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音乐美育探究

2022-11-05杨时娟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1期
关键词:美育育人音乐

杨时娟

(广州新华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难以实现。文化自信属于国家、民族以及政党对文化传统与内在价值的深入理解和充分肯定,是一种对文化持续发展和对文化强大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提到:“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万不可缺者。”可见音乐教育意义重大。音乐美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本质之一,开展音乐美育可帮助学生陶冶性情,锻炼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开展民族音乐教育,不仅能够让大学生从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背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其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所以,在新时代新使命背景下,加强高校音乐美育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审美力、感知力、领悟力、创造力,有有利于大学生更加深入体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勇于创新,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一、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石。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在2035年实现文化强国目标,并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提及的文化自信属于“四个自信”的关键基础,是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以及制度自信的核心前提,属于更具有深度且更为广泛的自信,能够带来更为持久和坚定的力量。何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软实力代表着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中华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求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勇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

二、音乐美育内涵实质

音乐美育是以音乐艺术为载体对人进行的审美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蔡元培提出“礼为德育,而乐为美育”,明确地表述“唱歌,美育也”,更加明确地将音乐和美育联系在一起。音乐美育有着多层次的内容,包含浅层次聆听音乐和深层次感受理解音乐,在潜移默化熏陶中发挥育人功能。音乐美育可以引导大学生追求真、善、美,提升其审美修养,提高其审美境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追求远大的人生理想。

三、音乐美育在提升文化自信中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古代,古人就已经认识到了音乐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和社会功能。早在周朝时期,统治者就将音乐划为王公贵族必学的教育课程之一。而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也将音乐归于“六艺”的教育体系中,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音乐中蕴含的美育教化作用一直以来就被我国的诸多教育家所重视,不断深入研究,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因此,可以说实施音乐美育对于助推当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有着诸多现实意义。

(一) 有助于厚植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是四大文明古国中至今还在广泛运用的文化,历经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积累了能够代表我国文明的最高精神追求,是中国民族独有的精神标志,为中华民族延绵不息、繁荣昌盛提供丰厚养分。音乐作为表现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够较直观地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特色、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集中展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形式,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和各民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如苗族的“古歌”、瑶族的“盘王歌”、哈尼族的“开天辟地歌”、蒙古族的“长调”等,这些歌曲记载着宇宙和人类的起源传说,对应了我国特有的神话故事,代表了我国古人对于历史、传说的价值认同和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同时,各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渗透了人民的价值取向,蕴含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的审美追求,形成了中华民族自身独特的“民族性”特征。劳动号子是为劳动者调节体力、解除疲劳的,在多人劳动中起着组织劳动、指挥劳动的作用,用艺术形式反映劳动者的态度、情绪、志向和审美情趣,展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敢,如四川的《川江船夫号子》、湖南常德的《打硪歌》等。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自身民族或国家的思想、文化、历史、民俗、语言等方面的学习认识,有利于厚植文化自信的根基。

(二)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音乐作为文化的一种形态和载体,其中不仅包含了音乐本身具有的特征,更具有独特的人文特征;不仅是一种声音艺术,更是一种情感艺术,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对社会的感悟,是人们对生活中各个方面的表达。可以说不同时期的音乐表现出来各个时期独有的社会文化,能够激起不同时期人们的生命感悟和生活体验。以我国独有的劳动号子为例,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民歌,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具有为劳动者调节体力、解除疲乏,组织和指挥劳动的作用,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敢。流传于全国的民间小调《茉莉花》,与地区之间所传唱的《茉莉花》在歌词方面差别不大,都是表现我国对男女之间纯真爱情的赞美,但曲调方面反映出我国南北方音乐色彩和风格的差异。带领学生从审美角度去欣赏、体验、感悟民族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其了解民族文化、深化其对民族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在提高学生个体音乐素养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其人文素养。

