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性网络教研共同体的建构

2017-01-03高方银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23期
关键词:网络教研区域性共同体

高方银

摘要:网络教研是应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之运而生的一种教学研究新模式。本文以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为例,对区域性网络教研共同体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区域性网络教研共同体的建构策略。

关键词:区域性;网络教研;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3-0082-03

网络教研是应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之运而生的一种教学研究新模式,是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化媒体资源,跨越时空、地界,实现教师与教师、专家与教师之间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教学研究新平台,是传统教研的拓展与升华。由于受到地理区位、传统教研、网络环境以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普遍缺乏对网络教研的深层了解,出现顾虑、畏难情绪,甚至有拒抗意识和行为的也不乏其人。因此,笔者立足于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及比邻县(区市)实际,提出了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性网络教研共同体建构的策略性思考。

区域性网络教研共同体的优势作用分析

网络教研提供了平等、自主研讨与资源共享的机会与平台,是传统教学研究的拓展与升华。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性网络教研共同体,要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这一特殊地理区位和文化历史,以教学研究为主线,以教师日常教学、教学研讨、教研评比、成果展示等为载体,为区域性中小学教师提供跨学校、跨县区甚至跨学段、跨学科的教学研究平台,从而逐步推进和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

1.提高教学反思效能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教师主体意识觉醒的出发点。教师对教学实践及其成败得失进行的反思,会因个体视角差异而产生局限。建构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性网络教研共同体,如学科、学段、校际等区域性协作QQ、微信、博客群组或“人人通”平台,可以让教师借助相应平台发表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感悟并与同行分享,还可以让其适时发布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让同行一起讨论,聚合众人智慧。传统的教研活动,一旦活动结束,研讨也随之结束;而在网络教研活动中,由于大家的观点可以留在网上,所以教师们可以在活动后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即使彼此间不在同一地方或没有参加现场教研,也可以跟进与延续研讨,这样能更好地延伸与拓展教学反思,进一步扩大网络教研共同体。

2.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人际交流的过程。如果有了专家、教授和同伴的引领,教师就有望不断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并在不断的智慧交流中获得专业发展。然而,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很难有机会与教育专家、优秀教师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的专题讲座,观摩他们的示范教学。网络教研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实现与教育专家的零距离对话,实现与优秀教师的心灵沟通,实现与同行教师的思想碰撞,从而实现教研资源的高度共享,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3.实现同伴互助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教师个体的成长,但不局限于个体性的、个别人的发展,而是教师群体性的、整体性的发展。传统的教研活动由于受时空、语境等因素限制,通常只是让少数人发言,点到即止、交互面小、讨论零散,这样使研讨难以充分展开,意见难以充分表达,教研活动中的灵光、亮点也晃而过之;不少学校的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所谓“豆芽”学科,由于科任教师人数极少,几乎未曾开展过教研活动。而网络教研能弥补这个缺憾,教师通过建构网络教研共同体,如博客日志、QQ空间、微信等,不仅可以及时发布教研活动通知、研究主题、研究内容、专家评议等,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上的“在线评课”功能,通过手机、移动电脑进行即时评课和反馈教学见解,做到人人参与、时时参与。这样做交流密度高,能让讨论更加直接、真实和客观,分享与合作更加广泛顺畅,最终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校内、校际及更宽泛的区域性教研联动,全面打开以强带弱、以强促弱、强强联手的教研互动局面,形成教研合力。

4.展示教师职业幸福

人人都渴望成功,职业幸福也是教师们的共同愿景。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教师都是在默默、努力地实践着,很少有机会去张扬个性与展示自我。网络教研则可以让教师们短期内无法显现的成功一一得以展示,即便是来自QQ空间中的一篇教育叙事、一份教学心得,或是在QQ好友交流中的一个闪光思想,或是展现学生们的件件作品,也均是教师的真心付出和智慧结晶,相信在今后回望之时,他们心中会泛起层层幸福的涟漪。在网络教研互动研讨中涌现出的好贴子,能吸引更多的人读贴跟进,从而使教师有了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同时,网络的隐蔽性使教师们不再羞于怕说错话让人见笑,少了正襟危坐的做作和冒犯他人的顾虑,可以大胆地、个性化地展示自己,直截了当地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并发表个人见解,这样就多了份畅所欲言的希冀和专注研讨的平和,也多了份“不惧权威,更爱真理”的潇洒和率真。

