的准确划分其实也是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诗句大意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铿锵有力的节奏中去体会诗词场面的宏大,意境的雄浑,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反复的吟咏中去感受辛弃疾驰骋疆场、英勇杀敌的豪情壮志,深切地体会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二、丰富课堂诗词教学意蕴,激励学生厚积薄发

宋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涌现出了像范仲淹、辛弃疾、陆游、姜夔等大量的爱国诗人,而他们的诗词创作灿若繁星,闪耀着爱国的光芒。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丰富课堂教学意蕴,不只是依据一位诗人的一首诗词就诗读诗,更要对所学的这首诗词的情感意蕴进行深入探究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诗词群文鉴赏就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选取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创作的爱国诗词进行纵向品鉴赏析,也可以选取不同诗人的爱国诗词进行横向对比鉴赏,对抒发爱国情感的几首诗词进行群文鉴赏。例如,在教学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联系陆游的生平经历,了解陆游在不同时期的创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陆游诗作中始终伴随着他,一直到生命的尽头的深沉的爱国情怀。陆游一生的第一阶段是他45岁以前,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一首五言律诗《闻雨》,诗中写道:“慷慨心犹壮,蹉跎鬓已秋。”“夜阑闻急雨,起坐涕交流。”这几句写出了诗人虽然一如既往地慷慨悲壮,但无奈年华易逝,已到人生之秋,只能在风雨之夜,涕泗交流。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则是他人生第三阶段65岁以后所作,诗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两句抒发的爱国忧思却和《闻雨》是何其相似!也是风雨之夜,那一颗爱国之心饱受着折磨。所以在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时,拓展延伸引入《闻雨》一诗,让学生从标题、意象、诗歌内容、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品鉴赏析,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陆游一生无论是颠沛流离、被黜还乡,还是僵卧孤村,身老沧州,他渴望奔赴边疆,奋勇杀敌的爱国忧思都未曾改变。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诗人爱国诗词的对比鉴赏。如在学习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时,可以借鉴姜夔的《扬州慢》来做对比。姜夔的《扬州慢》我们并不陌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词人把宋南渡后的扬州作为他的聚焦点,昔日的繁华,今日的荒凉,两相对比多么触目惊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词人对战争的痛恨,借着“废池”,借着“乔木”这两个意象,含蓄地流露出爱国之情。然而,我们不能一味地认为爱国诗词就是男性的专属。李清照这位女词人的《夏日绝句》就堪称为“爱国诗篇中的绝唱”。我们可以在解读诗词的过程中带领学生感悟诗人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中体现的正气凛然,为国奉献、报效朝廷的坚韧意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两句中,李清照思念项羽,称赞他的气节,与姜夔在《扬州慢》中含蓄表达的爱国之情相比,这首诗更直抒胸臆,爱国之情喷涌而出,更能让人感受女词人堪比男儿的胸襟与气魄。

因此,借助拓展阅读群文教学,不仅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诗词的眼界,更能丰富课堂诗词教学意蕴,不断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水平,激励学生厚积薄发。

