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阶段电影教育与课程思政关系的思考

2022-09-27

电影文学 2022年15期
关键词:学派价值观思政

周 星 刘 彤

(1.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45; 2.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中国电影发展的独特性不仅包括创作多样化,也包括规模上的“世界第二大市场”,及培育了大批喜欢中国电影的受众。2019年,全国电影票房达到642.66亿元人民币,国产电影票房为410.72亿元,占票房总额的64.07%,同比增长34.72亿元,增幅为9.23%,其中“票房过亿”影片中,国产电影占48部,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为17.27亿,可见“看电影”重新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使得国产电影的全球占比持续增高,2020年和2021年跻身全球第一高票房市场,2021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472.58亿元人民币,国产电影票房为399.27亿元,占总票房的84.49%。有关数据显示,年青一代对国产电影票房贡献巨大,一方面彰显其对国产电影的喜好,另一方面与中国电影自身的不断进步,与中国电影的受众文化层次提升息息相关。我们将中国电影在不断发展之中所形成的独特优势,称为成就了“中国电影学派”的特色。回溯历史,中国电影学派创作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优秀影片,在不同时代中积累与发展,逐步形成中国电影学派的品牌效应。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电影学派创作的优秀电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电影受众,或是通过“观影的教育”,或是通过“学院的教育”,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电影学派”景观,即中国电影受众教育的良好局面。这其中不能不提到坚持中国电影的价值观方向,进而引申到当下应该在电影教育中着力推进的课程思政等改革。

一、电影教育的中国模式的意义

把中国电影归之于由优秀影片和优秀电影人聚焦中国本土文化和价值观而形成的独特的中国电影学派时,必然需要论述创造中国电影学派的中国电影人。他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电影的观念价值和文化气质,又借助1949年以后的院校电影教育和公共电影教育等途径,培养了数以亿计的创作人才和观影群体,这既显示出中国电影教育的意义,又延伸出许多亟须阐释和分析的方向,其中,“电影教育的中国模式”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中国电影学派”这个概念需要进一步明晰与廓清,这里面不可忽视的就是人才培养问题,即中国电影学派必然有一个层面,是包含了学术培养、人才培育和批评建制的一个特殊的对象。从理论研究的角度,中国电影学派自然有它独特的话语体系和文化制约,也包括意识形态所要求的主流价值观的追求。因此,在理论体系上中国电影学派既接受西方的影响,又必然依存于中国本土的电影理论和电影创作的实践土壤。所以,中国电影学派在理论倡导、批评和认知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是毫无疑问的。由此,也派生出有关中国电影学派在人才培养方面独立建设、独特价值、独有品质等问题的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以北京电影学院等专业院校为主要支撑,大量地方院校参与并丰富的电影教育培养体系,并助推从学院到社会的成配套、成建制的工业体系形成。随着社会变迁和电影教育自身拓展的需要,中国电影理论研究的对象和重点也会有所变化或增加,而理论支点的强化和影视教育与电影批评人才的培养,都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中国电影的创作人才、市场开拓人才和体制机制研究人才等的成长过程中,大学电影教育贡献了重要的力量和确立了独特的地位。在不同学校人才培养中,强化中国电影的文化和特色,逐渐建立适合中国电影学派风格创造的教学培养体系,也应该成为追求的方向。我们对中国电影学派的认知形成就是一个具体体现它的发展和丰盈它的本体的过程,而教育从师徒培育到建立中国电影的人才制度,再到电影文化的表征形态教育,自身也形成不同于国外的教育学派。中国电影的主流创作机构和教育机构在很长时间相互关联,随着社会需要的扩展,改变了单一的电影学院在培养人才上的独特体制,扩展到更大规模的综合大学和多样的艺术院校开始尝试中国电影创作,多样人才的培育也自然形成了新的格局。中国电影教育不同于西方电影教育的一些特色性的培训,应当承认绝非一个机构,或者一种简单模仿的方式能够造就,中国电影那么大的体量、那么多的从电影厂的体制到个体的创作,从宣发到影院经营管理再到市场研究,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存在方式已经有了规模。我们不能以西方电影的研究和教育方式来追波逐浪,我们当然要以中国电影的文化体制的强化,来确立中国电影学派的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中国电影学派的人才培养批评体制,更多依存于我们这个独特的国家和卓有成效的一种文化建设,既有北京电影学院老牌创作人才的培养核心,也有更多创作研究型大学的簇拥,各自施展优长来满足国家电影也就是中国电影学派电影创作与研究传播的需要,这是一种开放和自主性结合的体制。必须有主流价值观、主旋律电影核心价值观等的倡导,一直到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满足的倡导,去迎接新时代的号召,都是中国电影本身最大的一种特色。在这种特色上,简单地用他国的文化理论、电影理论来套用显然并不能够推进建设中国电影的全部需要。所以,研究中国电影学派在理论建设包括教育和人才培养上适应现实的要求,不断为中国电影学派的更大发展服务,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从电影教育作为中国电影学派构成不可或缺部分的角度来看,中国电影学派的命名和梳理,事实上就在于构建代表中国电影创作的优秀成果、比较挖掘和凸显中国电影创作的优秀传统,以及褒奖对于中国电影创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优秀创作者。而对影视艺术教育而言,抓住优秀创作产生的因缘关系,分析代表中国电影的优秀作品,让受教育者知晓其审美所在,阐释创作要义正是教育的核心。由此,认识中国电影学派与中国电影学派的教育之间构成的紧密联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梳理:

第一,梳理百年历史之中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和它的由来,在众多的历史现象之中,凸显中国的优秀创作产生的根源,创作者如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优秀作品和时代生活、人心呼应之间的关系。中国的优秀创作如何形成它的传统潮流。而在时代变迁之中,它如何起伏变化和嬗变。对于中国电影学派的影视教育,是为了揭示历史缘由和社会文化所给予创作者一定的制约和推动,以及中国电影学派在历史沉浮中如何演变发展。使得学习者能够从中汲取到有益的启发,并且看到历史沉浮之中的波折,避免在时代的洪流之中只看到枝节而抓不住主脉。以历史给予受教育者知晓创作具有的必然因素和如何把握时代特点,为人民创造优秀的作品。

第二,梳理中国电影学派之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产生和开启创作的背景,他们和优秀创作作品之间的关系,他们在历史发展中如何创作出优秀作品以及自身创作的起伏变化,创作者思想根源、艺术审美和技能技巧的特点特色。抓住创作者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创作者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才能产生出怎样的作品,他们用什么样的审美思想而对不同审美追求的作品如何产生变化,它的得失所在。创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对他们的创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尤其是被标定为中国电影学派的优秀创作作品是指哪些?它们与创作者之间构成怎样的逻辑关系?使得受教育者能够明晓做人和创作作品的逻辑联系。知晓如何修炼自己的艺术审美思想和如何看待时代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验证好的作品来自何方及其创作者应该怎样更好地把控自己在时代历史命运中的地位。

第三,辨析浩繁的电影创作中,不同作品的风格特色和它们的高下。重点对于标定成为中国电影学派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的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在整个电影发展中,它们各自具有的出色审美艺术表达和影像风格特色。对优秀作品的细致分析以及对于优秀作品在时代境遇之中它的凸显特点的强化来使得受教育者知晓什么是好作品,它的标志何在?如何来创作这样的好作品?需要以什么样的艺术理想和审美把握才能实现艺术多样性的创作?

第四,中国电影学派的教育观要把握对不同类型的作品,轻重缓急的介绍和凸显,给予学生最大效应的借鉴和感化意味。把握着中国电影学派是中国电影发展之中最优秀的代表性作品,但同时又是多样化的风格,潮流之中各具自身特色的创作之间的关系。对于作品内容的思想情感艺术表达风格,体现和创造一个时代的艺术技能技巧的凸显处的细致分析可以给予创作者知晓,以更高的目标来进行创作的引导。

第五,中国电影学派的电影教育一定要有广阔的视野,不能偏重于某些方面而忽略了整体要求。比如,我们既要肯定专业性的艺术院校的影像教育,分科类的教育有它本身的必要性,它对专业性的人才精致化的培养所起的重要作用要使受教育者知晓,精通一行,对真正的电影创作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但同时要让受教育者知晓时代发展的趋势,既要有工匠精神,更应该有宽阔的艺术文化视野和与时代共命运的精神境界,使他们知晓艺术创作不仅是为单个作品的艺术化而努力,还要为更广阔社会发展提供多样化、风格化的创作。强化艺术创作和时代社会的关系,使得人们对于创作不可离开社会时代生活的价值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同时很重要的是,还要有更宽阔的创作视野,不仅是制造出一个具体的美轮美奂的影像作品,而且还应该知晓创作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它不仅在于一个作品本身的技术含量,还在于它的艺术审美理想是否丰盈。同时创作还应该承载着时代社会所赋予的道德理想和对思想价值观的把握,培养的影视人才才有坚定的价值观,以及对国家的忠诚度,使得他们的创作始终具备高站位,在一个高起点上去进行精耕细作。