(三)有助于进一步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可见音乐在民俗民风方面的重要影响。中国音乐文化是我们国家数千年文化沉淀的产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社会发展与艺术融合的缩影,有着丰厚的民族精髓。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可以从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中感悟不同年代的历史和故事,而这些音乐作品蕴含着当时音乐家、劳动人民对社会的情感与反思。如欣赏抗日救亡歌曲《从军歌》,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习萧友梅作为“国立音专”校长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带头和学校师生一起创作救亡歌曲的爱国热情,为其建立爱国情怀,从而积极进取、勇于攀登,家国情怀得到进一步深化;欣赏歌曲《天路》,可以将大学生的思绪带回到当年修建这条被称为“天路”的道路时的艰辛,感受改革开放时期先辈为使祖国更加繁荣的决心和艰苦,以先辈不畏艰难险阻的宝贵精神。由此可见,实施音乐美育可以让当代大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感悟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得到启发,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自身的家国情怀。

四、新时代高校音乐美育发展思路

音乐美育是学校开展美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有效实施路径,对标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总体目标清晰,可以说《意见》的印发为新时代高校音乐美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至此,我国高校音乐美育发展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时代所特有的新挑战和新要求。笔者认为,做好新时代音乐美育工作,关键要聚焦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 进一步聚焦“以美育人”目标任务,丰富育人价值

《意见》第四点明确指出,美育从本质上来说表现为审美、情操以及心灵教育,是促进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发展的教育,可以实现培养审美能力、浸润思想心灵、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全国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应当深入推进和不断创新美育,始终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由此可见,育人是新时代学校美育的根本,属于新时期背景下美育工作的终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更加强调对当代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新时代全面推进高校音乐美育改革和发展,必须遵循美育发展规律,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要发挥出美育的特点,利用其润物无声的感染力,将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创造性教育等融入美育过程中,在耳濡目染的教育中帮助大学生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形成美的观念,增强文化自信,逐渐形成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创新能力,让新时代的大学生能够主动树立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使命感,进而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同时,高校音乐美育要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转变教学理念,科学设计教学目标,着力挖掘音乐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及其传递的文化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通过精神引领促进品格养成,实现温润心灵、启迪高校学生心智,提高综合素养,帮助新时代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强化学科融合理念,完善音乐美育体系

在新时期,美育要通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整合校园资源,打造多方位立体化教学平台。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意见》指出要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提出各高校应当深入推进美育和德、智、体、劳四类教育相融合,这也给当前高校音乐课程推进美育创新发展带来了明确的指引。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也对各高校开设美育类公共艺术课程做出明确规定,指出了当前各大高校应当加快建设以艺术为主的必修课程或丰富的任选课课程,并且根据各高校的发展规划要求学生必须获得该课程的两个学分方可毕业。在大学音乐美育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计划进行提前制定,完善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落实提高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目标任务。同时,把美育融入各学科教学过程中,通过将不同学科之中蕴含的美育资源进行整合,推进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促进艺术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衔接,将教学工作向审美方向转化,是实现学校教育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保障。

此外,音乐美育实践性强,其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人文价值和价值教育等都需要以实践为前提。在校园文化的构建过程中,要通过多元化的音乐交流方式,如各种音乐节、开展民族音乐讲座、民族乐曲演奏会等方式,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接触了解、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要营造浓厚的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开展丰富的音乐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润物无声的环境中接受音乐美育,发挥传统音乐的审美作用和鉴赏作用,让大学生能融入其中,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三) 高度重视,着力改善办学条件

《意见》第十三点明确指出:要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美育教师思想素质、教学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等,不断优化美育教师岗位结构,为其发展打通道路。各高校应要大力加强音乐美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高素质的音乐教师,柔性引进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到学校担任音乐美育教师等,组建高水平的音乐美育团队。成立学校美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音乐美育教研室,为美育教师“扫清”前方的障碍,使其在职称评聘和工资待遇等方面享有同等机遇,定期开展交流研讨活动。

《意见》第十四点明确指出:要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音乐美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不但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更应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同时,高校应加大校园文化场馆建设的经费投入,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支持学生举办各项文艺演出和研习班,让学生能够有地方开展,保证开展更高质量、高水平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五、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音乐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方式,也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实施音乐美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通过实施音乐美育,可以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解中华优秀音乐文化,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坚定的文化自信,切实发挥“育人”作用。《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美育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新时代高校音乐美育工作必须以《意见》精神为行动指南,持续深化音乐美育教学改革,坚守“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初心,推进和思政教育课程的衔接与融合,切实提高育人成效,推进高校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和精神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美育育人音乐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美育教师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