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维时间分辨对比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静脉病变中的应用

2022-09-01刘咏梅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江西赣州3410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2年17期
关键词:畸形检出率血流

刘咏梅(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江西 赣州 341000)

随着我国脑血管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其相关诊断及治疗水平也得到明显进步。但颅内静脉系统解剖结构较为复杂,静脉系统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易造成误诊[1],故急需临床选用一种合理、有效的诊断技术。目前对颅内静脉病变患者,临床常采用颅脑常规MRI检查,以二维磁共振静脉成像模式(2D-TOFMRV)为主,但扫描过程中会导致静脉血流信号丢失,增加颅内静脉病变诊断难度[2]。三维时间分辨对比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time-resolved imaging of contrast kinetics,3D-TRICKS)是一种新型成像技术,时间分辨率高,可及时捕捉到对比剂团注后所表现的血流动力学信息[3-4]。鉴于此,本文对颅内静脉病变患者采用3D-TRICKS检查,旨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符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标准,并审核通过。回顾性分析在2019年1月-2022年1月期间40例疑似为颅内静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24-82岁,平均为(56.51±5.38)岁;入组患者因头痛、眩晕、意识障碍、肢体麻木等症状而就诊。纳入标准:①入组患者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②无对比剂过敏史。排除标准:①接受静脉溶栓或血管治疗者;②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③颅脑外伤、颅内感染性病变等。

1.2方法 采用GE Discovery 750W 3.0T超导磁共振仪,常规MRI静脉成像检查,参数:TR为30ms,TE为9ms,翻转角为70°,层数为102,层厚为1.5mm,矩阵为288×192,视野(FOV)为260×195mm,采集次数1次。头部正交发射,从斜矢状位开始扫描,扫描时间为494s。3D-TRICKS检查:首先进行三平面定位,明确兴趣血管成像容积部位,先做3D图像扫描作为蒙片,复制蒙片后做动态增强扫描,在注射对比剂后即开始扫描,连续扫描15-20个期相。TR为3.6ms,TE为minimum,翻转角为20°,层数为64,层厚为1.6mm,矩阵为320×256,视野(FOV)为250×250mm,采集次数0.75次,带宽83.33KHz。对比剂注射钆喷酸葡胺20mL,经肘静脉团注,速率为2.5mL/s,在对比剂注射结束后,注射生理盐水20mL,速率相同。将减影后静脉血管显示清晰图像与蒙片减影,获得数字减影血管图像。将所获取的原始数据及图像信息传输至AW4.6后处理工作站,采用三维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由两名具备至少5年影像诊断经验的影像医生采用双盲法阅片。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诊断方法的图像质量,1分:图像对比度差,静脉结构显示模糊,无法做出诊断;2分:图像对比度显示较差,静脉结构显示较为模糊,易出现误诊或漏诊;3分:图像对比度显示较好,静脉结构显示较为清晰,可以满足临床诊断;4分:图像对比度显示好,静脉结构显示清晰、锐利,诊断信息充足;②比较两组诊断方法对颅内静脉病变的检出率,以手术或DSA检查结果作为标准,统计其诊断效果;③比较两组诊断方法图像对比噪声比(CNR),测量颅内静脉病变及周围组织信号强度(SI),计算其SI标准差(SD),CNR:(SI静脉-SI周围组织)/SD静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率(%)表示,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诊断方法的图像质量 3D-TRICKS诊断图像质量平均分高于常规MRI静脉成像评分,CNR值高于常规MRI静脉成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诊断方法的图像质量评分、CNR值比较

表2 两组诊断方法的图像质量评分占比率比较[n(%)]

2.2比较两组诊断方法对颅内静脉病变的检查征象 40例疑似为颅内静脉病变患者经DSA检查,颅内静脉窦血栓22例(55.00%),共累及静脉窦28个,累及单部位22例,多部位3例,其中2例累及上矢状窦与横窦,1例累及上矢状窦与乙状窦。22个单部位静脉窦,上矢状窦9例,乙状窦6例,横窦4例,直窦2例,下矢状窦1例。脑静脉畸形14例(35.00%),其中2例有脑海绵状血管瘤,位于小脑半球6例,额叶4例,枕叶2例,顶叶2例。常规MRI静脉成像检出颅内静脉窦血栓12例(54.55%),脑静脉畸形4例(28.57%);3D-TRICKS检查颅内静脉窦血栓21例(95.45%),脑静脉畸形14例(100%)。

脑静脉畸形检查显示引流静脉,常规MRI检查特征性周围低信号“铁征环”,经3D-TRICKS检查,可见引流静脉,呈“斑点”样高信号或“线条”样高信号,最大密度投影重建3D图像显示“线条样”引流静脉的位置及方向(见图1)。

图1 3D-TRICKS三维重建:a:左侧大脑半球动静脉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黑箭头指向)、输出静脉(白箭头指向);b:右额额叶区间海绵状血管瘤,呈孤立性结节样高信号出血灶信号(白箭头指向)