二、中国电影学派与中国特色电影教育观

中国电影学派电影教育的形成并非凭空而来,也并不是按照国外电影人才的培养而形成它的规矩。独特的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给予电影创作人才培育以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中国电影教育也形成了契合国际电影教育的基本体制,通过学习借鉴和不断发展,又同时按照中国的时代政治和现实社会要求,按照中国大教育的基本规则,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电影教育观,也同时形成了中国电影人才不断涌现的现状。

实践证明,中国的电影教育比过去有了巨大的发展。从单一型的少量电影专业院校,向不同类型的高校电影专业人才培养发展。并且在不同性质的大学,乃至于社会电影人才的培养上相互依托,而形成了中国自己独具特色的电影教育体制。研究中国电影学派不能缺少对中国电影学派背景下的电影教育以及未来的影像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反过来从中国电影教育的体制变化,也可以折射出中国电影学派创作的发展丰富。

(一)电影知识教育基础

作为舶来品的电影进入中国社会之后,影像文化迅速以现代技术和适应都市生活表现,成为吸引大众的最新也是最重要的对象。电影有它非常明显的技术特性,它和以往的艺术都不一样,受制于技术又产生于新的时代生活表现,因此对于电影独特的艺术表现,知识教育就成为电影教育很重要的部分。要使得中国电影学派过去取得的成绩能够得到公正的评价,要使得培养新的适应中国电影学派的后来者能够创造出更好的中国学派的出色作品,影像知识的教育一定要成为基础核心部分。中国电影学派的影像教育就要遵守电影的知识教育,包括基础的电影原理、景别、运动、声画关系,一直到创作情节表现、内涵呈现以及桥段的设计等,都应该成为基础学习的必要部分。无论是哪一类的电影院校,都要把最基础的知识扎实地学好。因此借鉴过去的人才培养经验,并且给予现代电影经验的表述,特别是要对不同国家电影风格、不同流派、不同文化习俗所创造的电影的表现给予充分重视,但同时要对中国文化催生出中国电影的艺术表现技巧、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剖析掌握,才能使得中国电影学派的继承者,能够知晓中国电影学派的优秀作品何以得来、如何立世,以及怎样进一步地继承和发展。

但是特别要注意到在电影的现代化进程之中,技术催生和时代文化的折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传媒时代对电影的要求从媒介的形态角度,从胶片到电子数字技术介质的转变,从声音和画面之间的配合度,特别是现代人们对于影像要求的改变,以及在观赏媒介的革命性变化面前,中国电影学派的学校教育知识传授必须与时俱进。确定教育的知识体系是一切谈论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最扎实的组成部分。借鉴中外电影不同的国度、流派和风格所产生出的电影创作,才能更凸显出以中国文化作为根基的艺术创作本身的出色魅力。这只要从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桃李劫》技术录制声音表现——对初出茅庐踏入社会的有为青年进入生活之后,所遭受的苦难和压迫以及悲愤在声音和镜头表现上所起的作用,就可以看到国度的差异和文化的区别,使得技术应用之间就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和不可抹杀的价值意义。

