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中西医结合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应用

2022-09-28王艳杰赵丹玉贾连群

科技视界 2022年19期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实验

张 林 王艳杰 赵丹玉 柳 春 贾连群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

0 引言

李克强总理在2021年提出了要坚持实行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可见,我国党中央与国务院在医疗卫生工作方面的政策,是主张坚持中西医结合的。生物化学课程,作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我们有必要认真审视和深入思考,选择更加适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培养更多优秀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1 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与内在需求

教育部在2018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明确地提出了中西医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培养出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多种工作的中西医临床医学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是,目前的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模式,仍然在探索阶段徘徊。因此在饯行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上,增加对近代医学的新成果及新技术的介绍,培养顺应中西医结合医学向世界医疗主流体系汇入需求的新型人才,引领学生建立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维。中医西医不能互相代替,但可以优势互补,而只有充分吸收中西医学两方的特长,才能培养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学的经验精华,为人类健康提供服务并且能够不断创新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2 生物化学在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中的地位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临床医学经常运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诊断、治疗与预防疾病。实验课程是培养医学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生物化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生物化学作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基础课,要研究生物分子在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和表达调控过程,是认识人类疾病发病机制、演变过程以及临床治疗的桥梁,为后续中西医结合学科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处于发展阶段的分子生物学,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集中体现,层出不穷。因此,在对医学生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对最新科研进展进行介绍与讲解,有利于学生走上临床工作后对新技术的理解和运用。

3 传统教学方法存在不足

生物化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实验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三个方面得到提升,应该是从事生物化学教学工作的工作者要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的重要任务。传统教学的课堂内容也主要围绕着教材为核心,然而随着生物技术日新月异的更新,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应该有针对性地增删相关领域的知识点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备课过程中不断关注本领域的前沿及动态,不断将新的发明发现,补充到课程教学中。

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仍然采用的是主要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参与整个实验的过程中,按照固定的思维定式,完全只是重复固定的操作或者模仿原有的操作,形成可“走过场”的实验课堂,没有动脑,没有创新,想培养出能够发现问题并且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非常难。

此外,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各学科之间彼此孤立,缺乏引导中、西医课程之间横向联系和纵向沟通的桥梁。在生物化学的授课过程中亦是如此,且教材的编写上也以各自系统为逻辑。因此,在传统培养模式下,学生很难明确地了解中西医结合的意义与实质,不能将所学的中医、西医两种知识融合运用,无法预见中西医结合的前景。

4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其基础就是中西医临床医学的本科教育,致力培养出既兼具中、西医临床思维的综合型医学人才,并且在临床中还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提供出具有个性化的最佳的诊疗方案,以此来提高临床疗效。因此在临床医学实践中面临许多挑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存在缺失与不足,需要进一步培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中医与西医的互相渗透融合,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帮助刚入门的学生夯实中医和西医课程的理论基础,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生物化学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在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并且相对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学生而言,纯中医学科的学生动手能力和整体的科学素养有一定差距,重视实验教学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医学生物化学为理解和掌握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内科学等后续基础和临床相关课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由于生物化学课程在中西医结合专业中的重要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势在必行。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资源变得丰富多样;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因而本教学团队开展翻转课堂、课上讨论、思维导图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4.1 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按照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及学生的学习需要树立导向,进而做到因材施教。在明确了解学生的实际诉求后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安排,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讨论脂类代谢时可以引入:生酮饮食减肥法的利与弊、酒精在人体中的代谢途径等。同时适当引入科学前沿话题,如生物化学与诺贝尔奖,向科学家们学习怎样发现科学问题,进而学会怎样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4.2 节省教学时间

教师充分利用“学习通”平台资源,通过建立班级群的方式可以实现有效教学。学生可以通过课前公布的教学内容、预习课件、学生学习任务和教学活动进行学习。教师则通过平台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掌握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督促。在线上直播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评论及发问的方式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对于疑难知识点进行反复讲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同时教师采取“随机发问”、“随堂测试”的形式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线上学习状态,确保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4.3 重视实验技能的培养

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重视度不足,分配的时间不足以让学生熟练掌握实验技能。传统的中医药在临床治疗主要从自然界获取药材,然后根据医师经验更改药物种类及配比,这样的制备方法难以实现流水线生产,且无法保证同一种药品具有相同的疗效标准。除此之外,中药材选品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也限制了中医药治疗的推广。传统的中药真伪及质量的鉴别,一般是通过翻阅中医医书或者通过有经验的医师对不同药材的形态及味道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辨别。然而中药的种类繁杂,不同产地的药材质量也参差不齐,通过使用这些传统方法选取出来的中医药材很难保证其准确性。而现在的研究发现,人体的大部分常见的疾病或者临床症状,大多与细胞衰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这一发现,中医药与生物化学技术具有天然的合作关系。基因工程是现阶段生物化学技术的核心技术,已被应用于解决中医药材选取的问题,目前已经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从药材基因库中提取药材基因,然后与待辨别的药材的基因进行对比,判断两种基因是否是同一种,由此判断药材的真伪。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应用生物化学技术诠释中医学中“证”的分子机制、探索中医的辩证依据。例如岳子敬等人的实验收集痰湿型和气虚型肥胖人群的血清和尿液样品,采用多元统计方法研究收集样本中的内源性代谢差异。可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也很重要。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本团队将实验技能操作相关资料和内容上传于线上,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线上资源更加详细、系统的并且可以反复地进行学习,更好地掌握相关技能,在重复的学习中让实验技能更加熟练,也可以随时与老师沟通探讨。有了线上资源的铺垫,在线下的实验课程中,可以将线上所学应用于实际操作中。

4.4 完善形成性成绩评价

线上学习与线下有所不同,加强学生平时学习的督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成绩评定方式,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等情况如下:形成性成绩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升学业挑战度。课程总成绩100分,期末闭卷考试占60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主观题比例;课上讨论、翻转课堂、思维导图、在线测试占20分,重点考查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和效果;实验成绩占20分,不断提升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比例。每学期初、中、末分别通过问卷调查、教学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认可度,及时改进,提升教学效果。

4.5 具体应用案例

在生物化学的动态部分与物质代谢各个章节中,将教学与线上互动互相融合。在学习四大代谢课程时,先介绍新陈代谢及ATP的概念,起到知识铺垫作用。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建立生物氧化和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形成了一个知识相互联系的思路,因而在讲授过程中学生就会自然地形成思维模式。学生动态地理解各大物质之间的联系,可以更加容易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根据生物化学这一学科特点,在线上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复习与课外探究,老师可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讲解知识,以半结构、半填空的方式引导辅助学生学习,使其认真领会知识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5 结语

以上,经过对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参与率,实现了教学相促。在疫情期间,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为今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新模式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但是目前建立的教学模式仍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师生之间的配合程度,线上授课的平台的功能等方面,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线上教学的优点,比如开放性、灵活性,与线下教学更好地融合在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以及其他课程中。

猜你喜欢

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实验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做个怪怪长实验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习得性无助感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
PBL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