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的疗效观察

2022-09-03滕荣林郭爱军储伟明

医学美学美容 2022年8期
关键词:腮腺面神经区域性

滕荣林,郭爱军,薛 雨,储伟明

(苏北人民医院口腔科,江苏 扬州 225000)

腮腺肿瘤在唾液腺肿瘤中占比约80%,可发生多种组织病理类型,大多数为浅叶良性肿瘤,通常表现为耳周区生长缓慢、无症状的肿块。手术切除为腮腺肿瘤首选的治疗方式,早期临床常采用单纯剜除术治疗,虽保留了腮腺大部分的功能,但术中保留包膜,导致复发率较高。因此,国内外学者提出了浅叶切除术这一概念,即术中完整切除腮腺浅叶及肿块同时解剖面神经及结扎腮腺导管,该术式可降低术后复发率,但也提高了相关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的出现,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方式经历了实质性改变,已转向更保守的方法,即区域性切除术。相关研究显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通过施行区域性切除,复发率并无增加,且并发症明显降低。基于此,本研究结合2019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区域性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中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2月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腮腺良性肿瘤;②临床检测及腮腺CT显示肿瘤直径不超过4 cm。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基础疾病者;②有腮腺区域手术史或放疗者。按照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50.25±1.59)岁。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53.54±1.65)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术中均留置负压引流管,待24 h引流量小于20 ml时拔除引流管,并绷带加压包扎1周;术后1个月内均清淡饮食;嘱患者按时复查,随访至术后2年。

1.2.1 对照组 给予全麻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设计手术切口,采用经典S型切口,沿腮腺咬肌筋膜浅面翻瓣,显露腮腺上、前、下缘即可,向后翻瓣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寻找解剖分离面神经可采用顺行解剖法,亦可采用逆行解剖法,术中根据肿瘤部位和术者经验选择不同分支,一般选下颌缘支或颊支。沿途结扎缝合残余的腺体,并结扎切断腮腺导管,最后完整切除浅叶及肿瘤。冲洗止血,严密分层缝合切口。

1.2.2 观察组 给予全麻下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患者取仰卧位,垫肩,头偏向健侧,依据术前CT或B超影像结果确定肿瘤的位置及范围,设计手术切口,确定手术切除范围,注意解剖分离保护面神经及分支。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下颌下区的颈阔肌,沿腮腺咬肌筋膜浅面翻瓣,寻找解剖分离面神经一般采用逆行解剖法,术中根据肿瘤部位和术者经验选择不同分支,一般选下颌缘之或颊支。于肿瘤周围至少切除0.5~1 cm的正常腮腺组织,沿途结扎缝合残余的腺体,保留腮腺导管,最后完整切除肿瘤及部分腮腺。冲洗止血,严密分层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①手术指标:统计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②复发率: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术后2年,通过临床常规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定患者术后肿瘤有无复发;③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永久性面瘫、耳垂麻木、局部凹陷畸形、涎瘘、味觉出汗综合征。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复发率比较 对照组复发率为2.86%(1/35),观察组复发率为2.22%(1/4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0.293,P=0.500)。

3 讨论

腮腺肿瘤包膜常不完整,易发生包膜内或包膜外浸润,复发率较高,甚至部分会发生恶变转移,手术切除为腮腺肿瘤的首选治疗方式。临床治疗该疾病要求根治性切除肿瘤组织,同时尽可能保留残余腮腺组织功能,避免术后并发症。腮腺浅叶切除术因手术区域较大,面神经解剖及暴露过多,且术中的应激反应、机械刺激等会损伤面神经,导致面部功能障碍术,中结扎腮腺导管还会导致涎瘘等并发症的发生。而区域性切除术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侵入性小的替代方法,可有效降低面神经损伤的风险。实施腮腺区域性切除术中,通常将肿瘤外0.5~1.0 cm腮腺区组织切除定为肿瘤切除的安全边界。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0.05),表明区域性切除术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分析原因在于腮腺区域性切除术仅需暴露肿瘤周围部分腮腺组织,解剖相邻的面神经分支即可,手术切口及切除范围相比浅叶切除术更小,术中创面出血更少,减少了止血、解剖面神经及缝合的操作时间,因此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11%,低于对照组的74.29%(<0.05),表明区域性切除术可有效降低腮腺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安全性较高。分析原因在于区域性切除术可减少对耳大神经的解剖损伤,术中保留了腮腺主导管及更多正常的腮腺组织,有效避免了耳垂麻木、涎瘘及局部凹陷畸形发生;且术中保留了更多的腮腺咬肌筋膜,为防止神经错位愈合提供天然的物理屏障,有效降低了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同时,功能性外科指导下的腮腺手术中最重要是对面神经的保护,腮腺浅叶切除术需完全解剖面神经主干及其分支,手术时间相对较长,面神经暴露及损伤的风险增加;而区域性切除术只解剖紧邻肿瘤的部分面神经分支,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面神经损伤的风险。此外,观察组与对照组均仅1例出现复发,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表明腮腺区域性切除术不会增加术后复发率,与Bhattacharya A等研究结果类似。这与术者严格按照腮腺手术的诊疗标准,以及多年的临床经验密不可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腮腺区域切除术,临床医师应严格把握其适应证,术前需初步判断为肿瘤良性,且影像学检查肿瘤直径必须小于4 cm。术中应行冰冻病理检查,若结果提示恶性,应立刻扩大手术切除范围,达到根治性切除的目的。

综上所述,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实施腮腺区域性切除术,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术中切口,减少术中出血量,且不会增加术后复发率,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腮腺面神经区域性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手术治疗腮腺混合瘤临床疗效观察
单纯性中耳畸形多平面重建CT检查和手术结果比较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是否结扎腮腺导管与并发涎腺瘘的探讨
肌电图监测技术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性网络教研共同体的建构
临夏州一次副高外围区域性暴雨天气分析
加强跨地域教育提升高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研究
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血糖控制不好,会导致面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