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筹发展和安全视域下的系统性风险研究现状与趋势
——基于CiteSpace图谱的分析研究

2022-08-08方世南朱栎蓉

阅江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系统性聚类政治

方世南 朱栎蓉

现代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了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所说的“风险社会”和“全球风险社会”,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不仅成为理论界的一个重大热点问题,更成为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强调了“统筹发展和安全”(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73页。这一重大历史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控重点领域出现系统性风险。自从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2)吴斌:《习近平等参加代表团审议》,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4539783。,2015年习近平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时的讲话中又提出“系统性风险”(3)习近平:《习近平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时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3页。这个概念以来,每年他都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全局的高度强调防控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性,系统性风险的概念也从金融领域拓宽到了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生态环境、军事等领域。习近平指出:“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我们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81页。2021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落实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做好金融稳定发展工作问题,强调要“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止在处置其他领域风险过程中引发次生金融风险”;2021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部分领域面临的风险需要给予正视,尤其是地产行业、能源产业等领域,必须做好系统性风险防范与化解,保证2022年我国各项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自从“系统性风险”的概念从金融领域产生以后,随着金融风险向各个领域波及,很快就成为政治、军事、意识形态、文化、社会治理、生态文明等诸多领域的重要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和国际清算银行(BIS)认为,系统性风险是指金融体系部分或全部受到损害导致的大范围金融服务中断并给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的风险(FSB/IMF/BIS,2011)。(5)苗文龙:《金融危机与金融市场间风险传染效应——以中、美、德三国为例》,《中国经济问题》,2013年第3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全球经济形成强烈冲击。2009年开始,中国的货币信用巨额膨胀,金融风险不断加剧,系统性风险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将其与诸多领域的重大危机紧密结合起来予以整体性研究。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系统性风险的相关研究进行初步总结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防控系统性风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作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关于系统性风险的发文量和热点分析

理论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理论研究的热度升高与现实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密关联。国内关于系统性风险的理论研究成为重点、热点问题,最先是与美国发生的重大金融风险紧密关联的,而后学术界逐渐将对国外风险问题的关注扩展到对国内风险问题的关注,进而推动理论研究不断拓展。

(一)发文量分析

本文的数据来自中国知网,以“系统性风险”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为了选择更具有代表性的期刊文献并排除一些无关的会议和报纸,限定文献来源为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和CSSCI三种,共搜索到1137条文献记录,时间分布在1994年初至2022年之间。以系统性风险为关键词,本文主要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发文量分析、研究热点分析和研究前沿分析。其中,发文量分析统计了1994年初至2022年的1137条文献记录,研究热点分析和研究前沿分析统计了2007年至今的1005条文献记录。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领域的各年度发文量统计分析,可以更为清晰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更直观地观测该议题关注度变化情况。

图1为发文总体趋势量化分析,其中2022年为中国知网的预测发文量。从图1中可以看出:从1994年到2008年,国内关于系统性风险的相关研究较少,虽然从2000年开始有所上升,但总体关注度较低。从2009年开始,国内对于系统性风险的相关研究呈现出明显增长态势,其主要原因是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这场次贷危机不断发酵,并于2008年引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国内对金融风险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发文量从2008年的15篇跃升至2009年的30篇,并在2010年增长至57篇。2011年至2021年的十年间,系统性风险的关注度总体呈上升趋势。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4页。在国家宏观政策影响下,系统性风险相关研究也受到重视,2019年发文量达到了历史发文量的最高点118篇。

图1 1994—2022年系统性风险研究发文量统计图

(二)研究热点分析

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系统性风险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初步分析,具体包括关键词共现分析和关键词聚类分析两种分析方法。

1.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高度概括了文章的核心研究内容,因此,根据关键词词频的变化可以客观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将中国知网上选择的文献导入CiteSpace中,由于2008年以前的文献数量较少,关键词共现的情况也很少,因此选取了2007年至2022年的数据,以关键词为节点进行可视化分析,最终生成的效果如图2所示。

图2中的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越大,说明这个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节点间有连线表示两个关键词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连线越粗,两个关键词共现的频率越高。从图2中可以明显看出,金融监管、商业银行、影子银行、风险传染、宏观审慎、金融稳定和金融危机这七个方面在2007—2022年间受到的关注度较高。如果要更具体地分析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和年份,可以在CiteSpace中导出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统计分布表,从而对系统性风险研究领域的关键词频次及中心性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其中,中心性代表着该关键词在整个共现网络关系中担任媒介者的能力强度,一般情况下关键词中心性大于0.1的节点在网络结构中位置就比较重要,在关键词结构演变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