(二)电影价值观教育

对中国这样国度的电影教育,不能不强化而且越来越需要作为焦点来呈现的,就是中国的政治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民族道德价值观的教育意义。既往的电影,特别是中国电影学派核心的电影创作,进步的价值观从20世纪30年代一直往后延伸,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都起着重要作用。毫无疑问,为人民而批判旧时代与创建新时代的主旨为影像艺术表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的影像教育不能为技术而技术或者只追求艺术,而罔顾思想内涵表现、社会生活表现和人文主义精神,以及中国独特的政治价值观在其中所承传的奥秘。中国的大学教育甚至于中国各个层面的影视教育,绝对不能忽略价值观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它是人才培养必须强化的绝对重要因素;同样,对既有的优秀电影而言,价值观的分析和艺术表现的剖析,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在不同时代的转换中,价值观的确会使得电影呈现出不同的成色。电影史中的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因为进步价值观的表现,使得整个电影的景观焕然一新,对旧时代的揭露批判,对人们在时代的剥削之下无以为家,青年们在十字路口徘徊的揭示等造就了进步思想的影像呈现,带来中国电影的第一次高潮。中国电影所带来的第二次高潮,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确立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需要的进步价值观,带来了非同以往的一种电影风格趣味的呈现,至今许多优秀作品依然成为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学派之中闪光的部分。改革开放更是中国在面对时局变化之中,开启向世界开放、向历史文化中寻求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而创造出面向世界的新的中国电影,而在这里,价值观确实起着极大的作用,也造就了中国电影的第三次高潮。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激励开放创新也同时提出“倡导主旋律”的要求,中国电影迎来自己相当辉煌的一个独特时期。延续到21世纪从“主流电影”到“新主流电影”,中国电影不仅走向市场化新路,也探索着适应新世纪入世的新路。无论是大片的一时盛行还是鼓励多元创作,影像扎根于创作者和社会大众之中,逐渐形成了坚守并且为众多人们所接受的主流价值观和艺术呈现相互融合的出色创作。显然,电影教育在告知人们历史进程中对于价值观发展继承的关系上一点儿都不能含糊。

电影价值观教育不能忽略当下,近十年以来中国电影越来越自如地去创作自己风格样式的电影。在鼓励多样创作的开阔视野中也有重大题材的艺术把握,创设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为代表类型的中国主流形态大片,和包括从《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长辈》系列所带来的一种独特的品牌,这是中国电影的一种独有类型和景观,得到受众的极大欢迎,成为国庆档的主流支撑创作。还包括近年对战争电影开拓性地大角度探索——《八佰》《金刚川》到《长津湖》系列等。宣传知晓作为中国电影学派特定类型创作的主流影片,其独特价值更需要认真传扬。而随着中国电影创作越来越自由延展,包括对现实表现和人生揭示性的佳作也在不断涌现,如从《我不是药神》到《少年的你》《地久天长》,以及最新的《奇迹·笨小孩》《雄狮少年》等,不论从思想情感、现实生活的折射度,还是对于人的丰富性表现以及艺术的呈现,都凸显出中国电影自身价值观在其中起着引领点睛而触发艺术创作拓展的作用。所以中国的影像教育须臾不可离开价值观,否则就不是中国电影,更不用说是中国电影学派所崇仰的创作。

关于中国电影的价值观的教育延伸至今,还需要在后面重点论述关于电影教育的课程思政的价值和意义。

(三)电影艺术观教育

建立在前述的基础上,再来看电影的艺术观教育也就显得格外重要。电影的艺术观是把电影看成是一个艺术文化的独特对象,而并非一种道德说教,如早期的一些主旋律电影有其外形的价值观,但没有良好的艺术感染力和透视性,因此不仅难以实现它的价值也不能成为可观的影像。艺术教育观并不是被市场需求和所谓商业娱乐所驱离的对象,反而是实现市场价值的支撑要素,因为在尊重电影艺术自身的规律基础上,如何巧妙地折射生活,如何创造性地去构筑故事和情节以及人物的矛盾冲突,如何去展示生活的丰富性而引导受众看到生活的内涵和魅力等都不可或缺。无论从剧作的角度、技巧的角度、摄影的角度、光影声音结合的角度都可以透视出一个时代艺术人对于艺术真诚与否的态度。鼓励好的艺术家去遵守艺术的规律而把持他的价值观,呈现出丰富的生活体验,这都是中国电影学派既往所取得的成就和很重要的经验。

而在学院的教学之中培养人才,必须把做人做事、叙述情感抒发等艺术层面的整体性放在重要的位置。分析中国电影学派的出色作品会印证艺术呈现的得失以及看清何以防止减损,明了影像表现的感染力。而艺术把握的到位,以及艺术构思和竭尽心力的创造,才能使得影像作品实现给人一种理想梦幻的激励性和对于不良倾向的批判性的统一。出色的影像作品是一个完整体,电影的艺术教育是让人们看到整体的完整品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价值观、艺术感染力、人物刻画度、跌宕起伏的剧情,以及超乎常态而终归到一种满足人们在影院中欣赏的兴致盎然,并且使人们走出影院久久难忘而为之感动,又返归于现实去开拓创造一种完美性的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是电影教育的正途,而不是孤立地、单一地去进行影像的教育。影像知识的艺术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去更多地透视生活、抓取生活的深度,如此才能体现出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学派的独创性和中国文化的深厚度。

