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3例抗棒环状型抗核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2022-10-24李思慧蒋艳婷徐涓娟隋靖喆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2年20期
关键词:滴度丙型肝炎阳性率

陈 丹,李 晞,周 薇,李思慧,蒋艳婷,徐涓娟,隋靖喆,王 健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广西南宁 530021

抗核抗体(ANA)是一组能识别细胞内DNA、RNA、蛋白质等自身抗原成分抗体的总称,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的临床诊断,同时ANA对AID的分型、活动性判断以及疗效评价等方面有重要参考作用。目前常用于检测ANA的方法是以Hep-2细胞和猴肝细胞作为基质的间接免疫荧光法(IIFT)[1]。抗棒环状型抗核抗体(抗-RR)是IIFT检测ANA呈阳性时出现的一种荧光模型。抗-RR首次在一位接受利巴韦林治疗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的血清中被观察到。其常见于经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同时也可见于AID、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健康人群等[2],但国内对于临床标本中抗-RR的检出情况以及相关临床、实验室特征却罕有报道。基于此,本研究对2017年1月至2020年1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送检ANA的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了解抗-RR在临床患者中的分布情况及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7年1月至2020年11月于本院进行了ANA检测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21 661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1 211例(42.09%),年龄0~101岁,中位年龄50岁;女性70 450例(57.91%),年龄0~100岁,中位年龄41岁。对于同一患者多次送检的,仅采用第一次送检的结果进行分析。收集纳入研究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诊断等。

1.2方法

1.2.1ANA检测 使用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约4 mL,经3 500 r/min离心5 min分离血清后检测。ANA检测方法为IIFT,抗原基质为Hep-2细胞和猴肝组织冷冻切片,试剂盒采用德国欧蒙医学实验诊断股份公司产品。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

1.2.2抗-RR阳性结果判读 荧光显微镜下分裂间期Hep-2细胞质靠近细胞核的一端呈现一个直径2~5 μm的“圆环状”或者1~2条长度3~10 μm的“棒状”荧光染色,核浆及核仁的荧光染色为阴性,分裂期细胞荧光染色也为阴性。猴肝组织冷冻切片中肝细胞无荧光染色。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ANA阳性率及抗-RR阳性率 ANA阳性共42 429例,总体阳性率为34.87%(42 429/121 661);男性ANA阳性率为20.97%(10 741/51 211),女性ANA阳性率为45.01%(31 688/70 450),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 524.03,P<0.05)。42 429例ANA阳性患者中,抗-RR阳性93例,男性49例,女性44例,抗-RR在ANA阳性患者中的阳性率为0.22%(93/42 429)。抗-RR在总体人群中的阳性率为0.08%(93/121 661),男性抗-RR阳性率为0.10%(49/51 211),女性抗-RR阳性率为0.06%(44/70 450),男性抗-RR阳性率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5)。

2.2抗-RR阳性患者年龄分布及各年龄段阳性率比较 抗-RR阳性患者中男性患者年龄为2~80岁,女性患者年龄为1~84岁,其中大多数患者的年龄集中在51~70岁,占46.23%(43/93),抗-RR的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各年龄段之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9,P<0.05),见表1。

2.3抗-RR阳性患者临床疾病分布 93例患者中,诊断为AID的有9例(9.68%),其中以系统性红斑狼疮(4.30%)最常见;其余患者临床诊断均为非AID,以肺部感染(27.96%)、高血压(22.58%)、肾脏疾病(18.28%)最常见,丙型肝炎仅2例(2.15%),见表2。

表2 93例抗-RR阳性患者疾病分布

续表2 93例抗-RR阳性患者疾病分布

2.4抗-RR荧光滴度分析 本研究中,抗-RR阳性患者抗-RR荧光滴度为1∶100或1∶320,滴度为1∶100的患者有75例(80.65%),滴度为1∶320的患者有18例(19.35%)。AID患者和非AID患者抗-RR荧光滴度(1∶100或1∶320)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3,P>0.05),见表3。

表3 抗-RR荧光滴度在AID患者和非AID患者中的分布[n(%)]

2.5抗-RR荧光模型分析 抗-RR单独阳性有71例(76.34%);抗-RR阳性合并其他荧光模型的有22例(23.66%),其中14例(15.05%)合并斑点型,4例(4.30%)合并均质型,还有4例合并了除斑点型、均质型以外的其他荧光模型:核点型、分离带型、核仁型、核仁型+胞质颗粒型各1例(1.08%)。

2.62例丙型肝炎患者抗-RR荧光模型及临床特点 93例抗-RR阳性的患者中仅2例诊断为丙型肝炎,两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曾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丙型肝炎,见表4。

表4 丙型肝炎患者抗-RR荧光模型及临床特点

2.7抗-RR阳性患者的随访情况 共收集了11例抗-RR阳性患者的随访记录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有4例患者在临床随访中抗-RR荧光滴度发生了改变,由1∶100转变为阴性,其中结肠肿瘤患者没有免疫抑制剂或抗病毒药物治疗史,自身免疫性肝炎、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和过敏性紫癜患者抗-RR由阳性转为阴性时均有糖皮质激素用量减少的治疗史。其余7例患者的抗-RR荧光滴度未发生明显改变,见表5。

表5 抗-RR阳性患者随访情况

3 讨 论

抗-RR是ANA的一种罕见荧光模型,2014年抗-RR被ANA荧光模型国际共识(ICAP)列为必报荧光模型[3]。近年来国外大量研究表明抗-RR与丙型肝炎有较强的相关性[4-5],但是国内对于临床标本中抗-RR的检出情况以及相关临床、实验室特征却罕有报道。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ANA临床连续送检标本中抗-RR的检出情况及临床、实验室特征,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具有价值的诊疗信息。

