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加强乡村记忆档案建设路径探析

2022-08-24重庆文理学院档案馆蔡华锋

办公室业务 2022年15期
关键词:记忆档案管理农村

文/重庆文理学院档案馆 蔡华锋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进一步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乡村是中华儿女世代生存的故土和血脉源头,它承载着一个地方的人文精神、历史变迁、风俗文化;是我们无论身在何方都时刻思念的地方。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每一个村落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精神和自然景观,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故事和浓浓的乡愁,值得久久回味和细细品读,更需要深入挖掘和全力保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加强乡村记忆档案建设,提升乡村记忆档案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乡村记忆档案建设的重要性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的一项重大任务。服务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档案工作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提升档案工作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社会奉献档案力量的客观要求。乡村记忆档案承载着乡愁,承载着思念,也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力聚合。开展乡村记忆档案建设,能够有效感受村民的情感和血脉、滋养和浸润人们建设美丽乡村的热切期待,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新时代,档案工作要强化责任和担当,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开展好乡村记忆档案建设工作,着力构建多元化美丽乡村档案资源体系,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在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让老百姓在乡村振兴中记住乡愁,留住乡情。

(二)赓续传承乡村文脉的内在要求。乡村记忆档案作为我国档案资源的一个类别,载体形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广大农村生产生活、乡土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物质是乡村的基础,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乡村记忆档案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能够生动再现农村生产、生活的历史场景,既是文化载体,更是文化资源。建设好乡村记忆档案,既是赓续乡村文脉的内在要求,更是传承乡村文脉的现实需要。那些正退出历史舞台的传统生产工具、现代生活中不再使用的传统生活用具,已经看不见的老物件,都记录着乡村文化发展的历史印记,更是人们记住乡愁,寻找乡村记忆的载体和精神家园。通过乡村记忆档案建设,能够守住“乡村筋骨肉”,能够传承“乡村精气神”,让更多人关注乡村发展,品读乡村文脉。通过参观乡村记忆档案,乡村旧梦会扑面而来,爱国爱家的情怀更会被激发出来。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乡村记忆档案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承载着一个地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通过乡村记忆档案,人们能够了解乡村的昨天,把握乡村的今天,展望乡村美好的明天。加强乡村记忆档案建设,能够为乡村文化旅游注入更多的乡土元素,为参观者提供独具个性的旅游需求,能够满足离乡游子对乡土情怀的热切追忆。乡村记忆档案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紧密,深入挖掘乡村记忆档案的丰富内涵,使之成为农村对外宣传的品牌和名片,能够有效提高社会公众对农村的关注,吸引更多的人走向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新时代加强乡村记忆档案建设的方法与路径

(一)开展资源建设,夯实乡村记忆档案根基。1.组织乡村记忆档案资源普查。为了全面掌握乡村记忆档案资源的详细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需要对当地各类乡村记忆档案进行资源普查。普查中应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实地走访,系统梳理反映乡村发展的各种载体形式的乡村记忆档案资源。对乡村记忆档案的拥有情况、分布情况、保护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便于查询的乡村记忆档案资源目录数据库,为即将开展的乡村记忆档案资源收集和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2.开展乡村记忆档案资源收集。收集是乡村记忆档案建设的基础环节。收集需要效率,更需要讲究方式和方法,有的可采取接收方式,有的则需采取征购方式进行。老百姓不愿捐赠但又很有价值的物件,一定要做好工作,可以支付一定费用。收集主要面向村委会和村民,收集村委会保存的村志、文明乡风、经营承包、村容村貌等方面反映乡村发展进步的档案;收集村民保存的犁耙、锄头、镰刀、背篓等传统生产和生活工具,构建多元乡村记忆档案资源体系。3.建立濒危乡村记忆专题档案。随着时代的变迁,城镇化进程加快,历经风霜而又饱含历史底蕴的一些乡村记忆档案,如古民居、古村落等建筑,会越来越陈旧,有的甚至会拆除。能够修复的,应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抢救性修复;能够保护的,要实施严格的保护举措。即将拆除或者会逐渐消失的,需要建立濒危专题档案。在迁移、改造或拆除这些建筑前,可以采取照相或摄影的方式,留下这些珍贵的档案文化资源。

