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再现还是艺术表演
——拟剧理论下Plog博主自我呈现行为研究

2022-07-19李梦轩焦若薇

视听 2022年7期
关键词:博主后台表演者

李梦轩 焦若薇

Plog的全称是Photo blog,旨在用图片记录生活,是一种静态日志分享形式。2010年,Plog伴随着Instagram的应用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我国,Plog作为Vlog的一种衍生形态,近几年才开始流行。Plog博主将图片进行编辑并配上可爱的涂鸦或文字,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发布,以此来记录自己的生活。作为当下流行的一种图像记录形式,Plog盛行于微博、小红书、微信等社交媒体。

与Vlog相比,Plog具有操作简单、技术准入门槛低的特点。人们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Plog操作。Plog作为一种图片分享方式,显然比Vlog更适合人们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也更加符合社交平台的特点。因此,在社交媒体上,人们更倾向于采用图片加涂鸦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本文从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出发,分析Plog博主在以微博、小红书、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行为。

一、拟剧理论在社交媒体中的转变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了拟剧理论的概念。他认为,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通过刻意呈现一些符合角色的行为活动,引导和控制他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这种个人表演是一种前台行为,此外还有与之相对应的后台行为,后者是一种没有观众参与的、表演者休息的区域。表演者在后台不需要刻意地维持印象管理,可以进行一些在前台不能展示的活动①。互联网时代,这种表演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的表演,更多的是基于文字、图片和视频的表演,以文本表演为主,以往人际传播中的神态和动作隐匿了起来。正如雪莉·特克尔等学者所说,我们在数字平台上以新的“还原方式”把对彼此说的话变平。在社交媒体中,用户的自我呈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观众并不是人际传播中可见的个体,而是变成了想象的受众,用户的行为也不再是稍纵即逝的即兴表演,而是被互联网保存、记忆和陈列,用户生产的内容被永久地存放在互联网中②。在社交媒体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表演者,编辑的内容经由算法的推送分发给受众。社交媒体为用户提供了表演的新平台,用户通过熟练运用社交媒体,美化和彰显了自己的日常表演。

二、Plog博主在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

(一)风格演绎,Plog博主的品味展示

品味的本意是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也有仔细体会的意思。18世纪,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将品味理解为鉴赏,即“评判美的能力”。至此,“品味”一词开始与审美判断挂钩。法国思想大师皮埃尔·布尔迪厄对品味的概念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做了另一层阐述,他认为各个阶级的文化品味以物质符号体现出来,品味表达代表着阶级地位③。布尔迪厄的品味秩序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遭遇到了学界的批评,民众的文化消费不必然与社会地位紧密相连,知识分子会采取一种杂食的方式来欣赏艺术品④。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品味虽然并不必然与社会等级相关联,但它依然有效地向他人传达着身份意义。

在社交媒体应用中,图片、文字、文化消费的符号都明确表明了用户的品味,并向他人传达了对于自己的身份定位。在Plog的制作过程中,博主会通过消费符号的展示来彰显自己独特的品味,比如通过发布音乐节、艺术展览或电影票根的图片来显示自己的艺术品味,通过分享图书照片来彰显自己的文化品味,通过拍摄滑雪的照片来显示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些照片既是一种分享,又是一种展示,博主们运用这些消费符号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向受众传达他们的身份定位。同样值得注意的是,Plog编辑的过程也是博主展现自己的品味和风格的过程。每位博主选择的滤镜、文字编辑方式以及相机的类别都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以“Plog”为关键词,在小红书上搜索最热的图文笔记,发现关注度高的博主通常具有很鲜明的个人风格。表1为小红书Plog热门博主的统计情况,数据截至2022年6月9日。

表1 Plog热门博主统计情况

经观察,每位优秀博主的Plog编辑风格一经确定,就轻易不会更换,具有很强的个人特点。譬如“暴躁芋泥泥”采用在Plog中加入卡通人物的方式,在实物图片上添加草莓熊、小美人鱼等卡通形象,使Plog生动活泼;“你的鱼三岁”的风格清新自然,采用蓝色滤镜,让人仿佛置身于电影中;“维维豆奶”的Plog虽然是在小红书上发布,但是把Plog的边框调成了微博格式,使她的Plog能够在界面中脱颖而出,吸引受众的眼球。图片的编辑风格也是个人品味的一部分表征,博主通过运用消费符号和拍摄工具来塑造自己的品味,制造出高质量的图片,通过品味的展示来获得受众的认可。