区域性网络教研共同体的建构策略

网络教研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研究方式,是新时期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性网络教研共同体的建构,是以一个个教研“圈子”为基础的,是实现教学研究效能最优化、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性网络教研共同体,引领区域性中小学教师主动、积极地参与网络教研,能让网络教研更接地气,让教学研究更具实效。

1.以“礼”相待,循循善诱

在生活中,人们的许多行为与“礼”字不无关联,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网络教研行为亦是如此。面对陌生的网络教研,教师们忧心忡忡,顾虑重重,如果能适时地以“礼”相待,引诱其“上当”,不失为一个有效策略。这里的“礼”,可以是小物品,也可以是先行者的话语诱导,还可以是资源平台登录账号的免费赠送等。当然,这些“礼”必须是循循善诱的,当教师们有了第一次触网的体验,当教师们尝到了网络教研的“甜头”,定然会对网络教研爱不释手。

2.主动出击,循序渐进

主持者或先行者的积极、热情和权威引领,能带给新入者一种清新亮丽、兴奋求索的美感,让他们仿佛置身于铺满书香的现代书屋,正在寻找久违的挚友,去享受一场有着文化气息的教育争鸣盛宴。在随之而来的交流研讨中,参与者在特定时间、规划主题、轮流主持的基础上,讨论共性话题,分享典型案例,体悟失败教训,思辨问题认证,让新入者因其研究行为取得研究实效,得到专家或同伴认可而更加自信,找到尊严与成功的喜悦。

3.名师引领,春风化雨

名师名家是一线教师的楷模,也是一线教师的航标。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性网络教研共同体的建构,能使优秀教师与专家教授的影响和引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教研能真正实现将话语权还给教师,助推教师进入一个自我调控、自我发展与回归主体意识的时代。在名师名家的影响和引领下,教师通过在网络教研共同体内不断交流、碰撞、反思,增添独立思考和创新思考,催生出思考后产生的新观点、新积淀和新智慧,逐步走上学校“外化”向教师“内化”的专家型教师成长道路,为自己的名师之梦插上了腾飞的新翼。

4.区域协作,互动参与

网络教研能搭建跨学校、跨区县,跨学段、跨学科、多维度的协作研修平台,实现更加宽泛的区域性教研活动。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性网络教研共同体,既强调自主学习,也强调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教研员、教师与教育专家之间的沟通无限。构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建立县域、校际等区域性网络教研体系,组建包括学科组、学段组、学科骨干组等多个层面的网络教研共同体,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网络研讨活动,能让参与者在团队中交流、研讨、体验和领悟,满足不同层次的教研个体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同时,网络教研也需要在区域教研的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参与者多阅读、多思考、多言论、多实践和多总结,实现教育资源、网络课程和教学研究的无缝整合,最终达成参与者参与教研的自主性、回应问题的及时性和互动交流的广泛性的目标。

5.借助平台,放飞梦想

博客、微信、QQ或专题网站,已为区域性网络教研搭建研修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撑,已成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专家之间便捷、互动和适时交流的工具。我国正在建设的“三通两平台”更是把教育网络行为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编织出了一张突破时空的教研网络,它可以把常规的“小范围、短时间、单向式”转变为“个性化、互动化、社群化、数据化”,形成时时可研、处处能研、人人皆研的网络教研生动局面,实现更加平等、开放、及时、高效的教学研究。网络沙龙式会谈,能无拘无束地发表意见,促进思维互动,诱使灵感性的看法、思想、智慧得到自然展示;网络“1+X情境工作坊式”的集体备课评课,能克服一人备课的思维局限,在同伴互助、互动合作和集思广益中提升质量;精心筛选、深思熟虑的教育资源分享,能在促进教育资源流动的同时,保证教育资源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从而提高参与者、学习者的阅读效率,展示参与者的集体智慧。网络为教研打开了一个明亮的世界,区域性网络教研共同体也定能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搭建起放飞理想的崭新平台。

猜你喜欢

网络教研区域性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区域性商贸流通业发展中的物流战略方案
临夏州一次副高外围区域性暴雨天气分析
录播教室应用与管理
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基于网络教研平台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