三、提高鉴赏诗词能力,感受诗人爱国情感

读懂一首诗词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赏析品鉴能力,既能把握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又能透彻分析诗词中使用的艺术手法,还能够深入诗词中去深刻理解诗人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诗词能力需要教师严格注重授课各个环节的安排和教学设计,切实地传递给学生一些有益的、便捷的诗歌鉴赏技巧。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向学生普及一些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如“松、梅、竹、菊”代表“坚强、不屈、高雅、不同流合污的君子形象”,王安石的“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中“梅”这个意象就写出了梅的不惧严寒、傲寒高洁。而“月亮、鸿雁”一般多传递“游子思乡之情”,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道出了人世间的聚散离合。在爱国诗词中,许多经典意象包括书卷、墨、汗青、投笔、关山、羌笛等,多表现诗人的爱国之志和报效朝廷的决心。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表现了诗人的一片爱国丹心映照史册的浩然正气。而“梦”作为宋代爱国诗人经常使用的意象,反映的是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但又壮志难酬的矛盾心理。辛弃疾的“梦回吹角连营”传达的就是这样的情感。由此看来,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教师总结一些经典的意象,帮助学生在鉴赏诗词时能够通过意象的内涵来准确解读诗词,更好地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思。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再掌握一些诗词鉴赏的表达技巧,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烘托、对比、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等描写手法,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等抒情方式等,鼓励学生多积累、多练习、多总结,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诗词鉴赏能力。最后,教师还需引领学生知人论世,走进诗人内心精神世界,与诗人同频率、共情感,进而更好地了解诗词的内在意蕴。如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这首词,它的创作背景是词人在镇守西北边疆,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时所作,当时西夏十万大军进犯,延州知州却贪生怕死不敢抵抗,延州岌岌可危,就是在这样的生死关头,范仲淹主动请缨,誓死拼搏,击退了西夏的进攻。学生只有了解了这个背景,才能更好地体会词人对将士们同情关怀,及其殷切的爱国之心。

四、引导学生感悟意境,体会诗词内涵之美

中国古代诗词在描绘上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场景与意境,通过场景来烘托作者所处的环境,以环境氛围为引,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因此作者进行诗词创作时往往是有感而发,每一首诗词都有了自己或雄奇瑰丽,或浩渺辽远,或清新明丽的意境。学生通过对诗词意境的把握,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深入挖掘诗词的内涵主旨,让学生真正理解诗词的魅力。例如,在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通过课堂教学引入环节为学生放映一些网络精品课程的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诗人在创作时所处的场景或当时的心境,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让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中去,“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诗人深深地明白国家风雨飘摇,自己也如同浮萍一样浮浮沉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的是诗人宁愿与国家、山河同存亡也不肯苟活于世的爱国情怀。学生通过直观感受,身临其境,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就能够设身处地去思考、去感受诗人深挚的爱国热忱。又如,在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借助课下注解引导学生在心中想象出“神鸦社鼓”的场景,通过想象让学生产生一种物极必衰的心理情感,想象当年沦陷区人民的反抗与现在对异族的顶礼膜拜,以此来理解辛弃疾“不忍回首”的痛心,通过情感的共鸣体会诗词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主旨。

五、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共同探究诗词魅力

反思我们现在的教学,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不在少数,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自主性,这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相悖。所以在诗词的学习中,我们鼓励学生之间的自主学习、交流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相互配合不仅能营造出一种欢快的学习氛围,还能让学生思想相互碰撞,产生更加完善的思想火花。诗词的学习可以从小组比赛朗读、小组探究诗词的写作背景、内容、结构、手法、主题、思想情感等入手交流学习。例如,在学习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时,可以通过小组诗歌朗诵比赛的方式,激发同学们学习诗词的热情,让他们在激情地朗诵中充分体会岳飞收复故土、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和悲愤之情,感受诗人冲破云霄的爱国之情。还可以分小组进行专题讨论学习,每一个小组一个学习人物,小组成员互相协调、互相配合,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共同完成。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还能够增强小组成员的凝聚力。如研究写作背景的小组,肯定会讲到“靖康之耻”,这是怎样的历史事件,小组选代表发言,小组成员及时补充,这一段屈辱历史的影响及意义,还可以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从“靖康之耻”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南宋朝廷面对奇耻大辱,不思报仇,只想议和,岳飞的怒发冲冠,怒气冲天这一画面就会在同学们面前逐渐呈现出来,教学目标的生成也会变得自然流畅。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是宋代爱国诗词的永恒魅力,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归宿,坚持立德树人目标,激励学生以诗人精神世界为指明灯,扬帆起航,厚植家国情怀,把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转化为奉献社会的源源动力,进而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目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反复吟咏诵读诗词,也可采用群文鉴赏法丰富课堂诗词教学意蕴,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悟意境,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引领学生走进爱国诗人的内在世界,以古鉴今,使学生感受宋代诗词源远流长的精神魅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猜你喜欢

爱国意象诗词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诗词书法作品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诗词篇】
来自林间的风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爱国学·晒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