表1 2007—2022年系统性风险研究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统计分布表

结合图2和表1可以看出,关键词金融监管的节点最大,出现的年代也最早,说明该关键词的时间跨度最长,是系统性风险领域一直以来持续关注的研究热点,而影子银行、风险传染等则是2010年以后逐渐兴起的研究热点。从整体上看,系统性风险研究的热点既集中在金融监管、金融危机、货币政策等金融本身的核心内容,也包括风险传染、风险溢出、商业银行、影子银行等衍生金融乱象。

2.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图谱侧重于体现聚类间的结构特征,突出关键节点及重要连接。在图2的基础上,把关键词进行聚类处理,筛选出包含关键词最多的前七个大类,可以得到图3和图4。

图3 2007—2022年系统性风险研究关键词聚类图(显示关键词)

图4 2007—2022年系统性风险研究关键词聚类图(不显示关键词)

如图3、图4所示,CiteSpace中的关键词聚类按编号由小到大排序,#0代表这个聚类中所属的关键词最多,#6代表这个聚类中所属的关键词最少。结合图2,能够直观地看到系统性风险的主要研究领域分布在风险传染、金融监管、金融稳定、商业银行、影子银行、风险溢出、监管这些方面。基于图3导出聚类信息,就可以得到表2,看到每个类别中所含的高频关键词,其中Sihouette表示一个类团内关键词的紧密程度,这个值越高说明一个类团内的关键词联系更紧密,相似度更高。

表2 2007—2022年系统性风险研究关键词聚类表

二、关于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前沿分析

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前沿进行分析,具体包括运用时间线图谱分析和突变词分析两种分析方法。

(一)时间线图谱分析

在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后,通过CiteSpace软件将每个聚类进行时间线分析,可以得出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如图5所示。时间线图谱侧重于勾画聚类之间的关系和某个聚类中文献的历史跨度,可以通过观测不同聚类中关键词的时间变化,分析特定聚类研究趋势的演变。图5体现了7个聚类中关键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同一纵坐标上的即为同一聚类内的关键词,连线表现了关键词之间在时间维度上的共现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风险传染、金融监管、宏观审慎、货币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开始较早,而影子银行、商业银行等则是2010年后开始被高度关注的研究领域。

图5 2007—2022年系统性风险研究的时间线图谱

(二)突变词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系统性风险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进行突变探测(Burst Detection),可以提取出频次增长率较高的词并显示其增长的起止时间。关键词突变分析能够得出系统性风险研究领域内不同时间段的突变词,进而分析研究热点。

2007年至2022年系统性风险研究的突变词分析如图6所示。图中,Year表示该数据出现的首次时间;Strength表示突变强度,强度越高代表短时间内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Begin代表该关键词成为热点前沿的时间;End表示该关键词不再是热点前沿的时间,中间的时间段长度代表热度。与图5相比,图6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系统性风险研究领域内不同时间段的研究热点。本文选取系统性风险研究中的前15个突变词,其中,宏观审慎、金融危机、金融监管的突变集中在2007年至2012年,说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系统性风险成为金融市场、学术界及监管机构共同关注的焦点。2017年以后,金融科技、监管科技、溢出效应等成为了研究热点,其中,金融科技的突发性仍在持续状态,说明当前系统性风险领域内的研究热或将在日后持续受到关注。

