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空间领域隐式设计的应用发展探究

2022-09-28张春艳

科技视界 2022年19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空间环境

张春艳

(贵州理工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0 引言

2019年年末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并重新定位人与环境间的关系,如何以“社交距离”的把控作为基本准则,为重新定义公共社交空间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逻辑。

1 共享空间的概念和概况

1.1 共享空间的演变

空间结构形态,是伴随社会生产力发展、人际关系的距离感、群体生活模式的转变而重建。

国外居住区空间的共享化演变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古希腊时期具有复合性质的公共开放性空间,通过建立广场、公园、停车场等承载多种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形成空间上的过渡;古罗马时期,将群体活动作为空间设计的重要考量,建立群体空间功能和规模上的融合联系,形成自然的过渡空间;工业革命后,引导群体参与到空间的设计开发与维护运用。

国内居住空间的共享化演变概况。在中国的传统建筑设计观念中,建筑空间设计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连续渐变,街道—檐廊—门屋—院落,彼此之间相互渗透、融合。作为连接街道与院落的庭院空间,实际是群体居住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缓冲,也是群体成员的共享空间。单体建筑中的屋檐具有半开放特点,既是内部空间的外延,也是外部空间的过渡区域。柱廊形式也是建筑空间上的过渡,适合群体交流、休憩等活动。从实用角度讲,共享空间具有一定的过渡性和动态性。

1.2 国内共享空间概况

在疫情大肆扩散的今日,公园、书店、商场、餐饮等公共空间为了寻求安全社交的距离选择暂时性关闭,导致居民只能在居室或街巷中活动。然而,局部空间关闭只是暂时应对方法之一,如何将安全的社交距离作为共享空间设计的指导方针,寻求个人空间与群体空间的和谐共存、安全与人际交往的平衡、共享空间的及时修复性,是亟须思考的问题。

2 共享空间隐式设计的研究现状

2.1 隐式设计的背景

全球的互联网化时代,卫星、无人机、自动驾驶和增强现实四大创新技术的突破,创造出一个真正的万物互联的社会。2021年9月《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系统谋划未来3年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11月份,《“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推动移动物联网发展相关工程,并提出了20亿元的规划建设目标。“物联网”从概念到应用逐步深化,在安防监控、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慧农业等各个领域实现场景应用越发丰富,从而启动物联网时代3.0场景模式,用户需要的不再是单一的产品,而是场景化的美好生活体验。因此设计研究更加关注人的需求体验。

2.2 共享空间隐式设计的研究现状

“隐式”是数学领域的一个概念,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的Kaiyan在1996年提出了隐式人机交互(Implicit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IHCI)的概念。阿尔布雷赫特·施密特(Albrecht Schmidt)在2000年出版的《Personal Technologies》杂志上,首次将“隐式”概念引入设计领域,并提出了隐式人机交互的定义,设备系统根据上下文感知的信息揣测个体意图并主动提供服务。温迪·朱(Wendy Ju)和斯坦福大学设计研究中心的拉里·莱弗(Larry Leifer)最早在2008年在Design Issues杂志中提出了隐式交互式实施路径,即在不打扰用户注意力的前提下,揣测用户行为意图,并隐式输入交互设备。2017年11月,百度成立的人工智能交互设计院开展对话式AI交互领域研究,即让人与外界的交互从人主动设置进化到环境主动适应人,重构人与环境的关系。比如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小米夜灯,通过研究用户行走的本能动作,设计出可感知用户步伐的行为并自动唤醒夜灯,感知用户行走方向自动调节夜灯角度;赛车游戏极品飞车中,根据现实生活用户转动方向盘驾驶车辆时会随着赛车产生规律性的身体摆动,将这种无意识动作规律转化为赛车游戏中的隐式交互规则,用户无须过多的学习成本即可实现操作;当感知到居住空间有人时,空间环境根据季节和时间自动调节温度和湿度。

隐式交互不同于传统概念中的自然交互,它强调人、机、物互联互通,侧重设备对人、环境的感知和推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算法作技术支持。借助设备收集环境数据和用户信息,在主动“感知”上下文信息的基础上深度学习,运用传感器、语音识别、物体识别、眼动追踪、无声语音等相关技术进行情感计算、信息融合、交互过程建模,尽可能推断出用户意图,提供恰当的服务。

2020年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首次将“隐式”概念引入空间设计中,提出“隐规划”的概念和理论方法,阐述了“空间、时间、生命”之间的逻辑关系,既要把握群落需求,也要考虑个人需求。

综上所述,隐式设计即通过挖掘总结无意识动作的动因和规律性,构建对应的隐式交互规则,隐式交互与无意识动作之间建立起了较强的契合度和内在的匹配性,从而提高设计的价值效率。后疫情时期空间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性和修复能力要求愈来愈高,不仅要关注人类的生存,还要考虑平衡生态环境的生存。因此隐式规划设计在共享空间设计领域有较强的应用性,值得探讨。

