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2022-09-28钱怀安

科技视界 2022年19期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驱动

钱怀安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0 引言

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首次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列为重点领域。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区别于传统的粗放式城镇化建设,要走绿色、低碳、智能、集约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为深入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并将建设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作为未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2013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城镇化建设要把握四条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以及传承文化,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2019年及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等各项会议中也陆续提出要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潜力所在,已成为各方关注焦点。自2014年我国陆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实施,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89%,有力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城镇化质量总体不高、创新驱动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在此背景下,本文凝练并探讨了创新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并以此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创新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1.1 创新驱动城镇社会治理水平提升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原动力。创新驱动制度改革,能够提升城镇的社会治理水平,以人为本,为居民提供绿色低碳、智能、集约的生活环境,从而增强城镇吸引力。具体地,一是通过制度改革推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促进均等化,保障民生,体现人本关怀,进而增强城镇吸引力。二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城镇规划提供了更智能、高效的科学手段,能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平台的建设,提升城镇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三是大数据技术在公共卫生、就业、社区服务、公共安全等多领域的应用也促进了城镇社会治理水平的全方面提高,实现市民生活方式的智慧化,改善民生。四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城镇公共安全监控能力的提升,保障交通、电力、水务等的平稳运行。

1.2 创新驱动城镇绿色可持续发展

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管理已成为城市建设的趋势。随着人口、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对城镇的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造成一定的压力。科技创新能驱动城镇绿色可持续发展,缓解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创新技术为城镇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是新能源开发、污水无害化处理以及资源化利用等普适技术能够为城镇绿色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大量技术成果的应用促使城镇与环境协调发展。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关键技术突破能够为节水、节能以及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助力。三是聚焦市民居住环境质量提升的生态技术,比如城市污染物监测、净化技术,为创造宜居环境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高效、科学、动态地对城镇节能减排情况进行监督,保障城镇绿色可持续发展。

1.3 创新驱动城镇产业优化和升级

以创新作为核心动力驱动城镇产业优化和升级,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支撑。首先,通过创新驱动优化城镇现有产业,促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应用新技术,实现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进而突破传统产业的瓶颈,促使传统产业向中高端专业水平迈进。其次,创新驱动新兴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借助信息技术构造智慧化城市,结合当地特色,驱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吸引本地就业的同时刺激经济发展;在科学技术的辐射带动下,催生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就业;将技术融入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中,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就业。最后,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应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科技水平,实现规模效益的同时实现农民收入提升。

2 创新驱动视域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原动力,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开辟了创新促进发展的新时代。创新能够驱动城镇治理化水平提升、绿色可持续发展和产业优化与升级,鉴于创新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应抓住科技创新浪潮,把握时代发展机遇,以创新驱动城镇化建设。

2.1 发展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创新是驱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也是促进新型城镇化的根本保障。要做好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第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具体地,首先明确各部门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厘清各自的职责,政府、企业以及高校之间协调配合。政府要积极组织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助推进城务工人员创新创业。企业要经常组织技术人员培训,可以与高校合作,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校应根据实际需要增设相关专业,培育应用型人才,担负起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所需人才的重任。其次政府要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持续投入机制,对人才的继续教育、进修深造、交流学习等持续跟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最后要不拘一格的重用人才,打破论资排辈等观念,为青年创新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助推青年人才的成长。第二要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人才。具体地,首先加大人才引进投入力度,制定优惠政策,为引进人才提供生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保障,留住人才。其次建立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探索实施更灵活的薪酬机制,可以尝试一人一议,按贡献定酬劳。最后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突出实践能力。

2.2 信息化与城镇化发展相融合

首先,通过智慧赋能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创新现代城市社会治理发展,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城镇化建设融合发展,推进城市智能化发展。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转变管理理念,统筹城镇在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功能,提升科学决策水平。特别是后疫情时代,城市治理更需要借助新技术手段来完成城市综合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改造,进而促进城市对应急事件的快速智能响应能力。其次,加大信息网络覆盖,完善城市排水防涝、市政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比如科研推广机构、各类信息咨询企业等参与信息供给,从而构造多渠道、多元化的信息供给体系,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应用信息技术整合各方数据,合理规划城市建设,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再次,加快公共卫生、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城镇信息化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为解决人口老龄化等社会性问题,应提升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水平,推动养老、家政等生活服务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卫生医疗物资储备体系,以应对突发情况。最后,抓住“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机遇带动城镇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已有的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电商产业,推广销售当地优质产品,带动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也应注重当地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发展电商产业创造良好环境。利用互联网技术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或者自然风光,构建智慧特色城镇,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刺激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乡村旅游还能起到宣传作用,扩大城镇知名度。

2.3 制度创新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建设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推动制度创新,拉动农业剩余人口向城镇转移,进一步因地制宜制定利民政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当前我国城镇化已取得初步进展,但仍有较多人口居住生活在农村地区。政府应通过户籍、土地、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吸引更多农业剩余人口向城镇转移,并进一步的落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具体地,一是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有序放宽落户条件,保证有意愿、有能力进城务工人员能够市民化。中小型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大型城市应因地制宜逐步取消落户限制,过渡期可暂行居住证制度,确保未落户的进城务工人员能够享受同等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二是要创新土地制度。加快改革土地管理制度,让农民对宅基地及房屋拥有更多的财产收益权,为农民进城安家提供资本保障。改革征地制度,规范对农民土地的征用程序,同时给予农民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确保农民的长远生计。三是要深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确保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促使进城务工人员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服务与待遇。

3 结语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也是驱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当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崛起,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谋而合,科技创新潜能的释放能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添砖加瓦。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从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绿色可持续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三方面梳理创新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从理论上阐述创新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驱动作用。进一步的,本文归纳提炼创新驱动视域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提出重视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助推信息化与城镇化发展相融合以及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对策。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驱动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文化边城镇远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