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及准确性分析

2022-09-01黄海孙毅耿磊江苏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蚌埠医学院附属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连云港市肿瘤医院江苏连云港2220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2年17期
关键词:头颈部噪声剂量

黄海,孙毅,耿磊(江苏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蚌埠医学院附属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连云港市肿瘤医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

近年来,头颈部血管病变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1],在对头颈部血管病变进行观察分析的过程中,新颖的成像技术也逐渐受到关注,结合低管电压、迭代重建有助于头颈部CT血管成像质量的提升[2]。

CT血管成像技术(CTA)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血管病变的诊断和随访复查中。因为头颈部扫描范围涉及到甲状腺等对放射线比较敏感的器官组织,所以,低辐射剂量在头颈部血管CT成像中的应用非常重要。而头颈动脉CTA对病变血管定位、判断病变程度均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它属于一种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比较准确、无创的辅助手段,且对于头颈部解剖结构复杂的情况,能获取较好的图像质量,而扫描剂量直接影响扫描结果的精准度。众所周知,大剂量扫描存在很大的危害。传统的头颈部CT血管成像方式,可能存在图像模糊、血管部位被遮挡的情况,需要应用更加准确的观测技术,对头颈部血管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所以,如何获取质量好的图像,减少辐射剂量的使用,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关于头颈部血管成像的研究是临床广大学者关注的重点内容,杨尚文[3]等人针对“三低”技术联合全模型迭代重建算法展开研究,还有学者蔡武[4]等人立足于“四低”联合自动管电流调节和全模型迭代重建技术的实施进行探讨,从研究中可知,迭代重建技术对于头颈部CT血管成像具有较好效果,能有效提升图像质量,更加准确观察患者病情[5-6]。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分组实验,在2019年1月-2020年12月实施,实验观察的对象一共60例,为我院收治的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通过动态随机化分组的方式,将3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中,排除未签署知情书、中途停止接受观察的患者。其中,男性女性病例数分别是17例和13例,调查记录观察患者的年龄区间在40-71岁,计算出平均年龄为(57.6±2.1)岁;另外30例患者分在对照组中,同样满足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标准,并且所有患者配合实验观察,基础资料显示为,男性16例和女性14例;患者年龄最大与最小值为72岁和41岁,计算得知对照组平均年龄在(58.2±2.3)岁。所有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满足实验对比需求(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检查方法 对照组:所有患者仅接受头颈部CT血管成像观察,使用的仪器设备为Simens CT SOMATOM Perspective 64排螺旋CT,对患者的头颈部进行密切观察扫描,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水平至颅顶水平,管电压120kV,固定管电流250mAs,准直器选择128mm×0.625mm,转速0.5s/转,螺距0.814,安抚患者紧张情绪,保持平稳呼吸,另外还要注意避免对头颈部造成加压的情况,可能影响到血流显示的结果。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应用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技术,设置低管电压80kV进行扫描观察,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阈值在120HU左右,然后对患者进行迭代重建,探测器宽度设置为0.625×128mm,层间距0.45mm,其余参数与对照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①诊出情况:分别对两组患者中疾病的诊出、漏诊、误诊病例数进行统计,对比两组的诊出率;②图像情况:评估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满分10分,采用5分法评价图像锐利度、噪声、诊断信心:1分,动脉边缘模糊,噪声大,诊断信心不足;2分,动脉边缘较模糊,图像噪声较大,诊断信心受限;3分,动脉边缘尚锐利,图像噪声小,诊断信心可;4分,动脉边缘较锐利,图像噪声较轻,诊断较有信心;5分,动脉边缘锐利,图像几乎无噪声,诊断有信心,得分越高则质量越佳)和对比噪声比(CNR=(血管CT值-颞肌CT值)/N),取平均值对比两组之间的差异[6]。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数据以(±s)表示,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如果是非正态或是方差不齐的则采用秩和检验。非正态计量资料用四分位数Md(P25,P75)表示。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两组患者诊出率比较 在诊出率评定中,观察组诊出病情29例,有1例漏诊,对照组中诊出22例,5例漏诊,3例误诊,观察组的诊出率明显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诊出率比较(%)

2.2两组患者图像情况比较 观察到观察组的图像质量、CNR均要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后可得到P<0.05,满足显著性差异评定标准,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图像情况比较

3 讨论

头颈部CTA因广泛应用于筛查和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而产生高辐射剂量,存在造影剂过敏的潜在风险及重要并发症等逐渐受到临床重视[7]。目前“双低”技术在64排以上CT头颈部血管成像中得到广泛运用,迭代重建技术可在不影响影像诊断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头颈部CTA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CT图像重建主要包括迭代重建算法及解析重建算法(FBP),迭代重建算法一般使用最大似然-期望最大化法进行计算[8],不仅能有效去除噪声而且还能加强组织结构的显示分辨力。夏鹏[6]等人的研究比较了FBP和迭代重建技术iDose1、iDose2、iDose3、iDose4和iDose5重建图像的噪声、信噪比、对比信噪比及血管腔内的CT值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在不同重建方法中,各节段血管腔中的CT值变化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迭代重建算法图像噪声与信噪比普遍优于FBP重建算法图像(P均<0.05)。故本研究未对不同图像重建算法对CT值是否有影响而进行对比讨论。参考夏鹏等人的研究,本研究管电压固定为80kV,降低管电压不但能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还能增加含碘对比剂的CT值,降低对比剂用量[6],由于CT的辐射剂量与管电压的平方呈线性相关[9],因此降低管电压能有效降低CT辐射剂量。但是降低管电压容易增加CT图像噪声,从而影响图像质量,对头颈部血管CT成像影响更甚[10]。因此,如何合理降低管电压以减CT辐射剂量又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图像的质量是近期众多学者对CT成像研究的热点。黄涛[11]等人的研究显示,在80kV管电压下,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对头颈部血管进行扫描时,管电流平均(387.10±98.79)mAs,观察组(2.28±0.12)有效剂量较对照组(1.01±0.28)低(P<0.05),而图像质量、信噪比及对比信噪比均较对照组高(P<0.05)。Arapakis I[12]等人研究表明低管电压CT成像及迭代重建技术能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及降低CT辐射剂量。本研究对60例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组与对照组采取不同的电压及图像重建技术,结合实验数据分析,在进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的过程中,采取低管电压、迭代重建技术,疾病观察的准确性达到96.7%,并且图像质量评分也更高。故结合以往学者的研究[13-15],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结合应用低管电压、迭代重建技术既提高了图像质量、减少患者有效辐射剂量,同时亦可减少对比剂用量,降低了造影剂过敏的发生率,又为患者节约了医疗费用。本研究的不足之处:①样本量较小,存在抽样误差;②未能对有效辐射剂量等更多有意义的参数进行逐一讨论,综合对比分析。

综上所述,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结合应用低管电压、迭代重建技术,可以显著改善头颈部CT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有助于临床诊治准确性的提升,推广价值高。

猜你喜欢

头颈部噪声剂量
中药的剂量越大、疗效就一定越好吗?
近地层臭氧剂量减半 可使小麦增产两成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基于声类比的仿生圆柱壳流噪声特性研究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生菜管道水培的影响
不同坐姿的6岁儿童乘员在MPDB碰撞测试中头颈部损伤评价
90Sr-90Y敷贴治疗的EBT3胶片剂量验证方法
汽车制造企业噪声综合治理实践
要减少暴露在噪声中吗?
经皮胃造瘘在治疗头颈部肿瘤中的运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