2.3 共享空间隐式设计的必要性

面对日益生长更新的生态环境,使用对象也在不断迭代,需要空间设计形成新的内涵。人的言行、所处时间、所处地点和所居环境,影响着群落使用空间时的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在新技术发展的新环境中,在共享空间中引入隐式设计,对空间中的人、时间、地方和环境要素起着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满足群体需求的多样化。使用空间的用户不同,所感受的空间内容也不同。这与用户的受教育程度、成长环境及心理需求等密切相关,随着大数据和智能推荐技术的普及,通过挖掘不同用户的喜好特点,生成用户画像,提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内容,如定制化空间、主题化公园等。

满足时间的多变性。共享空间的使用时间不同,所感受的空间内容也不同。比如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园城市社区空间适应性设计,根据昼夜变化和差异需求设计的场景互换空间。

满足地点的柔性变化。同一个用户,在不同的地点看到的内容也不同。2021年厦门天竺山灯光展中所展出的时光隧道、童话森林和花海,根据四季昼夜变化产生不同的观赏内容。通过设置森林秘境之门,分离地球与假想世界,穿插两段转场视频于两个互动场景之间进行衔接,使得视觉画面与互动体验完美整合。

满足对环境响应的及时性。不同的环境,所看到的内容也不同。人是环境的主体,人类的环境需求决定着环境设计的方向。通过物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环境等多种关系,当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时,人对环境的需求也发生着变化。

3 共享空间的隐式设计策略

伴随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依托的新技术发展,人类逐步从封闭固定环境中释放出来,自由空间逐渐碎片化或整片化,共享空间将成为一个可移动的、与周边不断交互的社交娱乐场所、工作学习中心,同时也变为固定功能区之外的“第三空间”。针对共享空间的迭代更新,根据空间内部进行分层设计。

3.1 以空间性质功能为核心,构建第一层基础性空间结构

处于这个社会当中,每天都在不同的区域生活。在不同的区域做不同事情的时候,通常情况不同区域会有更加细密的功能分区,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分区,使得生活更加有序。根据共享空间的不同功能,大致划分为居住空间、办公空间、商业空间、公共设施空间及具有一定特殊功能的区域,依据空间环境性质,从主导功能、特性功能与支撑功能的视角出发,定位共享空间性质,形成整个建筑空间中的基础性空间结构[10]。

3.2 以空间环境场景为推手,构建功能区之外的“弹性空间”

从简单的功能叠加转向促进社会创新或转译空间功能,满足以人为本设计开发的核心部分,结合生活情景实例,了解用户行为及外部环境变化幅度,构建空间场景。从场景开发到用户分析、功能分区、技术规范、应用场景等环节,解释整个人为活动或外部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并针对事件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场景设计。通过生物感应、环境识别、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协同共创等方式汇聚融合获取实时性、综合性、移动性的泛在信息,了解用户不断变化的实施需求和有可能的长期需求,建立动态空间模型及推理场景趋势,形成高效、稳定的共享社交空间,并得以可持续发展。

3.3 以空间设施为空间整合的助推器,增强共享空间的修复力

“共享”始于人类发展初期的“物质共享”,再到“意识形态共享”。随着现代工业发展的迅猛发展,带来诸多的空间问题、经济问题等,各个领域引入“共享精神”,采取从抵触到共享,形成共建意识,构建文化共享和推进空间共享等方式,循序渐进达到空间修复的目的。比如以公园基础设施为例,在保证安全社交距离基础上,灵活设计桌椅形式与排列顺序;面对情况较为复杂的集中共享空间菜市场,可以转变为小型分散的微型市场或主题化市场。

结合共享空间实况,在分析用户生理和心理特征规律的基础上,从用户、行为、目标、场景和媒介五要素介入隐式设计,通过设备主动感知和推理用户意图,设置情景介入、联系构建、用户协作和系统关注的隐式设计策略与方法。

4 结语

在对国内外共享空间的演变历程、隐式设计研究现状和应用基础上,分析共享空间及人们对环境需求变化的特点,探讨将隐式设计引入共享空间设计的优势及发展前景中,充分说明在以物联网时代3.0场景模式的发展背景下,隐式设计使共享空间设计价值最大化,空间适应性和空间转换可能性更强。如何运用隐式设计的方法策略实践相应的场景切换,延长共享空间的生命周期,增强空间的修复能力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重点。在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依托的经济模式下,设计师希望通过隐式设计方法,将共享空间带向更加智慧、无缝连接的场景空间,重新诠释共享空间在使用过程、信息交互、环境融合和载体创新等方面的体验,完成从空间功能到空间场景的转型,满足用户对消费升级和美好生活的需求。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空间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创享空间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环境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