(四)电影文化观教育

强调电影文化观教育即是梳理、证明中国电影学派的出色作品都是一个文化的聚焦体,表现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种特殊的群体,从家庭到个人在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种矛盾都会折射出一个时代文化的魅力。同时,文化也是影像表现人和环境以及生活事件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更为重要的是,电影就是整个文化之中凸显的对象之一,没文化的影像就如同没有血肉和筋骨,不可能成为一种独特的感染人的艺术对象。而在这里的文化观不仅在于影像之中,还包括透视出创作者是把艺术的影像作为炫耀的技能呈现,还是作为一个文化观念的思辨投射。哪怕是一种单纯的影像故事,无论单一还是丰富都会从中去透射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族类的一种文化趣味、文化追求和文化修养。对电影教育而言,我们宁愿受教育者对影像技术技巧和艺术的把握上各有特色,理应遵守艺术守则有或多或少各自的特色,但都要树立电影是一种文化集成、创作是一个综合文化的体现,都要使受教育者明确自己从事于电影生产创作是一个庄重严肃的文化建设工作,因此作品之中要透射出一种浑厚的文化意味和文化趣味。

同样,欣赏电影的人不仅会因娱乐或者是简单的快感浅尝辄止,不能感知到影像之中所呈现的一种文化思想、文化观念和民族文化的趣味意义。影像如果说是一个梦,它就是一个文化期待的梦,是一个打破凡俗、打碎纷纭复杂生活浮面表象,试图生长和激发对于生活更高理想和善良的追求梦。影片文化的高下取决于创作者文化的高下,也取决于他们对于影像所表现的生活认知的文化趣味的不同。电影教育有理由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影像的优秀作品,特别是中国电影学派的优秀作品去高位感知一个国家民族在影像后面蕴含的文化,并且为此而骄傲。这样的电影和这样的电影教育所培育出来的人才,才是这个国家需要的根本所在。

(五)电影审美观教育

从根底上来说,电影中的文化构成,是它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形态或者是其他的文化形态的根本所在,也是它作为审美艺术的根本所在,即现代媒介的审美性,它通过线条、光影、身姿、旋律、语言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得以实现审美感知和审美性升华。影像的声画渲染代入感极强,以最直观的方式直达人的体表和内心,触及情感波澜引发心灵悸动。审美并不在于它表现的题材是一种浪漫的还是现实再现,在表现生活的多重困境、多样景观、多种矛盾等后面,蕴含的是人对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审美态度。无论是表现对象艰辛和快乐的生活,还是美丑纠缠的景观,真正隐藏在后面的,是要以一种美的形象超越人们生活,实现影像以强能量的审美介质让人们感知到一种善良正义、崇高道德,继而去追求审美的升华。

电影的审美自然是多种多样,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的影像趣味艺术,某一支点的强化都会产生不同的美。在教育中给予不同的潮流、差异性文化和各具特色的国度的影像各美其美的挖掘,让人们看到电影艺术都是艺术家自身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体现。影像审美教育要区分出不同影像之间的特色,但我们更要去弘扬在表现生活无论是艰辛还是浪漫后面,所能挖掘出的对于审美感知的出众处。影像给予人的审美既直观又可透射灵魂,使人心灵悸动,由此,这样的影视审美教育就区分出它的高下。

当我们开宗明义阐释对中国电影学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的电影教育进行分析的时候,其实我们是把它当成一个重要的影像教育或者是文化传播的对象来阐释、来印证中国电影学派的。我们需要再次强调对于中国电影学派的文化传播的意义,不仅是命名,而是为了扩大视域和强化发展:“中国电影学派并非一种明确的学术流派性质倡导和指称,它超越了学派的狭隘性,它既指研究中国电影特定形态、风格、创作和精神文化内涵等内容的力量,也指中国电影的一种整体标志性,对外彰显中国电影的独特景观,对内凝聚中国电影的共同体。特别是在国际传播中,中国电影国内产业的迅猛发展,却无法提升为国际观众和社会对中国电影的整体认知,中国电影依然无法体现出与他国电影相区别的识别度,这是呼唤中国电影学派的一个重要现实原因。”由此,大力提倡中国电影学派和深入探析其内涵,明晰电影教育的中国特色和发展趋势,将对中国电影繁荣发展、中国电影提升世界传播影响力、中国电影继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等至关重要。