(二)准备登场,Plog博主的后台排练

戈夫曼在解释后台时说,后台是与表演者相隔离的、观众不能进入的场所,处于呈现表演前台的末端。剧班可以在后台进行排练,审查节目有无冒犯观众的表现。“排练”是所有部分最终一起练习的机会,允许“或多或少对将要做的事情有充分的预期”。在微博上,博主对图片与文案进行编排的操作就是一个排练的过程,博主可以不断地把照片进行编辑与排列组合,直到它们达到最好的效果。此外,博主如果短时间对发布的Plog不满意,还可以把它们放到草稿箱中,直至编辑到自己满意的程度再选择发送。

社交媒体为表演者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后台排练场地。在Plog发布之前,没有观众会看到图片的半成品是什么样子,也没有观众能够看到草稿箱中的内容。编辑的操作只有表演者一人能看到,这就给表演者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后台空间。当表演者准备就绪时,发送键会将Plog转送到前台,这时真正的表演才正式开始。博主不断在后台进行排练,将Plog反复编排,是为了在前台展示自己形象时达到预设的效果。这些后台的操作是必不可少的,博主通过对内容进行排练来完成自身的形象塑造,从而使Plog内容符合其身份定位,形成固定的人设,吸引更多的受众,最终实现流量变现。

(三)区别表演,想象受众与观众隔离

Plog常见于微信、微博和小红书中,但需要注意的是,微信是小圈子的熟人社交,而微博和小红书的受众多为陌生人。微信中的好友与博主通常有着密切的联系,多为朋友、同事、亲戚、同学和老师。双方之间的联系一般基于维系感情和沟通联络的目的,是线下关系的一种延伸,属于一种强连接关系。而微博博主和好友多为陌生关系,多数微博粉丝和博主无线下的接触。粉丝关注博主仅仅是为了观看后者发布的内容,偶有互动,属于一种弱连接关系。小红书平台作为一种垂直化的社交平台,70%的用户为90后,年轻人在该平台分享穿搭、美妆、护肤等知识。粉丝关注博主多数出于特定的需要,如学习做饭、穿搭或护肤,关注Plog博主的行为多为观看明星分享的日常,从他人的Plog中获取生活的灵感。

在微信中,有的Plog博主不介意公布自己的真实信息,因为朋友圈是基于熟人关系搭建起来的网络。此外,有些Plog博主很愿意与受众互动,表演者可以通过分享日常来获得亲友的点赞和评论,维持与受众的良好互动关系。朋友圈像是一个由有序的社会互动创造和维持的小社会,博主在分享Plog时不会刻意保持神秘感,而是把观众拉入自己表演的情境中,让观众成为自己表演的一部分。

在微博和小红书中,Plog博主在发布内容时面对的是不在场的受众,他们只能通过阅读量和评论来想象观众的反应,观众是博主无法看见的。由于在网络中存在形形色色的人,大家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观点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博主为了避免麻烦,会对自己的内容进行自我审查,将可能引起歧义的图片和文案删除,找寻最安全的词汇编写文案内容,以求得到受众的认可,而不至于引发争端和麻烦。微博中的Plog博主,粉丝量越大,自我披露的内容越少。一方面,博主会保护自己的个人安全,不在大量的粉丝面前暴露自己过于私密的信息。另一方面,博主通过营造一种神秘感来拉开自己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对博主的生活方式产生一种向往的感觉。观众会对博主营造出来的形象产生好感,但并不知道博主私下是怎样的人。

Plog博主在微信与其他平台中的表现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观众隔离。在微博、小红书中的观众与朋友圈中的观众是两个不一样的群体,Plog博主在不同舞台上进行着不一样的表演。他们将自己完美的生活状态展现在微博或者小红书上,而在微信朋友圈中则是展现自己私人化的一面。因为两个舞台是彼此分隔的,所以博主并不欢迎某些朋友圈中的人成为自己微博或者小红书的观众,这会对他们塑造的形象产生干扰。在微博中的一些Plog博主会直接发文吐槽来看自己微博的熟人观众,并设置仅粉丝可见。不被欢迎的受众观看或评论后,会导致博主的表演崩塌,让日常维系的形象产生裂痕。