本研究显示,在121 661份临床连续送检ANA的检测结果中,抗-RR在ANA阳性标本中的阳性率为0.22%,抗-RR在总体人群中的阳性率为0.08%,男性患者抗-RR阳性率高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HANG等[6]报道,抗-RR在中国西南人群中的阳性率为0.05%,与本研究结果相似。但在西班牙,抗-RR在总体人群中的阳性率为0.38%[7],SHAIKH等[8]针对美国普通群众抗-RR阳性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在美国人群中抗-RR阳性率为0.74%。这两项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相比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可能与研究所纳入患者的疾病构成不同有关;同时,抗-RR还可能会因为种族、人群的差异,其阳性率也有所差别。

本研究结果中,抗-RR可见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但最常见于51~70岁的中老年患者,而且抗-RR的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高。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体内可存在低效价、低滴度的自身抗体,被称为“生理性自身抗体”。自身抗体根据临床意义不同可以分为疾病标志性自身抗体、疾病相关性自身抗体、疾病特异性自身抗体、疾病非特异性自身抗以及生理性自身抗体。由于效价低,这些抗体并不会破坏自身组织成分,但是可以协助机体清除衰老退变的自身组织细胞。

抗-RR的靶抗原是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IMPDH)2。在三磷酸鸟苷(GTP)生物合成途径中,IMPDH2可催化次黄嘌呤核苷酸(IMP)转化为黄嘌呤核苷酸(XMP),鸟嘌呤核苷酸(GMP)合成酶催化XMP生成GMP,GMP在激酶的作用下经过两步磷酸化最终转化为GTP。在哺乳动物中,有两种由不同基因编码的IMPDH亚型,即IMPDH1和IMPDH2,每一种都由514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55.8×103)组成,在氨基酸水平上同源性为84%。IMPDH1主要存在于视网膜、脾脏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在大多数其他组织中低水平表达,而IMPDH2则可见于大多数组织,包括增殖细胞和转化细胞[9]。常用于治疗丙型肝炎的药物利巴韦林是IMPDH2的抑制剂。利巴韦林在体内被腺苷激酶激活为5′-单磷酸利巴韦林(RVP),RVP是一种有效的IMPDH抑制剂,可结合在IMP位点上,抑制细胞内GTP的合成,从而阻断病毒核酸的合成,起到抗病毒的作用。同时,利巴韦林会进一步转化为三磷酸利巴韦林,三磷酸利巴韦林可以抑制RNA加帽酶和聚合酶,并被整合到RNA中,在那里引发突变,干扰病毒复制,利巴韦林的使用可诱导抗-RR产生[10-11],因此,在经利巴韦林/干扰素治疗后的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抗-RR的阳性率较高[12-13]。有研究者称其可能与利巴韦林/干扰素的治疗效果有关,在经利巴韦林/干扰素的治疗后复发或治疗无效的患者中抗-RR的阳性率较高[14-15],但也有报道称并未发现抗-RR与利巴韦林/干扰素的治疗效果存在相关性[7,16]。抗-RR目前被认为是药物诱导产生的抗体,不同人种对药物治疗的应答情况不同,故与药物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可能会产生差异。在本研究中,93例抗-RR阳性的患者仅有2例为丙型肝炎患者,这与国内外的报道相差较大[6-7],考虑可能与临床丙型肝炎患者的ANA送检率较低有关。本研究中的2例丙型肝炎患者有1例曾经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但具体用药情况不详,而另1例患者却从未接受抗HCV治疗。

本研究显示抗-RR阳性临床标本可存在于多种疾病患者中,除已报道的丙型肝炎患者、AID患者、乙型肝炎患者,抗-RR阳性还常见于肺部感染、高血压、肾脏疾病等患者,但多数为低滴度。这似乎可以表明,抗-RR的产生可能还存在其他因素或途径,可能涉及多种药物的作用机制或多种慢性疾病的致病机制。

本研究结果中,随访的抗-RR阳性患者在随访期间抗-RR的滴度大多数无变化,仅有4例患者滴度发生了改变,结果由低滴度转变为阴性。抗-RR的产生可能与药物的诱导作用有关。有研究发现,多种药物可以在体内外诱导RR结构的产生,除了利巴韦林外,霉酚酸、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也可诱导RR结构的产生,但这些药物诱导的RR结构稳定性并不如利巴韦林,这些药物诱导的RR结构会随着药物的洗脱快速消失,同时药物的作用时间也对RR结构的产生有影响,且不同药物诱导RR结构产生所需的剂量也有差别[17-18],因此药物的停用或者剂量改变可能是抗-RR转阴的原因之一。

总之,抗-RR在临床行ANA检测的就诊患者中阳性率较低,且随患者年龄的增大而阳性率增高;其阳性结果可见于多种临床疾病患者;临床标本中的抗-RR阳性标本的检测结果以低滴度为主。由于本研究纳入的患者中丙型肝炎患者仅2例,故无法探讨在人群中抗-RR是否与丙型肝炎相关,希望未来临床丙型肝炎患者ANA送检率能够有所提高。

猜你喜欢

滴度丙型肝炎阳性率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Parkinson and Hypericum perforatum: a medical hypothesis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孕期梅毒滴度与新生儿出生时滴度的关联性分析
补硒干预对桥本甲状腺炎患者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滴度影响的meta分析
丙型肝炎的危害和防治
外源ABA处理的玉米叶片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及评价
IL—6、IL—12、 IL—33在丙型肝炎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沉默的杀手:隐匿性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