图6 2007—2022年系统性风险研究的关键词突变图

三、关于系统性风险的研究趋势展望

运用技术手段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出发可以发现,国内关于系统性风险的研究现状反映了客观现实,而其研究发展趋势也必将追随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系统性风险,呼应国家有关防控系统性风险大政方针的基本要求,在推动理论研究深入和为实践提供决策指导上纵深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部分,从十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其中第十一个部分“在维护国家安全上”提出,国家总体安全观“涵盖政治、军事、国土、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等诸多领域”。(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56页。因此,从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围绕“国家总体安全观”和“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个重大历史任务开展理论研究,关于系统性风险问题的学术研究趋势,会在更为关注系统性风险所具有的“一体化”“全局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主要特征方面推进。就其重点、难点问题而言,对于应对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一体化、生态风险和生命风险一体化、现实世界风险和虚拟网络世界风险一体化、制度风险和文化风险一体化所形成的诸多系统性风险等,将成为系统性风险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是深化对于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一体化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在国家总体安全体系中,政治安全是根本,经济安全是基础。由于政治与经济构成密切联系和辩证统一的政治有机统一体,因此,就极有可能形成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一体化的系统性风险。防控由于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一体化形成的系统性风险,也将成为系统性风险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任务。一方面,经济对政治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政治植根于经济,任何社会的政治,就其基本性质而言,都是由该社会的经济关系、经济基础和经济制度所决定的。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所有政治活动,归根结底都在于要尽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自身的经济利益,因此,在经济利益方面的根本对立必然会集中表现为政治斗争。另一方面,政治不是消极地由经济决定的,政治所具有的重要属性和重大功能,使其与经济相比必然会处于首要地位,政治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政治会直接影响或制约经济的发展。有了正确的政治领导,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生产力才能发展,经济建设才能取得成功。正确的政治功能的发挥,特别是正确的政治领导、正确的政治理念、正确的政治制度、正确的政治路线、正确的政治方针政策都能推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所以,政治安全既是在防控政治风险中获得的一种安全,又是在防控经济风险中获得的一种安全,同样,经济安全也既是在防控经济风险包括金融风险中获得的一种安全,也是在防控政治风险中获得的一种安全。这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领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的“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56页。的深意。

二是推进对于生态风险和生命风险一体化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在国家总体安全体系中,生态安全和生命安全紧密关联,是同一个安全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人类社会所构成的普遍联系网络中,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生态风险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命安危和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直接影响到可持续发展程度。而人的生命安全程度反过来也会影响生态安全程度。在古代社会,人们一直希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理想图景,就朴素地道出了生态安全和生命安全一体化问题。当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并非互不相关,而是相互交织、辩证互动的关系,生命生态化和生态生命化已然呈现的紧密交融的发展趋势,这无疑加大了生态风险和生命风险一体化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所谓生命生态化,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生命是依赖生态环境而产生和发展的,人类再高明、科技再进步,都无法脱离生态环境,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生态环境安全,直接关联人的生命安全。同时,人类的生命安全,也直接影响到生态安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的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9页。所谓生态生命化,一方面是指与人类生命具有对象性关系的生态环境从对人类的影响而言,其实也是有思想情感和记忆功能的,生态与生命一直都发生着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互动关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揭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现象:“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9-560页。另一方面,只有人类生命安全了,才能从事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并以此促进生态环境与人类形成和谐共生、共荣共赢的良好关系,推动进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好境界。

三是扩宽对于现实世界风险和虚拟网络世界风险一体化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在国家总体安全体系中,现实世界安全和虚拟网络世界安全并非截然二分,而是紧密关联。客观现实世界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所开展实践活动的空间场所,而虚拟网络世界也同样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所实践活动的空间场所。因为虚拟网络世界的实践活动主体是客观的现实的人,虚拟网络世界出现的图片、文字、数据、符号等不仅不空虚,反而都是对客观实在世界的人的思想观点的反映。客观实在世界的风险会反映到虚拟网络世界,引发虚拟网络世界形成意见、声音和舆情,这种意见、声音和舆情又会引起处于客观实在世界中的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态度与之呼应和互动。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对舆论场造成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力,用好了造福国家和人民,用不好就可能带来难以预见的危害。”(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19页。要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就要运用系统性思维,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虚拟网络世界中的网民紧密联系起来,将客观实在世界的人民群众与虚拟网络世界的广大网民作为一个整体,将现实生活中的舆情和网络世界的舆情作为值得高度关注的“声音”来对待,通过做好利益协调、舆论引导、真理指导、愿景向导等工作,防范现实世界和虚拟网络世界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和发展。

四是加深对于制度风险和文化风险一体化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的研究。《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1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57页。作为新时代要注重防范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大风险任务。制度安全对应的是制度风险,意识形态安全对应的是文化风险。制度安全的根本是确保社会主义制度安全,也就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全。只有有效防控制度风险,确保制度安全,才能维护好国家政权安全,保障意识形态安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先进的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中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制度,是由中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是由全体中国人民所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加强,而不能出现任何的动摇和削弱;其不完善的方面则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予以不断完善。刚性和显性的制度是与柔性和隐性的文化紧密联系的,制度的背后是文化,文化是制度之母,意识形态安全为制度安全提供思想指导和文化支撑。以系统性思维防控制度风险和文化风险一体化而形成的系统性风险,是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重大历史任务,加深对其理论研究也是推进系统性风险研究的重中之重。

猜你喜欢

系统性聚类政治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超声引导经直肠“10+X”点系统性穿刺前列腺的诊疗体会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模糊聚类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