颅内静脉窦血栓经检查发现静脉窦、深静脉及浅静脉呈充盈缺损样改变,皮层静脉呈“轨道征”,轴位呈“空三角征”。经3D-TRICKS三维重建提示血栓形成的静脉窦局限性变细,静脉代偿性扩张(见图2)。

图2 A:重建图显示上矢状窦多发性狭窄(箭头指向);B:上矢状窦内呈多发性高信号填充(箭头指向)

2.3比较两组诊断方法对颅内静脉病变的检出率 以手术或DSA检查结果作为标准,颅内静脉窦血栓22例,共累及静脉窦28个;3D-TRICKS检查颅内静脉窦血栓占95.45%(21/22),共累及静脉窦27个(96.43%);脑静脉畸形检出率100.00%(14/14);常规MRI静脉成像对颅内静脉窦血栓检出率54.55%(12/22),共累及静脉窦16个(57.14%);脑静脉畸形检出率28.57%(4/14);两种诊断技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4;且3D-TRICKS对颅内静脉病变检出敏感性94.44%、特异性75.00%及准确性92.50%明显高于常规MRI静脉成像的38.88%、50.00%、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3 两组诊断方法对不同部位的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检出率比较[n(%)]

表4 比较两组诊断方法对脑静脉畸形的检出率[n(%)]

表5 两组诊断方法对颅内静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比较

3 讨论

颅内静脉病变常见静脉窦血栓、静脉畸形等,但因其解剖变异多,静脉系统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易导致病变被误诊。因此,磁共振脑静脉系血管成像技术日益受到重视。二维磁共振静脉成像是诊断颅内静脉病变的常规技术,对与成像平面垂直的血流信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血流饱和、血流速度过慢或血流间隙等因素常会导致平行于成像的血流信号丢失,故增加颅内静脉病变诊断难度[5]。3D-TRICKS技术是一项新型诊断技术,采用了静脉团注对比剂法、K空间椭圆中心填充、快速并行采集等技术手段,可实现超短TR、超短TE,从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大范围的血管成像,可相应提高病变检出率[6-7]。本组研究中,3D-TRICKS诊断图像质量评分、CNR值高于常规MRI静脉成像(P<0.05)。结果表明,与常规MRI静脉成像相比,采用3D-TRICKS扫描方法,具有较高的静脉病变成像质量,其原因是3D-TRICKS是一项超快速、多时相的MRA成像技术,采用快速梯度回波技术连续多期扫描,无需追踪血管内对比剂浓度,无需对延时扫描时间进行计算,避免人为因素、血流动力学波动导致图像诊断误差,并能观察靶血管血流状态[8];同时3D-TRICKS技术时间分辨率高,能准确显示静脉解剖路径,故能提高静脉病变血管图像成像质量[9]。

脑静脉畸形是一项低流速血管畸形,是由诸多细小扩张髓静脉及引流静脉组成的。而且脑静脉畸形管径细小、流速低并且靠近脑室周围,常规影像学诊断难度高,容易导致病变小血管遗漏[10]。脑静脉窦血栓是指某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并导致其他静脉血栓形成[11]。但因颅内静脉正常发育变异数量较多,比如静脉窦闭锁、静脉窦狭窄等,会增加静脉窦血栓诊断难度[12]。本组研究中,以DSA检查结果作为标准,3D-TRICKS对颅内静脉窦血栓检出率95.45%、脑静脉畸形检出率35.00%,高于常规MRI静脉成像检出率54.55%、28.57%,且3D-TRICKS对颅内静脉病变检出敏感性94.44%、特异性75.00%及准确性92.50%明显高于常规MRI静脉成像的38.88%、50.00%、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与常规MRI静脉成像技术相比,采用3D-TRICKS技术对颅内静脉窦血栓、脑静脉畸形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分析原因是3D-TRICKS技术诊断颅内静脉病变,该技术成像时间短、时间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颅内静脉血栓、颅内静脉畸形等各种颅内静脉病变;同时该技术时间分辨率高,可获得静脉早、中、晚期的多个时相图像;且扫描速度快,有助于减少运动伪影[13-14];并且无电离辐射、可重复性高、无创伤,故能提高颅内静脉病变检出率。此外,3D-TRICKS技术诊断时,采集对比剂注射后的图像与蒙片减影,可完整显示血流自动脉期、静脉各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可360°旋转、从多个角度观察静脉病变,而且每个时相扫描时间短,呼吸、心率、肠蠕动等因素不会影响诊断图像,克服静脉重叠,可更为准确地观察静脉走形、病变细节及病变血管全过程,故能提高颅内静脉病变的检出率[15]。

综上所述,颅内静脉病变采用3D-TRICKS检查,可清晰显示颅内静脉解剖结构,全方位显示病变血管,对颅内静脉病变检出率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3D-TRICKS技术存在一定缺陷性,时间分辨MRA图像重建时间长,相邻时相扫描过程中对比剂浓度改变会导致血管边缘出现环状伪影,使图像质量有所下降。故未来临床仍需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畸形检出率血流
平山病合并Chiari畸形1例报道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实时动态四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意义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