(二)打造文化品牌,彰显乡村记忆档案魅力。1.建立乡情陈列馆。乡情陈列馆能够展示出一个地区的历史变迁轨迹,反映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对于传承乡村记忆、对村民进行德育教育起着重要作用。乡情陈列馆的主题设计不仅要反映农村辗转岁月的历史变迁,更要体现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农村取得的辉煌成就。整体布局应包括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村情村貌、文化生活、家风家训、村规民约、乡贤名人、经济发展、荣誉奖项等内容,图文并茂,辅以实物或模型,让乡情陈列馆成为新时代、新农村凝心聚力的精神家园。2.开展乡村记忆展览。乡村记忆展览能留住乡愁。通过对乡村记忆档案资源的系统梳理、有效整合、整体设计和精心展出,原本处于静态的档案以图片、影像、实物、模型等方式走向社会。参观者在了解农村发展历程的同时,还能够深刻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农村的发展、变化以及取得的可喜成绩。通过展览,乡村记忆档案也由此成为可以移动的教材。3.开发乡村记忆档案创意产品。乡村记忆档案创意产品是以物质为载体的文化产品,不仅有助于近距离感受档案文化元素,满足消费者精神文化需求,还可以带来一定收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乡村记忆档案创意产品消费和使用的过程,也是宣传档案文化、触发和鼓舞人们精神追求的过程。在创意产品开发中,要体现本地的乡土特色,选择有代表性的档案资源进行开发,同时考虑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实际需求,使乡村记忆档案创意产品符合用户的期待和认同,提升档案工作服务层次和水平,彰显新时代档案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深化教育培训,提升乡村记忆档案水平。1.确保档案管理人员相对稳定。乡村记忆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花大力气培养。档案人员是乡村记忆档案管理的具体操作者,其业务能力和业务素养,决定了乡村记忆档案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赋予了乡村记忆档案更多的内涵,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大力度,建设一支能担当时代重任的档案管理队伍。2.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业务培训。乡村记忆档案对管理人员的业务提出了很高要求。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管理人员到岗后,要加强业务技能培训,确保在一定时间内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较大幅度提升,以适应工作需要。培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既可以让行业专家走进乡村记忆档案馆,现场传授专业技能;也可以让档案管理人员到专业机构培训或到相关单位进行实践。通过培训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全面提升乡村记忆档案管理人员整体水平。3.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数字化是乡村记忆档案未来发展的方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乡村记忆档案转换成数字记忆,会更直观,更真实,同时也更能保护好档案原件,实现乡村记忆的延续。因此在强化传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加强乡村记忆档案管理人员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切实提高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乡村记忆档案的水平和能力,以适应乡村建设行动的要求。

(四)提升管理效能,创新乡村记忆档案的机制体制。1.政府部门有效主导。乡村记忆档案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起步晚,底子薄,需要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新时代,政府部门要出台长远规划,对当地乡村记忆档案进行统一安排和部署;要划拨专项资金,对当地乡村记忆档案进行保护和建设;要将乡村记忆档案建设纳入年度考核目标指标,赋予一定考核分值,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和村委会主动思考和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档案部门要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动态指导项目推进中的新情况、新问题。2.相关部门密切协作。乡村记忆档案建设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工作量大,仅靠档案部门难以推进,需相关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协同攻关、群策群力、共同完成。如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对独具乡村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保护;与当地高校合作,利用暑假时间,组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深入农村,开展乡村记忆档案调研、乡村口述史采写等;与当地融媒体合作,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途径,宣传乡村记忆档案知识,让更多人记住乡愁,记住无论身在何处都时刻思念和牵挂的地方。3.广大村民积极参与。乡村记忆档案来源于乡村、建设于乡村、服务于乡村,离不开当地广大村民的支持与配合。在乡村记忆档案建设过程中,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方式让广大村民自愿参与到这项工作中。特别是在乡村记忆档案资源挖掘和征集过程中,更需要动员广大村民提供相关信息,有的还需要村民直接捐出充满乡土气息的老物件,这些都离不开广大村民的大力支持。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美丽的乡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给人们描绘了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只要抓住机遇,主动作为,锐意进取,乡村记忆档案一定能在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中擘画出美好的蓝图。

猜你喜欢

记忆档案管理农村
关于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创新探析
新农村建设形势下卫生院档案管理工作探讨
档案管理现代化中档案管理原理的运用分析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