(四)理想演绎,Plog博主的印象管理

Plog博主展示的内容并不是完全真实的生活日常,是通过装饰、裁剪、精修的生活。他们经常给受众呈现的是一种悠闲的、愉悦的、幸福的生活状态,这实际上是一种印象管理。他们巧妙地运用图片编辑技术来控制自己的形象,使观众形成他们所希望的印象。戈夫曼在解释前台时说,表演者往往会隐瞒那些与其理想自我以及理想化表演不一致的活动、事实和动机。Plog博主通过排除一些与理想化自我无关的符号,用图片表演来呈现理想化的生活状态,这种经过修饰的表演给观众营造出一种情境,受众所看到的极具氛围感的图片不过是表演者使用滤镜层层叠加的效果。社交媒体的应用使得这些表演者有了更强的自我掌控力。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对表演者的了解完全是基于对方线上发布的内容,通过其拍摄的图片以及文字的使用来了解表演者。这种展示缺乏神态、动作以及其他背景信息,不经意间流露的内容减少,而刻意展示的内容增加。受众在网上看到的不是表演者复杂多面的真实自我,而是完美精致的理想自我。

社交媒体在方便表演者进行印象管理的同时,也使形象造假的可能性提升。在面对面的表演中,表演者的一举一动是可以被观众看到的,观众有很大的概率能识别出表演者在表演时存在的漏洞。但是在社交媒体中,表演的行为是可以被修饰的,尤其是以图片形式出现的Plog更容易编辑修改,因此,图片的失真性也会比Vlog大得多。在网络中时常会出现拍摄的图片与实物严重不符的情况。譬如,在小红书上时常有欺骗性的内容出现。有博主通过将荒滩进行色调处理,拍摄出了粉色海滩;有博主通过对一间非常小的咖啡店进行滤镜改造,使其变成了某地最洋气的咖啡店。这些图片后来都被证明是假的。社交媒体的出现方便了博主进行印象管理,也使博主们的表演越来越缺乏真实性。受众在浏览Plog内容时,应警惕某些理想化的图片,它们可能只是存在于社交媒体中的假象,不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三、结语

戈夫曼认为,个体的表达包括两种不同的符号活动:他给予的表达和他流露的表达。“给予的表达”更多是表演者有意的表演和引导,而“流露的表达”是基于表演者无意识流露出的动作和神态。在社交媒体上,博主发表的内容是经过后台反复排练的,这些内容为“给予的表达”,而“流露的表达”则很难被观众看到。博主运用Plog给受众定义出一种情境,使受众能在其设置的情境中观看表演。博主们在表演时通常会保持前后一致的风格,他们通过展现自己计划中的形象来吸引受众进行观看,并维持受众的忠诚度。Plog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内容可以看作是一场对想象的观众发起的表演。他们通过后台的排练,精心筛选出合适的图片,搭配适宜的文案,以最完美的状态来到台前,通过在前台展示完美精致的自我来吸引受众。此外,他们偶尔也会与观众进行简短的交流,以此来维持与观众之间的弱连接关系。他们运用表演来吸引受众,通过美观的照片来展示理想化的自我。这种表演常常会被受众当成真实的生活状态加以接受,以至于经常上网的人会产生别人过得更快乐的错觉。

一方面,社交媒体中博主们的Plog会对粉丝产生积极的影响。譬如,粉丝可能会在Plog博主的图片中看到自己想要购买的物品,了解到值得观光的旅游景点,改变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注意到,Plog博主的表演中充斥着大量的消费符号,他们运用这些消费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品味,同时也会给受众带来盲目跟风的风险。受众在大量接触这些内容后,在消费时会倾向于选择同样的商品,从而推动消费主义的盛行。同时,我们要警惕Plog博主发布的照片出现失真的状况。

Plog的本质是运用图片来记录生活中某些值得纪念的时刻,分享生活点滴才是Plog的真谛,它属于社交媒体中的每一个人。Plog不等于消费符号的堆砌,也不应该成为某些博主营造“虚假人设”的工具,更不该成为骗取流量的手段。Plog作为一种年轻人分享生活的社交方式,应在体现博主品味和风格的同时,保持真实性,将快乐传递给观众。真实展现自己的博主才能获得更多用户的关注,也会在网络空间中获得更多分享和交流的快乐。

注释:

①[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03-107.

②董晨宇,丁依然.当戈夫曼遇到互联网——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与表演[J].新闻与写作,2018(01):56-62.

③张梦莹.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消费理论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1.

④ Paβmann,J.,&Schubert,C.(2020).Liking as taste making:Social mediapracticesasgeneratorsofaestheticvaluati onandDistinction.newmedia&society,1461444820939458.

猜你喜欢

博主后台表演者
跟着零食博主买拼多多小吃
如果孩子想当美妆博主
时尚博主谢慕梓:分享身边的美
Wu Fenghua:Yueju Opera Artist
后台暗恋
妙猜两数
后台朋友
后台的风景
创意折纸小动物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