三、电影教育的课程思政教育观念

随着新文科建设的不断深入,跨学科和守正创新等观念也就逐渐进入学科专业和课程教育之中,而最新的课程思政的新要求与逐步落实实施,使得中国式的教育,包括电影教育进入一个必须应对而正视的独特的阶段。我们已经从实践中看到在落实课程思政这一观念所取得的一些成绩。一些学校和专业很好理解了关于课程思政的性质、价值和意义,从现有涉及课程思政尤其是影视课程思政的实施来看,总体感觉可以概括为四多:一多就是“多样态”课程思政内外拓展思政要素的努力;二多是对课程自身的实践性与给予人格培养的“多样性”设置的努力;三多是对课程思政“多技术”赋能与多样活动性设置的尝试成果;四多是一些专业先行者在课程思政上做了“多途径”的努力,这一切多形态课程思政探索开启了更为深入的可能,也使得许多人疑惑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时有了改变的参照,值得进一步拓展展开。需要对课程思政深入接续探讨的思考。

(一)观念认识

很显然,课程思政是近年与既往已经在实施的思政课程相匹配,又是和新文科建设的宗旨相一致,是培育中国化的坚定的价值观和为国家服务信念的优秀人才所必须完成的一个举措,思政课程长期以来是中国的特色,以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来确认中国所培养的大学生所必须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很显然今天所实施的课程思政,是从另一个角度严密的闭环性落实在专业性课程之中的完善。必须意识到专业教育并非只是单一知识教育,其人才培养无一例外地要完成党和国家对我们培养的本土化坚定的价值观目标实现,因此对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知识丰富而且要实现以德育人的品质教育。课程思政显然是结合过去各个独立存在的课程基础上,从知识点设置到教师实施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实现要求,这就意味着需要渗透到课程之中的宏观德育精神和微观体现的可能性,由此来实施国家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然,有效利用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专业课程教育,来渗透国家价值观的实施的最终目的,是课程思政的新鲜之处。这一实施要义是让我们培养的学生通过专业课程,更结实有效但柔和地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从新文科建设的角度而言,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新时代的人文社会科学家,则以德育人的目标就更为不可缺少。新文科要求的具有跨越学科专业的思想政治品质,和宏观的看待世界发展的一种素养,对戏剧影视类的专业性质而言绝对不可缺失。专业课程过去更多强调所谓的技术性、专业性的知识培育完成固然不可或缺,但很显然如果缺乏了在更有效更柔和的课程之中渗透对人的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那么培养的人才可能就会出现偏差,更不用说实现人文社会科学家的高端性。我们看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2022年5月,也是我们艺术教育之中的一所重要的中部高校的音乐学院,某种程度上放松思想政治教育,自以为是的一位校花女生和恋爱的男生违规偷跑出校,理性知晓不用手机暴露,却大摇大摆地在外面吃小吃、看电影,游逛一天又潜回学校。不仅如此还自鸣得意地谎报且让同宿舍的女生替自己去核酸检测,当染疫高烧之后依然故我,最终引起了整个校区几百上千人的迁移。我们虽然不能以此来简单证明艺术审美教育缺陷,但是违反法律和影响众多人生命安全的行为,警示艺术类的院校育人不可缺少什么。至少可以说培养高精尖的人才缺乏思政教育时凸显弊端的案例,可以证明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以及专业性的课程不能不去强化对学生人品素养以及法律意识的教育。

(二)多样化尝试

在已经尝试结合人才培养课程教育中,进行思政式元素举措的实施势在必行,我们理应在课程思政中巧妙地多样化进行人才培养的要求。思政课程是明确化的国家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教育,自然要成为中国大学生不可缺少的教育任务。进一步深入专业的课程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课程的方向上、在可能的课程内容的渗透上、在接受知识教育的时候,都可以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不仅在课程上如此,如果说课程上要明确进行思政观念规格的要求是课程内涵所需,无论理解与否都要做到;那么接着非常关键的就在于教师的理解和是否实施。这也是新文科建设和课程思政这两者都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师是横亘在学生之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之间重要的枢纽,没有意识到教书育人是国家赋予你从事教育工作的本分,没有意识到专业技术的学习目标是为了培养人,而仅仅把它缩回到自鸣得意的只是知识的传授,并且认为所谓艺术可以单一性地自我存在,技术也没有国界等偏狭之论中,则既违反我们所面对当下世界环境的大局险恶,必然看不到国家安危和如何应对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压制,所培养人才的精神世界就有了缺陷。同时,无论对于戏剧影视学、新闻传播学、网络新媒体等教育领域,还是放逐到日渐明显的现实世界的事实中,根本没有绝对的西方所倡导的既往标准,面对所谓西方世界的自由、民主的西方价值观,必须让我们培养的学子知晓要站回到中国人自身的价值观上,由此我们的思政教育是培养人的千秋万代根基。那么我们就要改变前述音乐学院的女生违规,以及近年来因缺德或出格而被唾弃的诸如著名钢琴家、歌手在行为品质上所发生的不知美丑和人品道德低下的问题。宁愿不要那样的“艺术家”,因为他们对青少年的坏影响是巨大的。回到我们的教师责任上,课程思政的关键还在于人上,不仅在学校、学院、专业的负责人对于课程思政的价值意义的认知是不是在高点上,也同时是对于专业课程教师要求破解自鸣得意的艺术知识教化单一性认识,改变技术知识不受时代社会生活和国家的影响的偏见观念,从而自觉自愿地把自己教书是和将来肩负着国家事业,甚至国家命运及提升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相互联系上。那么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和亲和力的实施,就能够达成并且巧妙实现。

(三)技术把握与领受内涵

课程思政的贯彻必然涉及知识学习与内涵领受的认识问题。课程知识和专业技术的东西自然是有它一定之规,但是如何运用技术去渗透一种价值观和思想意识,是课程知识应该去彰显和努力的方向。在课程思政探索方面取得经验的一些高校,都已经意识到在课程中科学观念使用的精神要求。在保证知识体系和介入课程思政之间也需要智慧把握。知识体系事实上也包含着内涵,并非简单把课程思政看成是一个表面功夫,它实际上渗透在课程中,需要通过讲述传达其价值,证明课程思政要义在于对人本身的意义。超越知识才能更好地实施,比如影视专业去拍节目去表现艺术,自然要求做人要端正心态为先。对于这一宏观认识包括我们国家专业教指委要进一步确认课程体系的课程思政要求,而由此要求从教师、学校的课程设置,一直到课程的内容上自觉实施。此前,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教指委已经完成了专业系列课程的课程思政的总体纲要指南,将来教育部门会要求所有的课程都应该在课程思政上显示要求和实施内容。还有,课程思政当然针对的是给予学生教育目标,而老师的倡导无疑会影响学生,要明确告诉学生这样的道理,即学习是为了国家、进而是为人类,学习知识既是技术也是艺术更是审美旨归,但是前提少不了确认是这个国家培育了你,课程思政的内涵是这个国家对你的学习期望目标所在。甚至进一步要告诉学生所学之要,是时时刻刻奉献于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和这个伟大的时代。学习就是为了自己一辈子的为人处世,站在高位和立德树人是目标。所以有了端正的思想观念,无论出国还是留在国内,你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时时有一根弦,即作为一个端正的中国人来实施技术艺术的表现。

四、守正出新在课程思政中的意义

当下国家要求的课程思政已经在贯彻,一些内容的探索也已经积累了经验,但依然要说对课程而言,自然守正出新是不可偏废的所在,即我们不会把课程思政变成思政课程,我们对于课程的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掌握知识与技术的重要性没有改变。只是在坚守这一基础上,某种程度的创新也就是让课程思政的国家要求有机地融合在课程的知识教化和教师的讲授,以及学习的根本目标上。这样来改变一些人本能的抵触的旧观念,在理解唯恐所有的技术艺术都变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上做好思想工作,揭示守正之本与变化之需。但是我们还是要反过来广而告之,即我们要坚守我们自有的课程专业的知识体系正是所谓的守正,而创新技术艺术的东西本身是一个人类的精华的凝聚;但是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固守于我们已有的观念既不符合现实又不能培养更好的人。事实上对于中国将来所面对的世界环境,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落实培养的人是有益国家民族的有德行之人,课程思政的实施是适应这一要求,而得以保证以德育人最终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学派价值观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论清初江西三山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